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英国历史 > 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 马戛尔尼访华的过程

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 马戛尔尼访华的过程

非我族类 2017-12-04
\

 
  马戛尔尼访华访华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原料,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英国所需要的。实际上,这笔交易对中国并不是没有好处,但马戛尔尼的这次访华之旅却并没能成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
  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英国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和广阔的原料产地。正因为如此,英国政府期望通过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改善中英之间的关系和现行贸易体制,扩大双方的通商。
  当时,广州一口通商不能满足其对华贸易的需要。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目的是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取消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和禁令,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同时,也是为了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估计中国的实力,为英国资产阶级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
  马戛尔尼访华的过程
  出发航线

  马戛尔尼使团于1792年9月26日从英国本土的朴次茅斯港出发。
  沿欧洲、非洲海岸南下,经过南非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在快到好望角之前,气候变得极为恶劣,“豺狼”号一度失去了联系,一直到进入亚洲海域,舰队才得以重新会合。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然后沿中国大陆海岸线北上。一直到1793年7月1日在舟山登陆。英使团选择舟山作为访华第一个登陆地乃有意为之,而作为循惯例是接待口岸的广州,巡抚郭世勋为这次例外的“门户开放”找了两点理由,其一是英国使团没有上呈副表贡单不符规矩,他们又不知道是哪些贡品,所以不敢自作主张予以接待;其二是英国使团担心贡品由陆路转运会有损坏,已从外海奔天津而去了,所以郭世勋上奏要求朝廷下令“浙闽及直隶省各督抚饬令所属查验放行,由天津进京”,乾隆同意了。这样才使舟山成为了马戛尔尼使团中国行的第一个登陆地。
  中方接待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派员早已提前把一封预约函交给了驻广州的两广总督。英国人在信中提示:“英王陛下为了增进两个朝廷间的友好往来,为了发展于两国都有利的贸易关系,决定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为全权特使赴北京访问”。当中国方面接到这封信时,这也几乎是在马戛尔尼使团出发的时候。1792年11月,两广总督将这封书信作为紧急奏折呈送乾隆帝:
  英吉利国总头目官管理贸易事百灵谨呈天朝大人,恭请钧安。我本国国王,管有呀兰地嘧吨、佛兰西、嗳仑等三处地方,发船来广贸易。闻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着人进京叩祝万寿,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我国王说称:“恳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我本国的人来广,与天朝的人贸易,均各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饷货丰盈。”今本国王命本国官员公辅国大臣吗嘎尔呢,差往天津。倘邀天朝大皇帝赏见此人,我国王即十分欢喜,包管英吉利国人与天朝国人永远相好。此人即日扬帆前往天津,带有进贡贵重物件,内有大件品物,恐路上难行,由水路到京,不致损坏,并冀早日到京。另有差船护送同行。总求大人先代我国王奏明天朝大皇帝施恩,准此船到天津,或就近地方湾泊。我惟有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寿绵长。
  乾隆帝命人搬来《大清一统志》。这本书中已经记载了中国人所知道的所有国家。然而,虽然找到了传教士们常说法兰西、意大利,却没找到英吉利。依惯例,海上达到的外国贡使一律由广州上岸。皇帝回复两广总督,特别批准英吉利人破例由天津登陆。
  对于祝寿而来的马戛尔尼使团,清政府最初是持欢迎态度的,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乾隆帝认为英使远涉重洋是前来祝寿的,“具表纳贡”,实属好事。为此他连颁数道谕旨,亲自确定了体恤优礼的接待方针。他不仅破例允许使团从天津上岸,而且命令沿海各省地方官做好接待工作,还向使团提供丰富的免费的食物供应。
  1793年6月19日,英国人在澳门停泊数日后,便北上天津,前往觐见中国的皇帝。但让英国人不快的是,刚一上岸,他们的队伍便被中国官员不由分说的插上几面彩旗,上面用中文写着几个大字:“英吉利贡使”。无论在旗上还是礼品清单上,中国官员都把 “礼物”改成“贡物”。在中国,送给皇帝的礼品从来都叫做“贡”。
  1793年6月21日(乾隆五十八年五月十四日),“勉励”号驶至舟山南部海域,巡洋官兵上前询知来意。然后引他们开往定海,次日在定海道头港停泊。定海镇总兵马瑀和定海知县张玉田率领军兵排列队伍迎接。乾隆皇帝已下旨:“遇有英吉利国贡使到境,不动声色摆列队伍,妥为照料。 ”摆列队伍的主要目的,是想显示一下大清帝国的军威,但对拥有先进武器的英国军人来说,这一目的显然没有达到。
  1793年6月23日,总兵马瑀和知县张玉田在天后宫摆设宴席招待“勉励”号的英国客人,还派人送猪、羊、米、面等物到船上。总兵早已物色了几名领航人,是为英使船队准备的,就派其中一人到“勉励”号上领航。6月26日,总兵马瑀和游击徐丹桂等人率兵船护送“勉励”号出海。6月29日,领航人将英船领至苏松镇管辖地区,由苏松镇总兵接待护送。
  1793年7月5日,定海镇总兵马瑀盛宴招待“克拉伦斯”号一行人,并请他们看戏剧表演。马瑀和宁波知府克什纳还奉浙江巡抚觉罗长麟之命,派人备办牛、羊、鸡、鸭、米、面、柴、炭、茶、烛等送至使团船队,并邀请马戛尔尼等上岸,但马戛尔尼以急着要进京为由婉言谢绝。对于英人要找领航人一事,总兵马瑀表示已找到几个领航人,准备将英船队带至江苏沿海(时属江南省),再由那里派人领航,逐站更换领航人才能到达天津港。但斯当东提出英船吃水深,沿海岸容易触礁,想在深海里航行,要求有直接带到天津的领航人。马瑀回答说,这样的走法过去从来没有过,容考虑一天再说[8]  。
  “克拉伦斯”号一行人利用这个时间到定海县城观光,总兵派了几名士兵陪伴。游览期间吸引了大量好奇群众的围观,英国人只好到庙宇躲避群众。出庙后他们坐轿子回海岸时遇到下大雨,就到一个寺庙躲雨,寺庙里的和尚热情地以香茶、水果、点心招待英国客人。之后英国人回到船上休息。
  1793年7月6日上午,总兵马瑀在总兵府接待英国客人。由于英国人的坚持,总兵只好下令聚集曾经航海到天津过的人,并从中挑选两人,然后叫他们立即回家准备出发东西。英国人也回到自己的船上两个领航人上船后,克拉伦斯号马上开船,当晚在六横岛的北边抛锚。第二天经过佛渡水道,回到“狮子”号停泊地点。
  1793年7月8日,马戛尔尼使团船队起锚开行。两名中国领航人分别被派在“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工作。船队从外洋通过,曾在普陀山附近海面锚泊,7月12日驶出舟山海域。数日后,船队与在黄海游弋等待的“勉励”号相遇,一起开往天津。7月23日,使团船队进入渤海湾。
  礼仪之争
  按照马戛尔尼的想法,英国与大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主权国家,不存在朝贡的关系,而且这次出使的名义也是祝寿。但是大清的官员们信奉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儒家观点,所以除了进贡之外,原本就不存在平等的国家关系。很明显,天下都是乾隆皇帝的,没有谁可以跟皇帝平起平坐,即使是英国国王亲自来华也是一样。这让马戛尔尼很为难,为了这次出使的成功,英国政府已经准备很久了,如果不按照清朝官员的安排,那么很有可能为了这样的一件小事而功败垂成,但是顺从这种安排的话,又似乎让英国的尊严受到了影响。他没有办法,他选择假装看不见,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
  1793年6月,马戛尔尼使团到达天津。钦差大臣徵瑞亲赴天津接待。此时,乾隆帝正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避暑,于是决定由徵瑞护送使团经北京赴热河谒见皇帝。使团在北京稍事停留后,除留一部分人在圆明园安装英国带来的仪器外,主要成员均在徵瑞的陪同下赶赴热河。然而,外交接触尚未开始,礼节冲突便已发生。清朝政府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英使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礼仪之争自天津,经北京,而继续到热河。乾隆帝闻讯,勃然动怒,下令降低接待规格。
  乾隆时期,清政府对当时欧洲各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进步茫然不知,把西方各国仍然视为“海夷”。他们不假思索地称马戛尔尼为“贡使”,称他们带来的礼品为“贡品”,要求他们遵从中国礼制。英国作为当时西方第一强国,其使臣向中国这一传统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正式会面
  由于中英双方都不肯迁就让步,会面几近破裂。最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英国人被安排1793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乾隆八十大寿)去热河避暑山庄谒见皇帝,不过,这个庆典不是为他们,而是为乾隆帝准备的,英国人和其他贡使一样,不过是给节目增加点异国风味罢了。那天的拂晓3点钟,在清朝接待官员的催促下,马戛尔尼和他的随行人员身着礼服向皇宫出发。英国人在一片漆黑中走4公里多的路。
  4点左右,英国人终于来到灯火辉煌的宫殿前,但他们的队伍已乱成一团。上千名的天朝官员、各国贡使和仆役,在无边的黑暗中等待皇帝的到来。英国人第一次见识中国的早朝制度。
  觐见时究竟行的何种礼节中英双方记载不同。英国人说马戛尔尼等人按照觐见英王的礼仪单膝跪地,未曾叩头。和珅的奏折却说,英国使臣等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因双方记载不同,已很难明其真相。但无论当时以何种方式解决这场矛盾冲突,都改变不了礼仪之争对中英首次通使往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随后,马戛尔尼向乾隆皇帝呈递了英王的信,并送了几只西洋表作为礼品。皇帝回赠了大使一件雕刻得十分精致的蛇纹石礼品。接着,斯当东父子上前向皇帝致礼,乾隆帝也赠给斯当东先生一块与大使一样的玉石,皇帝对托马斯·斯当东很感兴趣,于是把他召了过去,并解下自己身上的一只黄色荷包,送给了托马斯·斯当东。
  乾隆帝已经知道托马斯·斯当东会讲中文,很想亲耳听听,于是托马斯·斯当东用中文感谢了皇帝送的礼品。
  马戛尔尼因在热河完全没有机会商谈他此行的目的,他希望热河的庆典结束后回到北京,留在中国继续谈判。他甚至对和珅表示他们的国王会承担代表团在中国额外逗留的费用。
  觐见后,乾隆帝命大臣陪英国使团参观行宫。英国人看到园内的楼里都放着西洋的玩具、挂钟和地球仪,感到十分扫兴,因为这些东西让他们的礼品顿时黯然失色。陪同马戛尔尼游览的官员还告诉他,比起圆明园内西洋珍宝馆收藏的东西,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马戛尔尼发现了一些英国制造的八音盒,一些考克斯博物馆的藏品。福康安见马戛尔尼对此兴趣盎然,以为他从未见过这类东西。福大人于是傲慢地问,英国是否也有这些东西,但当他听说这些东西就是从英国运入的时候,他也感到十分扫兴。
  由于福康安的显赫地位,马戛尔尼想获得他的好感,于是邀请他观看英国使团警卫准备已久的操练,但被福康安拒绝了,他对此这毫无兴趣。马戛尔尼在当天的笔记里记道:“真蠢!他一生中从未见过连发枪,中国军队还在用火绳引爆的枪。”后来马戛尔尼穿越中国本土前往广州时,他看出那些宽衣大袖的国防军,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用的又都是西洋早已抛弃了的刀枪弓箭之类落伍的武器。
  使团回国
  清政府认为,进贡和祝寿已毕,英国使团的任务已经完成,应该打道回府。但是,在将英王国书译出后。马戛尔尼则急切要求和等待谈判,他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
  1.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
  2.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
  3.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4.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
  5.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
  6.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显而易见,这些要求一部分是属于希望改善贸易关系的正常要求,一部分则具有殖民主义侵略性,如割让岛屿一事,清政府决不能接受。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理应认真研究和区别对待。有的可以接受,有的应当拒绝,有的经过谈判,加以修改。即便拒绝英国的大部分要求,只要把谈判继续下去,也能够相互增进了解,缓和矛盾冲突,于中国有益无损。可是清政府却简单地一概拒绝,将英国的六项要求全部斥为“非分干求”,断然关闭了谈判的大门。
  乾隆帝示意马戛尔尼使团应于十月七日离京回国。英使要求举行谈判,暂缓回国,遭到拒绝。于是,在没有举行谈判、没有完成使命的情况下,英国使团踏上了归程。马戛尔尼一行从北京出发,由军机大臣松筠伴送,沿运河南下,几乎纵穿中国腹地,到达广州,于1794年1月自广州回国。
关键词: 马戛尔尼访华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