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英国历史 > 英日同盟一共有几次 英日同盟的历史背景

英日同盟一共有几次 英日同盟的历史背景

非我族类 2018-03-05
\

 
  19世纪初期,英国、日本以及俄国都陆续将进行远东扩张,俄国的野心更是日本和英国非常不安。为了对抗俄国,英国和日本便达成了所谓的英国同盟。历史上英日同盟一共有过3次,那么英日同盟达成的具体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
  英日同盟一共有几次
  英日同盟(Anglo-Japanese Alliance),英国和日本为维护其各自在中国与朝鲜的利益而结成的互助同盟,旨在反对俄国在远东扩张。
  《英日同盟》共有3次。第一次同盟条约于1902年1月30日在伦敦签订。条约共计6条,其主要内容为:针对俄国的扩张,双方承认中国和朝鲜的“独立”,倘使双方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受到别国侵略或因内部骚乱造成损失时,任何一方均可采取必要的措施;缔结国的一方如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同盟国一方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他国家作战时,另一方应给与军事援助,媾和时也须与同盟国协商;双方还保障英国在中国、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非法利益。第二次同盟条约于1905年签订,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并规定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即应提供军事援助。第三次同盟条约于1911年签订。
  英日同盟完全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 1921年华盛顿会议期间,在美国施加压力下,《英日同盟》于1921年12月13日宣告终止。为英、法、美、日《四国公约》所取代。
  英日同盟的历史背景
  英俄矛盾
  英、俄作为世界两大帝国,在近东、中亚和远东历来冲突不断。19世纪下半叶以后,英俄在远东争夺殖民地的竞争日趋激烈,成为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向西方的扩张受阻,更是把重心转移到了远东。19世纪中叶,它便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契机,获得了一直都企图占有的鞑靼海峡和贝加尔湖之间最富庶的地域。对此,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揭露说:“这样获得的战略阵地,对于亚洲的重要,正如波兰对于欧洲的重要一样。”沙皇的御前大臣别佐布拉佐夫曾声称:“在军事政治方面,远东尚处在需要激烈争夺才能在那里建立我们国家体制的时期。这一争夺的终极目的是在远东确立我们的霸权,因为没有这种霸权,我们既对付不了黄皮肤的种族,也对付不了我们憎恶的、我们欧洲对手的势力。”这些都表明了俄国对远东的野心。
  从甲午战争前的情况来看,英国无论在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方面均居于优势。1861年的日本对马岛事件就是英俄矛盾的一个表现。对马岛是控制进出日本海和中国沿海的钥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859年12月,英国已注意到日本对马岛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曾派军舰测量过对马海岸,准备以该岛作为在东北亚扩张的海上基地。这件事引起了沙俄的严重不安。这样便形成了与日本隔日本海而直接对峙的局面。为此,沙俄于1861年3月抢先将舰队开进对马岛,并打算长期占领。俄国的行为遭到了日本人民的激烈反对,也激怒了早就看好对马岛的英国。英国驻日公使阿礼国迅速向本国政府报告了此事,并建议:“应对俄国军舰的非法行为提出抗议,迫令退出,如果俄国拒绝,英国就自己来占领该地。”接着英国便派军舰两艘开往对马岛,在英国的压力下,沙俄舰队被迫撤离了对马岛。
  1891年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是俄国在远东扩张的大手笔,它将成为俄国在远东扩张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使俄国摆脱英国对海权的控制而向远东输送物资人力,增强俄国在远东与英国争雄的实力,从而大大削弱英国在东北亚的优势地位。日本著名政治家大石正已评论该铁路是“席卷日清韩,并把英国赶出太平洋之武器”。1898年后,英俄在中国问题上的斗争成了获取租借地和阻止获取租借地的争斗。英国是对华贸易份额最大的国家,最担心俄国在华扩张和渗透实力,它要求中国全境开放为它的市场。而俄国要拓展自己的实力圈,势必要排斥他国,这与英国的利益严重对立。沙俄通过《中俄密约》获得了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的修筑权,中东铁路的延伸控制了满洲的经济,这些都严重威胁着英国在远东海上和商务上的霸权。此外,另一条从奥伦堡至塔什坎特的铁路,据估计到1904年完成时,俄国将能运送15一20万军队到阿富汗。英国有近30万军队布置在印度执行内部保安和边境防御任务。在战争爆发时,从本国增援将是有限的和难以保证的。
  与此同时,俄国在朝鲜半岛也积极活动,它对朝鲜的野心也使英国极度不安。英国很想有效地抵制俄国的前进势头,迫切需要帮手,这就使英日两国有可能走到一起。而且将来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和中东铁路后,其在苏伊士运河的利益也将受到极大威胁。英意识到必须寻找盟友以扼制俄国的扩张,这就成为两年后英日结盟的基础。1901年,英国鉴于布尔战争给自己在全世界造成的劣势,急切需要在远东地区获得支持,促使英国加快与日本结盟。
  日俄矛盾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废除了同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权益,伸张了国力。但日本在解除了自身枷锁的同时,也迈向了扩张之路。它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在亚洲东部海岸设立一道屏障,并且从政治上、经济上控制屏障以内的领土。”这就是所谓的“大陆政策”。日本的“大陆政策”势必会与俄国的“黄俄罗斯计划”发生冲突。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揭开了日俄争夺远东霸权的序幕。日本对此充满恐惧。外交大臣青木周藏认为,沙俄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无异于在远东增兵,恐怕不久就将占领朝鲜的各个港口。山县有朋在其《军事意见书》中说:“西伯利亚铁路竣工之日,即俄国对朝鲜开始侵略之时”,亦即亚洲“掀起轩然大波之日”。并提出“主权线”和“利益线”之说,视朝鲜为日本的利益线。“十年以后,待西伯利亚铁路全线通车时,俄国必然侵吞蒙古或进而延及中国内地亦未可知”,日本统治集团越来越清楚,沙俄在远东修筑铁路,绝非仅仅为了“穿越满洲或者到达朝鲜的某一港口”,而是力图“想要得到某种比一个港口更加更重要的东西”。
  中日甲午战前的俄日争霸,沙俄一直没把日本放在眼里。直至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占有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并索取二亿两白银后,沙俄才感到“日本显然不是我们在大陆的好邻居”。这深深刺痛了沙俄,沙俄是不会善罢甘休的,随后便积极策划对日本进行干涉。胜利引起的热情和三国干涉还辽所遭受的耻辱,从两方面催发了日本狂热的民族主义和仇外情绪。“三国干涉还辽”使日本刚到嘴的肥肉被俄国抢去了,对此日本痛心不己,认为这是“千古未有之大辱”。日本并不甘心它霸占辽东的失败,为报三国干涉之仇,在卧薪尝胆的口号下,拼命扩军备战,并以俄国为敌国,制定了一个十年扩军计划。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俄国极力主张各国尽快撤兵,而自己却企图永远霸占中国东北,并进一步控制新疆、蒙古和华北,拒不撤兵。俄国的行动,使日本意识到它不仅将日本的势力范围排斥在东北之外,而且还将否定日本在朝鲜取得的利益。外相青木周藏认为,再也不能依靠区区的外交手段来对付沙俄了,日本必须有以“大和魂”来对付沙俄的决心。这使得日俄矛盾更加激化。面对俄国的咄咄逼人之势,鉴于三国干涉还辽的教训,日本意识到日俄协商可能失败,开始寻求英国的支持来对抗俄国。
  英日关系
  英日两国本来应该是东北亚的一对竞争对手。因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就确立了其在远东的霸权,而要保持这种霸权地位就要维持远东的现有秩序。而日本作为新兴的东亚强国,它要扩展它在东北亚的势力,势必就要打破这种稳定,好伺机扩大它在东北亚的权益。因此英日在东亚国际舞台上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这在日本寻求修约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开始日本的修约活动就遭到了英国的反对,有时日本得到了其他列强的赞同,但往往因为英国的反对而以失败而告终。后来,随着英俄矛盾在远东的加剧,英国为了拉拢日本以牵制俄国,才对日本做出了一些让步。当时日本在朝鲜的一些活动也遭到了英国的反对。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是英日由对走向结盟的转折点。甲午战争中,清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他们预测假如日本获胜,那么一方面,英国再也不能利用中国来扼制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了,另一方面,清军必将退出朝鲜半岛,而如果朝鲜半岛哪怕出现短暂的力量真空时刻,就将为早己觊觎朝鲜半岛的俄国人提供南下扩张的良机,这是英国所不愿看到的。于是,英国政府便有意放弃一贯支持清王朝的政策,转而加强对日本的支持,以作为对抗其在东亚的宿敌—俄国的急先锋。
  甲午战后,俄国策划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本遭受了巨大耻辱,日俄矛盾迅速激化。同时,这也使日本政府清楚地认识到“日本要想在世界中占一席地位,日本不仅止要能和各国以武力相见,日本也必须要能和各国以外交手腕相见。”而英国人拒绝参与干涉还辽,使日本人甚为感激。对此,一部分日本在野人士于是便倡议寻求日英同盟。所以,英国有必要与日本合作。这是因为“现在中国己经不能再为远东的领袖了,日本还不够那种资格,俄国想做远东的领袖,因为俄国可以由陆路直达中国,而英国无法阻止。英国若和日本合作,则英国此后在远东的地位举足轻重,日英两国若能合作,则日英两国可以统辖中国,可以维持远东的和平。”当时英国外交大臣吉姆伯里也对日本公使加藤高明说:“本大臣相信,日英两国的利害颇为相同,……特别是贵国与我国之间距离遥远,相互没有嫉妒之念,而利益又极为相似,所以今后更加密切交际,经常保持深厚的友谊,乃是我最热切希望的。”
关键词: 英日同盟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