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以史为镜 > 华夏文明 > 古人说话的“艺术”

古人说话的“艺术”

2015-03-20

中国人历来讲究语言的艺术,尽管有“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古训,但还是极大地发展了辩论的艺术。春秋战国时期名家的辩论术十分发达,他们利用语言的不严密性来偷换概念,使得辩论的逻辑陷于混乱,一般未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是无法与他们进行辩论的。其实,不只是名家善于辩论,就是一般人如果会说话,也会博得皇帝或上级的青睐。至于说的是否是事实,则无关紧要了。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古人多有荟集,冯梦龙《智囊》中就列有许多。

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儿子钟毓、钟会兄弟两人,少年时即有美名,且才学也非常出众,当时名闻遐迩。

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了此事,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带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就下令召见了他们。

召见时,钟毓十分紧张,脸上出汗,文帝问他:“你的脸上为什么出汗呢?”

钟毓仍然不失机智,随口应道:“天子威严,心中紧张,所以汗如水出。”

而钟会镇定自若,脸上一点汗也没有,即使想出也出不来。文帝见他不出汗,就问钟会:“你为什么没有流汗呢?”

钟会的回答更巧妙,说:“天子威严,心中紧张,汗流不出来。”

晋武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就去卜筮,想问晋朝能传多少世代,结果,卜筮的结果是“一”。武帝很不高兴,觉得很不吉利,臣子们也大惊失色,不知该说什么好,没人讲得出话来。

侍中裴楷有急才,随口说道:“我听说,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天得到一就清,地得到一就宁,诸候、帝王得到一,天下就安定。’”

武帝很高兴,臣子们都十分感叹。

相传某布政使请按察使喝酒。席间,布政使因自己儿子太多而表示忧虑。按察使只有一个儿子,正为儿子太少而发愁。布政司的一个案吏就在旁边说:“子好不须多。”布政使听了这话,于是说:“我儿子多,你又怎么说呢?”那位案吏回答说:“子好不愁多。”说得二人皆大欢喜,大加赞赏,一起举杯痛饮。

楚荆王时,有人献不死之药给荆王,负责接待宾客的人把那个人进献的所谓的不死药拿进朝堂。

宫中的宿卫问道:“这种药可以吃吧?

回答说:“当然可以吃。”

于是,宿卫二话不说,抢过来就吃下。

荆王很生气,叫人要杀宿卫。

宿卫请人对荆王说:“臣问负责接待的人,他说:可以吃,臣就将药自己吃了,所以臣是无罪的,有罪的是谒者,他没有说清楚这药是不是可以吃。况且客人献的是不死之药,臣吃了,却被大王杀了,这就是死药了,又怎么能够证明它是不死之药呢?。再说,大王杀了宿卫,岂不是表示别人全是诈欺的吗?不如留下他,看看到底是不是不死之药。”

荆王听了这番话,就没有杀他。

在群雄会盟之时,秦国、赵国相互订约,说:“从今以后,对于秦国想做的事,赵国要帮助它;对于赵国想做的事,秦国要帮助它。”过了不长时间,秦国发兵攻打魏国,赵国想援助魏国。秦王不高兴,派人责备赵国说:“盟约上说:‘秦国想做的事,赵国要帮助它,赵国想做的事,秦国要帮助它。’现在,秦国想要攻打魏国,赵国却想援救它,这不符合盟约。”赵王把这件事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把这件事告诉了公孙龙。公孙龙说:“赵国也可以派使者责备秦国,说:‘赵国想要援救魏国,秦国却偏偏不帮助赵国,这不符合盟约。’”

孔穿、公孙龙两人在平原君的住处相互辩论,言辞精深而动听。公孙龙说羊有三个耳朵,论证得很雄辩。孔穿不应声,不一会儿就告辞走了。第二天,孔穿上朝,平原君对孔穿说:“昨天,公孙龙的话很雄辩。”孔穿说:“是啊,几乎能让羊有三个耳朵,是很不容易了,虽然这很困难,但我希望能够问问您,论述羊有三个耳朵十分费力而实际上又不是这样,论述羊两个耳朵很容易同时又符合事实,不知您数赞同容易又符合事实的说法呢,还是赞同费力又不符合事实的说法呢?”平原君不应答。第二天,他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同孔穿再辩论了。”

楚国的柱国庄伯让他的父亲看看太阳,说“在天上”;问他太阳怎么样,回答说“正圆”;看看是什么时候,回答说“正是现在这时候”。让掌握通报的官去传令驾车,回答“我没管马”。让负责衣饰的官拿帽子,回答说“已戴在你头上”。问马的年齿,拿管养马的官说“马齿十二个,加上牙共三十个”。

宋国有个叫澄子的人,丢失了黑色衣服,到路上去寻找,看见一个妇女穿着一件黑色衣服,就抓住不放,想要脱掉她的衣服,并说:“我丢了件黑衣服。”那个妇女说:“您即使丢了黑色衣服,这衣服确实是我自己做的。”澄子说:“你不如迅速把衣服给我。我丢的是纺丝的黑衣服,如今你的衣服是麻葛制的黑衣服。用麻葛制的黑衣服抵偿纺丝的黑衣服,你难道不占便宜吗?”

惠子给魏惠王制定法令。法令制定好了以后,把它拿来让国君看,君子们都认为法令好,拿来让翟剪看,翟剪说:“好啊。”惠王说:“可以实行吗?”翟剪回答说:“不可以。”惠王说:“好却不可以,这是什么原因呢?”翟剪回答说:“如今抬大木头的,前面的喊着劳动号子,后面的在响应他们,这劳动号子对于抬木头来说是很好了,但是能比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好听吗?只是因为它更适合于这一场景罢了。这个法令虽好,但也要像抬木头的号子一样有适合的场景才行啊!”

北魏孝文帝元宏给儿子取名恂、愉、悦、怿,中书博士崔光给儿子取名劭、勖、勉。孝文帝对崔光说:“我儿子的名字以‘心’为偏旁,你儿子的名字都以‘力’为偏旁。”崔光回答:“这正是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梁武帝询问侍中王份:“我是有呢还是无呢?王份回答说:“陛下统治万物,这是‘有’;陛下领悟到最高深的道理,这是‘无’。”

南朝宋文帝在天泉池钓鱼,垂钓半天没有钓到一条鱼。王景就说:“这实在是因为钓鱼人太清廉了,所以钓不着贪图诱饵的鱼。”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公元前四0八年),取得了中山这个地方之后,就把中山封给自己的儿子。

其实,文侯自己也觉得这件事做得不是十分正确,心里不踏实,于是问群臣说:“我是怎样的国君呢?”

大家都说:“是仁君。”

唯有任座不随声附和,固执地说:“君王取得了中山,应该封给弟弟,而封给自己的儿子,这怎能说得上是仁君呢?”

文侯很生气,任座害怕自己会被杀掉,就逃出去了。

文侯倒没有要杀他的意思,反而心里觉得更虚了,便又问到翟横,翟横答说:“是仁君。”

文侯还是怕他言不由衷,就穷追不舍地问:“为什么呢?”翟横说:“君主仁德则臣下正直。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您是一位仁君。”

文侯听了,非常高兴,就派翟横去请回任座,并亲自下堂迎接,待他为上宾。

王弁州说:“诸位虽然取捷径当了官,然而语言不妨雅致一些。如桓玄篡位,刚刚登上御床大地就发生地陷,殷仲文说:“这是因为圣德深厚,大地无法负载啊!”

梁武帝即位时,有猛虎闯入建康城,大象进入江陵。武帝不悦,觉得这不是好兆头,就询问群臣,没有人敢答言的。王莹说:“过去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话,现在陛下受命登基,老虎大象都来庆贺。”这中谀逢迎之辞,实在令人作呕。

明世宗忌讳颇多。当时科举考场出题,必须选择佳话。比如曾以《论语》中的“无为而治”一节和《孟子》中的“我非尧舜之道”两句为题,出题官员都被谴责。世宗怀疑“无为”是说皇上不是有为之君。“我非尧舜”四字,象是诽谤之言。明世宗嘉靖初年,讲官顾鼎臣为皇上讲《孟子》,说到“放勋殂落”(“放勋”是赞美尧的勋业四达,“殂落”是死的意思),侍臣们都大吃一惊,觉得触犯了皇帝。顾鼎臣缓缓说道:“当时尧已经一百二十岁了。”众人方才安心。

宋徽宗政和初年,宋汝霖出知莱州掖县。当时,户部命提举司购买牛黄,以便供应京城惠民和剂局制药用。使者们催逼得急如星火,州县的老百姓竟相杀牛,寻找牛黄,但一时根本无法满足。为了不缴纳牛黄,人们互相凑钱,用来贿赂官员,祈求减免。而宋汝霖向提举司上疏说:“牛要遇到疫年,才多病(胆结石)生出牛黄。如今长期过太平日子,融和之气充塞天地之间,本县境内的牛一个个膘肥体壮,没有牛黄可以提取。”提举司的使者无法反诘,掖县因此免缴牛黄,全县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明代丹徒人靳贵(卒谥文僖),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他的续弦夫人,不到三十岁就守了寡。后来,有关官员上书请求旌奖她为节妇,此事交付礼部去办理。礼部官员曹郎与靳贵有姻亲关系,因此竭力为她争取。礼部尚书吴山却不同意,说:“凡是义夫节妇,孝子贤孙,亡切旌表,无非是为匹夫匹妇发扬潜德之光,以形成良好的世风。像士大夫,哪个不是节义孝顺的人呢?靳夫人既然生前已经享受了特殊的恩宠荣耀,何必再与匹夫匹妇去争死后的宠幸呢?不久,吴山去西苑,正好碰上大学士徐玠,徐玠也认为应该封靳夫人为节妇。吴山面色严峻地说:“相公也担心阁夫人会再婚吗?”徐阶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其实,有时巧话说得不是时候,也会自取其殃。宋王对他的相国唐鞅说:“我杀的人很多人,但是臣子却不畏惧我,这是什么原因呢?”唐缺回答说:“您所治罪的,都是坏人,惩处坏人,好人当然不怕。您要让臣子对自己感到害怕,就不要区分好与不好,不断地胡乱给他们治罪,如果这样,臣子们就会对您感到害怕了。”过了没多久,宋王杀了唐鞅。唐鞅这样回答,还不如不回答。

看来,唐鞅是个不会说话的人。

当然,我们更要从中看到封建官场谄谀的恶习!其实,岂止封建官场如此!

(新浪文化)

关键词: 古人 艺术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