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以史为镜 > 华夏文明 > 谈古说今之“枯井卫瞽”

谈古说今之“枯井卫瞽”

2015-03-20

陈玉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现在对它的一般介绍是:清朝短篇志怪小说,是清代学者纪昀所作,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书中所涉及到的空间地域,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著成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兴三年(1798)间。全书由 "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和"滦阳续录"六部分组成,计五种二十四卷一千一百余则。

关于作者,就是电视剧中戏说的纪晓岚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省)人氏。乾隆时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曾总纂《四库全书》并纂定《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全书主编之一。

后人对《阅微草堂笔记》的评价相当高,但主要是集中在其文学成就方面,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现代人用唯物的无神论的观点去不断的解读着中华历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把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当成所谓的糟粕和封建迷信来批判。像对于《西游记》、《红楼梦》的解读莫不如此。

笔者认为《阅微草堂笔记》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真实的纪实和历史,作者客观冷静的纪录了他的所见、所闻。纪昀在书的序言中清楚地说明了他写此书的目的。第一是求"道":"文以载道,儒者无不能言之。夫道岂深隐莫测秘密不传,如佛家之心印,道家之口诀哉!万事当然之理,是即道矣。故道在天地,如汞泻地,颗颗皆圆,如月映水,处处皆见。大至于治国平天下,小至于一事一物一动一言,无乎不在焉。文,其道之一端也。......"

第二是"劝善":"......而大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

"道"是中华几千年来人们寻求的终极目标,对于天道就是宇宙的规律,对于人道就是人生存的意义。纪昀在他对"道"的茫茫不懈求索中为我们留下了这部"求道"和"劝善"的著作,一定有他的深意,对于我们当今的现实来讲,一定也有意义。

下面是纪昀的哥哥晴湖讲给他的"枯井卫瞽"的故事:

离纪昀家十几里远有一个姓卫的盲人,以为人弹唱表演为生换取食物,同时养活年老的母亲。一年除夕夜里,辞旧迎新,他为多户人家表演完后,得到了许多食物,背着回家过年。在半路失足掉进了一口枯井中。这口枯井在荒郊野外,除夕夜家家都在过年,没有路过行人,他大声呼救直到嗓子嘶哑都没有人听到。幸好井底还比较温暖,又带着食物和水果,竟然坚持了好几天没有死。正好有一个屠夫王以胜敢着猪路过,在离井半里远的地方,猪突然离开道路挣断绳索发蹄狂奔,也失足掉到井内。这样奄奄一息的卫瞽得救了。纪昀的哥哥晴湖后来问卫瞽当时的情况,盲人回答:"当时是万念皆空,心如死灰,但是想到老母亲卧病在床,等待我这个儿子去照顾,现在我死在这里,家里的老母亲恐怕要饿死了,想到这里我心如刀割,痛彻心肺。"

晴湖对此评论道:"如果不是这一念,王义胜赶得猪的绳索一定不会断!"

许多聪明的现代人会认为这一切都是偶然和巧合,而古人一句简单直接的判断一下就点到了实质:人的一念之差会带来不同的后果,善念一出感天动地,带来福报。

关键词: 枯井 谈古 卫瞽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