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以史为镜 > 世界回眸 > 民主决定民生

民主决定民生

2015-03-20

郝铁川

1933年出任美国总统、并三次竞选连任成功的罗斯福,是一个致力于“让穷人能够丰衣足食”的“民生”领袖。他向国会递交并获通过的———

《联邦紧急救济法案》,把需要救济的人分为没有工作能力的和具有工作能力的。前者由地方政府和慈善部门提供救济,后者则由政府负责提供就业机会。

《社会保障法案》,确立了养老金、失业保险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的制度。

《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工人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每小时工资不低于40美分。

累进税制度法案规定了对5万美元收入和4万美元遗产征收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75%;公司收入在5万美元以上者增加为15%。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筹集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

上述以抑强扶弱、抽肥补瘦为特征的罗斯福新政,赢得了史家的一片赞扬。为什么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锦衣玉食的罗斯福,却勇敢地背叛自己出身的富人群体,干出劫富济贫的事业呢?仅仅是因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吗?不是!对政治家而言,选票比良知更重要。富人再富,手中也只有一张选票;穷人再穷,手中也不缺少一张选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穷人数量迅速增加,富人数量急剧减少。谁能得到穷人手中的选票,谁就能进入白宫。面对当时穷人日益恶化的环境,罗斯福的前任及竞争对手———胡佛为代表的共和党人,迷信市场的力量和“最好的政府,最少的管理”的教条,对穷人的呻吟听之任之。而罗斯福则举起“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的大旗,发誓利用政府的力量,保障穷人权利的实现。在当时人口中占据多数的弱势群体毫不犹豫地把选票投给了罗斯福。

看来,民生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执政者的良知,更在于弱势群体手中拥有选票。这选票可以使坏人不敢做坏事,好人放手做好事。民主决定民生,选票重于良知!

(摘自《新民晚报》)

关键词: 民生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