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近代历史 > 叶挺独立团在大革命期间有哪些贡献:北伐战争屡建奇功

叶挺独立团在大革命期间有哪些贡献:北伐战争屡建奇功

非我族类 2018-01-24
\

 
  叶挺独立团(简称独立团)创建于国民革命时期,在之后的北伐战争中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然,作为中共第一支直接领导的革命军队,它也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开创了“党支部建在军队”模式之先河。本文就为读者详细分析它叶挺独立团在国民革命中的历史贡献。
  纵观独立团的光辉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是中国现代军事史长河中绽放得最绚丽的浪花之一。关于这支“雄团”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历史贡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加以评述。
  一、独立团是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正规军队,为创建人民军队积累宝贵的经验
  独立团产生于第四军独立旅扩编为第十二师之时,其团部设在肇庆丽谯楼(另说阅江楼)。团中的领导骨干主要来自铁甲车队、黄埔军校、省港大罢工工人纠察队和川军。士兵招募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大多数是农民,还有部分是工人。全团将士2100多人,由一个直属队、三个营和九个连组成。有共产党员20多人,是当时国民革命军拥有共产党员数量最多的一支团级部队。共产党员在其中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把握着军队的政治方向。独立团直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具体由周恩来负责。后来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写道:“经过援助国民党的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党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军队”,话中所说的“一部分军队”就是独立团。
  我们说独立团之所以“独立”,除了它的编制所指外,主要还是因为它在许多方面都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自觉坚持了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故此有别于其他国民革命部队。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军事上,其序列隶属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部,其财政来源、武器装备均由国民革命军供给;但在组织上直接由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不受第四军政治部管制。第二,独立团手握区委授予的“特权”,可“先斩后奏”,再上报第四军军部。举个例子:北伐途中,独立团依区委意见,在团内增设一个特别大队和补充营,以承担更艰苦的作战任务;扩编后,叶挺才向陈可钰和张发奎汇报,他俩只好说:“你们真是独立惯了,一切都是先斩后奏。”第三,在独立团里,所有干部的任用、调动,包括兵源的补充,在形式上要经第四军的军、师长批准,而实际的裁决权在于区委,全由广东区委研究决定。所以说,独立团是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正规军队。北伐军攻下武昌,叶挺在总结战斗经验时,就把功劳归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为什么能够建立这样伟大的战功呢?主要一个原因是因为独立团是共产党的军队”。
  如果说“铁甲车队”是正规军队的雏形、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第一支人民军队的话,那么,独立团就是人民军队的前驱,它为人民军队的最终建立积累不少宝贵的经验,其可鉴之处有三:其一,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创“政治治军”之始。独立团沿袭苏联红军的模式,以政治治理军队,并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平时注意加强对全体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用革命思想教育将士,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各级领导经常结合国内外形势和部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授“马列主义”、“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工农运动”等课程,教唱《国际歌》和《少年先锋队》等歌曲。全团将士均能以“三不”(不拉夫、不扰民、不筹款)自律。由于士兵来自不同的阶层,其所受的教育程度也不相同,导致素质参差不齐。为此,全团又开展“反贪污、反打骂、反假报(含籍贯、姓名)”教育。与此同时,还向战士们灌输反帝反封建思想,使全体官兵明了“为谁而当兵,为谁而打仗”的道理。对部队中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更是严格要求,时刻告诫他们牢记自己是先进分子的一员,在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中要身先士卒,发挥先锋模范和骨干作用。政治工作制度的普遍推行,提高了将士的思想政治学习自觉性,使全团在思想和业务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正因为“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革除了旧军队的种种陋习,激发了广大将士的积极性和大无畏精神,爱国热情和战斗力有明显改观,从而在支援农运、北伐战争中建立重大功勋,也为人民军队建立政治工作制度提供科学的参考。其二,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在军队中实行比较民主的组织生活制度。对于区委的指示,党组织均能组织全体党员开展集体讨论,不是盲目的无条件执行。每月坚持召开一次党小组会议,党员各抒己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些组织生活制度与后来中国共产党所形成的“民主集中制”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对日后人民军队如何开展党的组织建设很有借鉴作用。至于把“党支部建在军队”的做法更是如此(以下另立条目详述之)。其三,加强军队作风建设。无论开展“军事训练”还是“政治训导”,独立团均以增强“军队战斗作风”为出发点,严格开展革命纪律教育,加强作风建设。那时,其他部队开展“三操两讲”,而独立团实行的则是更为严格的“四操(早晨跑步;上午、下午各一次军事操练;黄昏一次体操)、三讲(上午、下午各一次政治课或军事课;晚上点名训话)”。此外,还经常把部队拉到城外的七星岩、北岭山,甚至到鼎湖山“拉练”,进行实战模拟训练,提高野外作战水平;将独立团的将士人人练成“铁脚马眼神仙肚”,把部队变成“铁”的军队,养成“铁”的纪律,拥有“铁”的战斗力,铸就“铁”的军人作风。这种“铁”作风,为独立团锻炼成为“铁军”的铁拳头打下坚实基础,亦为后来人民军队的雷厉风行的“军风”形成作了铺垫。
  二、开“党支部建在军队”模式之先河
  在中国,最早提出将“支部建在连上”是毛泽东。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起义部队抵达江西省永新三湾,在那里对部队进行改编,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并决定将党支部设在连队里,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但是,开“党支部建在军队”模式之先河的却是叶挺独立团,毛泽东把“支部建在连上”只不过是对“独立团模式”的继承和发扬。
  独立团除了团长叶挺是共产党员外,连级以上的大部分干部也是中共党员,起初有20人,后发展至120多人。为发挥共产党员在这支革命队伍中的骨干领导作用,区委决定在团上成立党支部,具体实施党对军队的直接领导。未几,中国共产党在军队里组建的第一个党支部宣告成立,时称党支部干事会,书记为吴季严,干事有叶挺、周士第(负责宣传)、董朗(负责组织),下设团部、直属队、第一营、第二营、第三营5个党小组。党支部干事会直接由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时任区委组织部长的穆青经常到肇庆城区开展党组织活动,传达上级有关指示,了解干事会的情况;支部成员也不时前往广州向区委领导汇报、请示工作。当时,共产党的活动还是半公开的,所以除了通过“公开”途径显示中共党组织对这支军队实行直接的领导外,区委暗中委托一个叫吴铁若(代号100)的西江特派员秘密掌握独立团党组织的情况。独立团内还有一批青年团员(初20人,后也发展为100多人),部队又成立了青年团支部。团和营两级成立党组织,进一步夯实这支新型革命军队的组织基础,军队的性质越来越朝着“革命”的方向发展。北伐后,独立团改编为七十三团。部队的“固本强基”工程又有新的发展,继续向基层延伸:团上设党总支,营级组建党支部,党小组设在连上。后来,这种“党支部建在军队”模式逐渐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人民武装所效仿。
  三、保护农民利益,有力支援西江农民革命运动
  独立团组建之初,正是西江地区农民革命运动方兴未艾之时。在彭湃、周其鉴等的正确指导下,西江各地纷纷组建农民协会,与土豪劣绅展开减租斗争。早在1924年9月,高要县就成立端源乡农民协会(包括领村、波河、料村等),领村乡还建有农民自卫军。至1925年秋,高要县有区级农会3个,乡级农会27个。
  遵照广东区委的指示,独立团在成立后不久,就秘密转送一批枪支、弹药给高要县的农民协会,武装农民自卫军,增强农民的抗争能力。1926年1月2~3日,高要县发生反动地主劣绅头子卢沂川、黄慰楼、谢达卿等武装纠合高要、德庆、广宁3县民团和“神打”(又叫神功仔,是当地一种迷信组织)500多人摧残农民运动事件。反动分子偷袭第一区农会所在地——领村乡,导致农会被捣,6名农会会员被杀,100多人受伤,200多间房屋被毁的惨案!叶挺出面接待上访的农会代表,详细了解有关情况。同月9日,独立团派第一营营长周士第率270多人开赴出事地,开展调查取证工作。队伍进驻领村后,马上展开保护受害农民、制止“暴徒”继续施暴、组织安抚难民等工作。1月下旬,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成立“高要绥缉委员会”,作为处理“高要惨案”的代理机构,叶挺当选主席。2月15日,叶挺率第二营进驻领村附近的伍村,在村中设置“绥委”办事处。翌日,便深入各村慰问受害村民,了解事件真相,开展革命宣传活动,鼓舞农民重新振作起来,与反对势力作坚决的斗争,并在各村张贴布告:限期收缴民团枪支,责成地主赔款,惩办罪魁祸首。3月5日,不服“绥委”处理决定的卢沂川等人又纠集6000多名民团和“神功仔”围攻伍村,叶挺指挥部队奋起还击,打死反动武装分子50多名;8日,独立团第二、三营和当地农民自卫军反攻民团设在罗建村的“司令部”,敌不支,狼狈而逃;战斗中叶部有11人牺牲。敌妥协,向叶部和当地农会赔款5万元。至此,“高要惨案”告一段落。独立团返肇庆城区布防。与此同时,独立团还派出第一营支援新会县的农民运动,与当地农民自卫军一起打击反动民团,消灭为害百姓的土匪,并把战斗中收缴的枪支送给自卫军。
  这些行动,狠狠地打击反动地主劣绅的嚣张气焰,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鼓舞农民的斗争信心,巩固和扩大农会和自卫军的力量,是对西江地区农民革命运动的最直接的支持,有力地推动这一地区农民运动的向前发展。3月中旬,叶挺带领百余人深入高要县北部的河台山区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未几,河台乡也成立农会。4月,高要县正式成立县一级农民协会。至1926年底,西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整个地区共成立区级农民协会36个,有606个乡农会,会员发展至11万人,居全省七个区中的第二位。这一切都与独立团的推波助澜有着直接的关联。
  四、在北伐战争中屡立奇功,为所在的第四军赢得“铁军”美称立下汗马功劳
  在3个多月的北伐征程中,独立团两千多名将士浴血奋战,所向披靡。他们一马当先,战安(仁)攸(县),攻醴陵,袭平江,智取汀泗桥,勇夺咸宁城,血战贺胜桥,攻克武昌城,一路过关斩将,在中国现代战争史上谱写一曲威武雄壮的凯歌,为所在的第四军赢得“铁军”美誉立下汗马功劳。
  为打通北伐道路,扫清进军路上的障碍,广州国民政府在广东区委的建议下,先派独立团及第七军一部作为先头部队进入湖南省,援助退守湘南衡阳的国民革命军唐生智所率的第八军,从而揭开北伐战争的序幕。1926年5月初,作为“北伐先锋”的独立团分别从肇庆、新会出发到广州集结;20日,奉命离开广州向湖南进发。6月3日,在安仁县与攸县之间的渌田、黄茅铺一带打响北伐的第一仗,经过两昼夜的激战,以一团兵力击溃6倍于己之;5日攻入攸县。10日占领茶陵,解除唐生智部侧背之威胁。首战告捷,初步稳定湖南战局,赢得北伐全面准备的时间,“我北伐各军,遂得从容集中焉”。湘南初定,既鼓舞士气,又增强广大将士北伐胜利的信心,也推动其他部队的出征。
  7月9日,广州国民政府正式誓师北伐。受此鼓舞,7月10日,独立团一举攻克醴陵。8月19日拂晓,北伐军向平江县城发起攻击;独立团与同属第四军军部的黄琪翔团(36团)负责从中路发动攻击,分东北和西南两路夹击,使敌防不胜防。独立团由横槎渡越狮子岩抵达县城北街,革命军的突然出现,敌惊慌失措,纷纷缴械;不到12小时,就夺取平江县城。22日进占岳阳。湖南战事结束。
  8月26~28日,北伐军连续三天向湖北省汀泗桥发动进攻。时独立团改由第四军第12师指挥,敌我双方死伤惨重。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独立团迂回绕到敌人后方,占领制高点,高居临下袭击敌人。广大将士前赴后继,奋勇杀敌,敌不支,遂弃守汀泗桥。之后,独立团对敌紧追不舍,攻下咸宁城。这不仅巩固和扩大汀泗桥战役的成果,而且为夺取贺胜桥战役的胜利创造有利条件。8月29日下午,北伐军开始进攻有2万多名直系军阀精兵把守的贺胜桥。独立团攻击的路线位于其他两支部队的结合部,战事最为激烈。由于和兄弟部队的配合默契,终于在30日赢得这场战斗,打开通往武汉之门。团长叶挺因在“两桥战役”中“努力党国,勇敢善战”而晋升为少将。
  9月5日,发起首攻武昌之战役。独立团第一营组成敢死队担负起首攻重任。官兵们视死如归,死伤虽过半仍冲锋不止。后因守敌顽强抵抗,进展不顺,被迫改为封锁包围。10月10日,再次发动攻击,独立团首先攻下蛇山;北伐军当天占领武昌,全歼守敌两万余人。战斗中,独立团有191名将士为国捐躯。至此,军阀吴佩孚的反动力量基本被摧毁,残部被迫退回河南省。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占南京,北伐战争就此结束。
  在北伐战争中,独立团2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们用“冲锋在前、永不退却”的行动激励着其他将士,使全团自始至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英勇善战,舍生取义,势如破竹,但独立团也付出伤亡400多人的惨重代价!正如当年的《中央政治通讯》所报道的:“入湘以来叶团每战皆列前锋,其作战之勇,军纪之佳,牺牲之巨,为各军之冠”。叶挺独立团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铁军”光荣称号,为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此文发表于《广东史志视窗》2011年第2期)
关键词: 叶挺独立团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