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明朝历史 > 明朝时期的皇帝祭天活动是怎样的

明朝时期的皇帝祭天活动是怎样的

新之助 2016-03-02
\

祭天活动
  古人云:“祭祀之道,自生民以来,则有之矣。”故祭祀当是先民最早的文化活动之一,且历代相因不废。到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对于祭天尤为重视。早在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尚未立国称帝时,即建圜丘于南京钟山之阳。次年正月初四日祀天于南郊,即皇帝位,并按新定的礼节隆重祭祀。此后10年,因斋居中阴雨不时,灾异屡见,以为分祀不安,乃改为天地合祀。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亦沿用合祀之制。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命改为天地分祀。乃遵古制,建天坛于南郊,冬至日至彼祭天;建地坛于北郊,夏至日至彼祭地。明清两朝,冬至的祭天活动皆被列为朝廷三大节之一。各时期的祭天活动又不尽相同。
  以沿袭最久的明嘉靖九年(1530年)所定分祀祭天典礼为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准备阶段。包括祭前10日始,命大臣三员到天坛牺牲所看牲;皇帝亲自省牲;太常寺进斋戒铜人;皇帝谒太庙报告以冬至日祀天,请皇祖配帝侑神;在奉天殿(清称太和殿)集合百官受誓戒传制;准备祭时所用的亲填御名的祝版、玉帛,由太常寺送至天坛;祭前一日设法驾卤簿;皇帝再向太庙报告将出宿斋宫;皇帝乘舆至圜丘阅视坛位,阅圜丘上陈设的由皇穹宇请出的上帝、配帝、大明、夜明、星辰、云、雨、风、雷之神版及神牌;各神位前按等级摆放好犊、羊、豕、玉、帛及登、簠、簋、笾、豆、爵、尊、篚等供品及祭器。二、正祭日。是日三鼓(约为子时)先燔柴,然后为迎帝神、奠玉帛、进俎、初献、官员读祝文、亚献、终献、饮福酒、受胙、撤馔、送神、望燎。最后将祝版、帛、馔送至燎所焚烧。以上每一礼节进行中均有中和韶乐奏乐,并有文、武舞士各64人跳舞。三、祭礼后皇帝再诣太庙报告礼成,百官随至奉天殿行庆成礼。

关键词: 明朝 祭天 天坛

日期选择

一周趣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