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清朝历史 > 清朝各宗教建筑特征

清朝各宗教建筑特征

山南慕北 2015-11-05
普乐寺

普乐寺
  清代宗教建筑中以藏传佛教建筑为重点,占有主流地位,在艺术创造方面有不少的新鲜经验。其他宗教建筑同样有着某种发展与提高,如道教、伊斯兰教、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等宗教建筑。
  藏式寺庙
  藏式寺庙的特点是因山而建,依山就势,呈错落参差的布局,不强调轴线,而以空间构图的自由均衡为原则,往往形成突出的轮廓外观。建筑物多为平顶建筑,石墙小窗。外墙有明显的收分,并粉刷成白色。墙顶以藏族特有的刷成赭红色的白麻草做为女儿墙的装饰。内部为方柱托梁密肋式木构架,有巨大的托木和复杂的雕饰,色彩对比性强烈,并喜欢用金色点缀。内部墙壁画满宗教壁画,殿堂内悬挂佛幡。建筑屋面局部吸收汉族建筑的坡屋顶及斗拱构造,但体量较小,形制亦经过简化。屋顶上尚有许多宝幢、法轮等小型佛教装饰物。最著名的实例是拉萨的布达拉宫。该宫坐落在市北的玛布日山上。始建于唐代,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开始重建,历时五十余年才建成今日规模。布达拉宫东西总长370米,高115.7米,是一座融合宫殿、寺庙、陵墓,以及其他行政建筑在内的综合性建筑。它包括了山上的宫堡群、山脚下的方城和山后的花园三部分。
  山下方城内布置了地方政府机构、印经院及官员住宅。宫堡群是由红宫与白宫两大部分组成。红宫位于建筑主体的中央,是达赖从事宗教活动的地方,总高九层,因外墙刷成红色,故名红宫。下四层为地垅墙组成的基础结构,第五层中部是西大殿,为举行大规模宗教仪式和庆典的地方,上部四层建立了五座历代达赖圆寂后保存遗体的灵塔殿和二十余座佛殿。周围有回廊联系,中部空出为天井。红宫的平屋顶上建筑有镏金铜板瓦的歇山式小屋顶,金光闪烁,为布达拉宫增色不少。红宫的东边为白宫,因其墙面刷白而得名。白宫是达赖理政和居住的地方,总高七层,底层为结构层,二层东端为入口,三层为夹层,四层为达赖的主要宫殿,称东大殿,四层以上为中有天井的回廊式建筑,布置有摄政等人的办公处及厨房、仓库等,最高的第七层为达赖居住的东西日光殿。
  红宫、白宫的前面分别建造了两个广场。在西广场的下边顺山势建一陡峻的高墙,以备节日在墙壁上张挂巨大的佛像织物之用,故称晒佛台。此外,围绕宫堡群的四方建有四座防御性碉堡,以控制周围的形势。布达拉宫建造在山上,其四围房屋随山坡起伏,随宜建造,高大的建筑群与山丘混为一体,成为人造的山岩。山前层层叠起的漫长的石梯,巨大的外墙收分,建筑物立面由上至下逐渐变小的窗口所表现出的韵律感,单纯而丰富的色彩,都渲染出该建筑的浪漫性格。
  除布达拉宫外,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拉萨的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也都在清代经过大规模的扩建。扎什伦布寺是班禅喇嘛统领后藏坐床驻锡之地。它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后经四世班禅等不断扩建,亦为一座宫殿、行政、陵墓、宗教等建筑集合在一起的综合建筑群。全寺布局没有明显的轴线,各种建筑层叠逶迤,交叉互补,但从体量及艺术质量上又清晰得分出层次,具有十分自由灵活的组合美感。
  甘肃夏河县的拉卜楞寺为藏传佛教六大寺之一(其余五寺为扎什伦布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塔尔寺),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是由六大经学院、十八座佛寺及十八座活佛公署和万余间喇嘛住房组成的,规模巨大,几乎是一座小市镇。全寺背依龙山,面向大夏河,高大的建筑全部建在北面山坡脚下,向南展开布置公署、喇嘛住宅及佛塔、转经廊等,具有十分明确的建筑层次。内蒙古包头市的五当召亦是一座藏式风格的寺庙,建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全寺布置在一处突前的山坡上,依势错落,顺坡而下,散点布置。建筑外墙刷白色,与翠松、蓝天相互衬托,极富藏族碉房建筑所特有的风格。
  汉藏混合式寺庙
  这类寺庙多建在北方地形平坦之处,喜欢采用轴线布局,主要建筑大经堂往往用简化的藏式装饰,其他附属建筑及塔幢的形式选用汉式藏式不一。呼和浩特市的席力图召是这类寺庙的典型,其主要建筑按轴线排列,完全采用汉族传统佛寺的制度,但在中轴线的後面布置了藏传佛寺特有的大经堂。大经堂重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平面分为前廊、经堂、佛殿三部份,全部建在高台上。屋顶为汉族建筑的构架形式。但整体平面及空间处理仍是藏传佛寺经堂的特有规制。建筑外墙镶嵌蓝色琉璃砖,门廊上面满装红色格扇窗,墙上鎏金饰物也很多,这些都使大经堂在外形上显得很华丽,而无藏族寺院雄伟的气质。
  承德藏传佛教寺院是汉藏风格结合的另一种情况。清代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和抵制沙俄侵略,推行团结蒙藏少数民族政策,在热河建造避暑山庄的同时,围绕离宫的东面和北面的山地上建有十一座藏传佛寺,现存八座,简称外八庙。即溥仁寺(建于1713年)、普宁寺(建于1755年)、溥佑寺(建于1760年)、安远庙(建于1764年)、普乐寺(建于1766年)、普陀宗乘庙(建于1771年)、殊象寺(建于1774年)、须弥福寿庙(建于1780年)。这些寺庙的建筑形式是吸取了西藏、新疆,以及蒙古族居住地许多著名建筑的特点,集中了当时建筑上成功的经验而创造出来的。就建筑布局而言,大部份寺庙采用前汉后藏式,即前边平地部份按汉人的山门、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的轴线对称格局布置,而后部则以藏式大经堂或坛城式布局结合山势布置,成为汉藏建筑的叠加。
  汉式寺庙
  汉式寺庙是指其建筑形式采用汉族传统技艺而言。可以北京的雍和宫为例,它是北京城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其主殿皆是极有特色的建筑。如法轮殿的殿顶升起五座小阁,阁顶为小喇嘛塔,象征佛教须弥山五峰并举的构图。结尾的万福阁是三阁并列的形式,阁间以飞桥相联,具有传说的天宫楼阁的形象。
  藏传佛寺的艺术特点:清代藏传佛教建筑艺术与传统佛寺有许多不同,其表现力更为强烈、神秘。首先是寺院内容扩大,除了一般礼拜的佛殿外,有专门供全寺僧人念经的大经堂。因藏传佛寺内喇嘛众多,故经堂面积皆十分巨大。此外,寺院内还有喇嘛公署、僧舍、仓库、供养塔、转经廊等,集宗教活动、供养偶像、学习、生活、行政办公等各方面内容于寺院内。其二,寺庙选址结合山势者甚多,加之任何寺庙都有不断扩建的过程,因此其布局多采用自由组合式,错落交搭,不强调轴线关系。其三,主体建筑群皆甚庞大,而且以其多变的形象去反映宗教构思,如曼荼罗、佛国世界、须弥山、大宫,皆是经常运用的意匠,因此在空间象征艺术上具有十分突出的成就。其四,大空间、大体量的殿堂建筑促进了建筑结构形式的创造。这时期的贴金柱、包镶柱,以及无斗拱的多层梁柱框架体系都是木构技术的新创作,并形成了一大批著名的巨构,如普宁寺大乘阁、安远庙普渡殿、雍和宫万福阁等。其五,与元代喇嘛塔相对比,清代的塔型发展了一步。如北京北海白塔、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喇嘛塔,以及西藏桑鸢寺四座喇嘛塔、承德普宁寺四座喇嘛塔等,皆各具特色。有的还组合成五塔、八塔,以及塔门等。其六,藏传佛教在佛像雕刻塑造方面,多为神态恐怖的番像。同时殿堂内部应用了柱衣、幡幔、壁画、唐卡、酥油花等作为装饰,因此内部景观更为神秘,不可捉摸。
  汉传佛教寺庙
  清代汉传佛教在藏传佛教的冲击下已日渐衰微,完全依靠民间信徒的资助求得发展。尽管条件如此艰难,但是寺庙仍有一定规模与数量。从建筑艺术上来讲,也不乏具有一定价值的优秀作品。例如:北京戒台寺就保持着全国最大的戒坛;北京碧云寺的“田”字形平面的五百罗汉堂,解决了众多偶像所需的大面积殿堂与采光之间的矛盾;重建的镇江江天寺(原称金山寺)雄峙於长江岸边,楼阁亭台互相联属,成为一处有名的风景胜地;宁波天童寺为唐宋以来的禅宗名刹,现存清代重建的大佛殿,上檐进深十二架,下檐前後各三架,总计进深达十八架,结构雄伟异常。
  南传佛教寺院
  居住在中国云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群众,信奉著佛教三大宗派的另一宗派,即南传佛教,又称小乘佛教。南传佛教盛行东南亚一带,其宗教建筑形式亦很富于地方特色。而中国傣族地区的佛寺建筑受缅甸、泰国佛教建筑的影响较大,故俗称为缅寺。缅寺一般选择在高地或村寨中心建造,其布局没有固定格式,自由灵活,也不组成封闭庭院。寺院建筑由佛殿、经堂、山门、僧舍及佛塔组成。佛殿是主体建筑,形体高大,歇山顶。在西双版纳地区佛殿屋顶坡度高峻,使用挂瓦,一般做成分段的梯级叠落檐形式,与缅甸、泰国佛寺风格极为相近。沿正脊、垂脊、戗脊布置成排的花饰瓦制品进行装饰。而德宏地区的佛殿屋面坡度较缓,形制与滇西建筑近似。
  伊斯兰教建筑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的主要类型,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点中必须建立的建筑。清真寺建筑必须遵守伊斯兰教的通行规则,如礼拜殿的朝向必须面东,使朝拜者可以朝向圣地麦加的方向做礼拜,就是面向西方;礼拜殿内不设偶像,仅以殿后的圣龛为礼拜的对象;清真寺建筑装饰纹样不准用动物纹样,只能是植物或文字的图形。由于中国各地的建筑技术及材料的不同,因使用要求而引发建筑规模、附属建筑、工艺特点、地方风格的不同,结果产生了形式各异的清真寺建筑。从形制原则上可分为两大类:回族建筑与维吾尔族建筑。
  道教宫观
  清代道教已步入衰颓的时期。这时期的道教宫观一般都比较小,类似白云观、永乐宫、武当山宫观等元明时期的大宗教建筑群绝少出现,大多数是独院式小庙,有些是利用佛教庙宇改建而成的。由于全真道在北方亦渐趋衰落,故道观分布亦是南盛北衰,并多向东南沿海一带人口密集地区发展。
  道教面向民间的重要表现是扩充各地居民习惯崇拜的神祉作为道教神祉,如文昌、八仙、吕祖、关帝、天齐王等,在某种情况下,它们比道教的正统神更为重要,甚至为它们单独设置宫观,因为这些神都是凡人持道修炼成仙的,其事迹都是与平民生活休息相关的慈善行为,堪为人间楷模,具有更大的宗教吸引力。例如各地普建的文昌宫、文昌阁是供奉四川梓潼人张亚子,称梓潼帝君,为主宰天下功名、禄位之神,因此得到城镇士绅的崇奉,以繁荣地方文运。东岳庙亦可说是道教的民间化与社会化的例子。东岳大帝即为泰山之神,原为自然神,自宋以来,道家创说东岳大帝是天上主管人间生死之神,也是统帅百鬼之神,所以各地普建东岳庙,而不限于泰山一地。每逢节日,庙内举行庙会,搭建有戏台(有的建有戏台),唱戏酬神,热闹非凡。所以东岳庙又是平民祈福求寿、游乐购物的场所,带有很大的群众性。
关键词: 清朝 建筑 宗教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