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宋朝历史 > 西夏与宋朝的盐业纷争激烈到什么程度

西夏与宋朝的盐业纷争激烈到什么程度

新之助 2016-03-10
\

宋朝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几千年来,众多民族互相纷争,互相融合,逐渐形成当今统一的大中华民族。盐这种东西,对于历朝历代来说,都发挥过大作用,尤其是对宋朝的老邻居西夏来说,地位更是不可取代。
  西夏,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国家,10至13世纪崛起于贺兰山、祁连山麓及河西走廊一带,是西北方的大国。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党项族人李元昊建国,号称大夏(因在中国西部,史称西夏),这个西羌党项民族国家,其极盛时期西与回鹘接壤,拥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郡地,北逾居延海,西南密迩吐蕃,南界横山,东距西河,与辽宋、金为邻。其疆域包括今宁夏及陕西北部,青海东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西夏地处内陆,盐资源相当丰富,其中即有盐池如乌池、白池、吉兰泰池、细项池、瓦窑池、古朔方池、龟兹池等产的散盐,也有河西走廓一带盐山所产的岩盐。各个盐池因地质地层不同,所含的微量元素各异,从而出现赤、紫、青、黑、白等不同颜色,众多颜色中,青白二色成盐最大。“其盐大而青,名曰青盐。”“赤与黑者皆小,惟白大。”因此,青白盐就成为西夏地域盐产品的代称,其产地主要在乌、白二池。而盐山上的岩盐则自然成形,如果找到象老虎形状的岩盐,就可用于祭祀或装饰用,“作兽辟恶,佩之为吉。”西夏境内这些盐,色香味俱佳。《周礼》中称“饴盐”。《吕氏春秋》中称“大夏之香盐”。《广志》等记述为“戎盐。”仅医书上记载的品种就有光明盐、桃花盐、水晶盐、青盐、印盐、戎盐、羌盐、石盐、盐山等等。因极富食疗价值,能促进人健康长寿,因此党项羌族高龄者往往“年至百五六十岁。”这里众多的盐池和盐矿,都曾是羌夏民族首先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其中青白盐制作精良,价格低廉,受到普遍欢迎,是西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西夏地域广阔,人口稀少,辖区内所盛产的盐除供应本地食用外,大多数为出口到邻国,主要出口到宋朝邻近地区。但宋朝盐法极严,盐是国家垄断的商品,当时京东、京西、陕西、四川都行销山西解池的池盐,解盐的收入是陕西等地财用的重要来源,而紧邻的西夏地区“青盐价贱而味甘”,解盐不能与之竞争,所以宋朝不愿进口青盐,于是夏宋之间围青白盐的矛盾,几乎贯穿夏宋关系的始终,不仅反映在经济领域,也反映到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大体上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宋初,从北宋建国至太平兴国七年(982)以前的20余年间,在局部地区放行青白盐通商。在西夏建国之前。从唐末,经五代到北宋,党项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节度使的身份统辖以夏州(今陕西横山)为中心的五州之地。唐代一度曾设“榷税使”对乌池进行管理;五代后唐时,乌白池隶于“庆州青白榷税院”,管理较严,“其盐四分入官,一分入百姓也。”后周时,“青白池务,素有定规……青盐一石,抽税钱八百、盐一斗。白盐一石,抽税钱五百,盐五升。”到北宋时,羌夏对盐务的管理比较宽弛。夏廷各级官员,对盐池拥有各自的特权,可以调拨数量较多的青白盐进行长途贩卖。对盐池的管理也不太严格。而宋朝对国内的盐法虽然很严,但刚刚建国之初,需休养生息,对青白盐在局部地区允许通商。这种通商,是包括官方与民间贸易在内的合法通商。
  977年,北宋对盐实行大规模榷禁,但对青白盐却受到特殊保护“其青白盐旧通商处,即令仍旧。”青白盐通商之处,主要指西路青白盐销区,即解池以西的陕西各州军,如鹿州、分州、泾原等州,这是早在唐代就例食乌白两池盐的销区,除此之外,通商还包括“缘边蕃汉”杂聚区,即关陇一带鹿、延、环、庆、仪、谓等州。有时候,青白盐还可销至唐、邓州等南路;以至贸易入川。
  与官方贸易并存的是民间青白盐“和市”贸易较为活跃。党项人用盐与汉人交换米麦及茶叶、漆器、匹帛等;“私贩”入宋者亦多。当时,沿边口岸,供销两旺,西夏卖出的商品除青白盐外,还有驼、马、牛、羊、玉、毡、毯、甘草、蜜、蜡、麝脐、毛褐、羱羚角、砂、柴胡、苁蓉、红花、翎毛等。宋朝输出的商品除粮食、茶叶等大宗商品外,还有缯、帛、罗、绮、香药、瓷器、漆器、姜、桂等。西夏很需的铜、铁、锡、钱币等金属品则受到限制。由于商贸繁荣,刺激了青白盐的生产规模,每年有畦夫数千人,青白盐生产成为西夏手工业的重要部门。由此为西夏建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二阶段为太平兴国七年(982)以后,即夏主李继迁(元昊祖父)第一次叛宋起,至其子李德明(元昊父)即位前后,此间青白盐贸易时断时续,宋廷青白盐法也有5次反复。禁与开禁,也就成了夏宋关系的晴雨表。
  982年,党项贵族内部相互争战,拓拔族首领李继捧率领部落,氏族长二百七十余人,民户五万余帐,投附宋,愿留居宋朝的京师东京。宋太宗加封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随后党项贵族李克文,绥州李克宽也相继投宋。但继捧有个弟弟叫继迁,年二十,血气方刚,住在银州,不愿内迁,最后竟率领部落贵族逃入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泽,抗宋自立。
  李继迁叛宋,结束了宋夏之间多年以来的友好局面。宋太宗下令;青白盐“禁毋入塞。”但此禁为时甚短,“未几罢”禁。随着李继迁降辽,和银、夏、麟等州诸番内附,瑞拱元年(988)又宣布青白盐开禁,“许商旅贸易入川,以济民困。”
  987年,宋太宗见继迁附辽,就赐已降宋朝的继捧姓赵,改名保忠,授为夏州剌史,利用继捧回夏州抵抗继迁。同时,又在经济上配合军事斗争。宣布“禁沿边互市。”至991年七月,李继迁终于依附宋朝,宋朝授继迁为银州观察使封号,赐姓名赵保吉。同时宋与夏恢复互市。边界紧张局势得以缓和。
  993年初,李继迁第二次叛宋。宋廷震怒。宋太宗接受转运副使郑文室的建议,严厉禁青盐,以图困死李继迁。当时的原则是“绝其青盐不入汉界;禁其粮食不及蕃夷。”郑文宝禁法遽严,超越经往,规定:“自陕以西有敢私市戎人青白盐者,皆坐死。”此次盐禁虽峻,但却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导致“关陇民无盐以食。”本来已归宋廷内属的万余帐蕃部,又反叛宋投归李继迁,羌族四十四首领也“入寇环州”,到“境上骚扰。”面对诸多不稳定因素,当年八月,宋廷不得不除禁。
  994年初,继迁攻掠灵州,掳掠居民,又至夏州袭击继捧,继捧败北。宋朝再度发兵将继迁赶至沙漠,同时以盐作武器。让郑文宝等再度“禁戎人卖盐。”结果又造成社会不稳定,导“致关中绎骚。”郑文宝因此被贬。
  1000年六月,由另一大臣梁鼎主持,禁“断青盐”,此后长期沿袭维持,但民间青白盐贸易,却始难于禁绝。
  第三阶段,是从李德明中期起,经元昊,谅祚、秉常、乾顺、仁存、纯佑、安全,遵琐等朝、至西夏灭亡,宋廷基本上禁绝青白盐贸易,宋夏双方,或战或和,其合法的青白盐贸易,仅在个别的官方“榷场”,与偶尔的情况下进行。
  1006年,夏主李德明被宋封授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并先后开榷场贸易,边境相对平稳。
  1038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正式建国,号大夏,称“始文英武兴法违礼仁孝皇帝”(景宗)。宋廷大为震惊,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在边地揭榜,慕人擒捕元昊。同时积极备战,准备征讨。从此,夏、宗之间陷入长期激烈的战争。1039年11月,夏军侵宋保安军,被宋部将狄青战败,损失帐二千余。1040年初,元昊攻取宋延州,并伏兵三川口,获得大胜利。1041年,夏宋两军战于好水川,宋兵大败,宋将任福战死,夏兵再次获胜;1042年,西夏兵再次出击攻取定川寨,宋将葛怀敏等十四名将官战死,夏兵俘掳宋降兵近万人,获战马六百余匹,又乘胜直抵渭州,俘掠大批居民而归。
  宋朝在军事上连续惨败后,不得不妥协求苟安。双方来往交涉,进行了艰难的谈判。此期间,在谈判条件时,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元昊要求开放盐禁,“每年入中青盐十万斛”于宋。宋廷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诸位大臣纷纷发表意见,权衡利弊。谏官孙甫认为“西盐五、七万石,其值不下钱十万余贯。”“西戎之盐”,“其产无穷;既开其禁,则流于民间,无以堤防矣!”欧阳修提出:西夏虽然提出每年入中青盐十万斛,担心只要口子一开,则可能“捐百万之盐以啖边民。”副枢韩琦和知制浩田况等人合计:“青盐十万斛,今只以斛盐半价约之,以及二十万余万贯。”数十万贯的盐利收入,对于西夏来说,占有何等重要地位,起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包拯分析说:“元昊数州之地,财用所出并仰给于青盐。”熟悉西夏内情的李继和指出:“蕃戎所赖,止在青盐。”何亮在《安边书》中写道:“乌白盐池,夏贼洎诸戎视之犹司命也!”最后连神宗也总结出西夏是“以乌白池在彼,借青盐以助经费。”大家取得共识:青白盐在西夏财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盐产无穷,如果开禁,财源充足,兵强马壮,将对宋朝造成极大威胁。当时,也有一些臣僚主张:“指定缘边一两州军”或“榷场”放入青盐,“自官中 卖与民。”或令商人转致关东销售,这些意见最终均被否决。为此,宋朝决定以盐的开禁为武器,控制西夏的发展。
  1044年12月,宋夏谈判达成协议,宋朝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仍保持名义上称臣。宋每年“赐”给夏国绢三十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另在各节日和元昊生日共赐银二万两,银器二千两,绢、帛、衣著二万三千匹,茶一万斤。宋夏恢复往来贸易,但对盐仍采取基本上禁绝的政策。只在个别的地方设官“榷场”,定量“买白盐。”两国关系缓和时,适当开点禁,一旦关系紧张,又厉禁,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西夏灭亡之时。
  纵观西夏与宋朝的关系,可以看出,西夏在军事上往往可以打败宋朝,但宋朝运用盐禁作武器,西夏则显得无能为力。西夏王朝境内虽然拥有丰富的盐资源,但在宋朝封锁市场,实行盐禁的政策下,这些盐资源并没有转化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发展受到限制,而宋王朝也日渐衰落,两个王朝最终先后被蒙古所灭。西夏与宋王朝的盐业纷争,给后人留下了不少教训。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个部分,和则双赢,斗则双损,对今仍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盐业 西夏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