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隋朝历史 > 隋朝得名与湖北随州的关系

隋朝得名与湖北随州的关系

浅草 2016-02-22
\

随州区划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这个如昙花一现般的朝代所创立的众多制度都为唐朝所延续,如我们所熟知的科举制度。殊不知,隋朝的得名,与湖北省年轻的城市随州颇有渊源。
  这要从杨坚的父亲杨忠被封随公说起。杨坚家族与随州本无瓜葛,杨坚自称是汉太尉杨震的十四世孙,意思是出自汉代以后士族高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华阴杨氏。其父杨忠是西魏、北周的军事贵族,西魏时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屡战有功,赐姓普六茹氏。549年时,萧詧据有襄阳,为求自保,遂求援于西魏,请为附庸。杨忠奉命“出师樊邓,饮马汉滨”,进而攻取随州、安陆,自此汉东之地尽为西魏所有。杨忠为攻取汉东之地立下了汗马功劳,559年,北周明帝封杨忠为“随国公”,食邑一万户,另在竟陵县食邑一千户。这样,随州与杨氏就此结下不解之缘。
  562年,年仅22岁的杨坚出任随州刺史。拥有府兵优势的杨坚之所以出刺随州,实因当时这个地区位置特殊。它东与北齐对峙,南与陈相望,西南则比邻附庸小国梁,这样一个钳制三方的特别位置,对于北周来说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杨忠死后,杨坚又袭父爵为“随国公”。577年,杨坚随周武帝灭北齐,进为柱国。此后两年之内,周武帝和周宣帝相继去世,继位的周静帝年方8岁,身边出现权力真空,杨坚得以凭借军事贵族的家世和皇太后之父的外戚身分,以辅政为名,行夺权之实。后以周静帝的名义下诏,拜自己“为相国,总百揆,进爵随王,以安陆等二十郡为随国”。
  581年,他以自己曾受封于随,因而用作国号,又认为“随”字里有一“走之”的偏旁不吉利,有“奔走不安”之意,便命去掉这一“走之”旁而作“隋”,祈望大隋王朝永保江山,生生世世延续不绝。这与秦始皇命名为“始皇帝”,希望二世三世千世万世永无止境是一样的良苦用心。可偏偏天不遂人愿,秦二世而亡,隋也昙花一现。同年,随州改为“隋州”,宋初复改为“随州”。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把州郡名的文字拆去偏旁而为国号,这是仅有的一次。
  历史学家岑仲勉在他写的《隋唐史》中也写道,清代金石家见初唐石刻多做“随”,均以为是旧说之误。现在考古挖掘出来的隋朝石刻无不写作“隋”,往日新朝,往往反旧朝之所为,初唐间作“随”,也是因为此原因。然而初唐以后,又作“隋”者多,作“随”者甚少,如果不是杨坚先曾改定,这种现象是无法解释的。可见,随州是杨坚建国的滥觞之地,杨坚从随州刺史到随国公,再到随王,最终到隋朝皇帝,始终与随州有着不解之缘。
  (刘晓慧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所)
关键词: 隋朝 随州 湖北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