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唐朝历史 > 唐朝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

唐朝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

新之助 2015-11-16
\

古代教育
  教育的发展和所处时代的繁荣与否以及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唐朝时期教育得到了一个好的发展,不同阶段的文化政策也各有不同。
  唐朝抬高儒家的统治者重视发展以传授经学为内容的封建官学;抬高佛教的统治者不重视封建官学的发展,而着眼于扩建佛寺,发展佛教教育;重视道教的统治者便设立专门学习道教的学校,培养选拔道教人才,大力发展道教教育。
  唐朝学校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备到完备、从单一到复杂的过程。
  (一) 唐初百废待兴,唐高祖于618年恢复了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共有3000多名学生。地方州县学校也恢复招生,并对各校招生的标准和人数都做了规定。另外,又为皇族及功臣子弟开办了小学;在门下省设置了负责详正图籍,教授生徒的修文馆,后改为弘文馆;在太医署下创建了医学,有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等分科教授医学生。在管理体制上,一度把管理学校的国子监重归入太常寺,由太常寺来领导。
  (二) 唐太宗极为重视文教事业,先后令颜师古校订《五经定本》,孔颖达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以此作为教材颁行天下。同时将国子学改为国子监,使国子监再次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628年,恢复了书学,次年又将医学教育推广到各个州府,要求各个府州皆立医学,设置医药博士,招出学生。632年,开设了律学,专门培养习法人才。在唐太宗的大力倡导下,学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当时,于国学增筑学舍至1200间。国子、太学、四门并增置生员,书、算二学各置博士、学生、绪生计2260员。兴旺发达的文教事业,不但统一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唐朝统治的稳定,而且使唐朝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四邻如高丽、百济、新罗、高昌等国,相相击遣子弟请入国学。内外诸生,济济洋洋,盛况空前。
  (三) 唐高宗执政的前期,学校教育事业继续发展。他命人重新审定了《五经正义》,作为明经科考试的标准,颁 布了《律疏》,作为明法科考试的标准。656年,恢复了算学,以《十部算经》为学习内容。658年,他改革了学校教育的管理体制,把书学、律学和算学划归到各个专职行政机构,实行对口管理,具体来说,大理寺负责管理律学,秘书省负责管理书学,太史局负责管理算学。总而言之,唐高宗执政的前期,教育事业在继续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四) 高宗后期,大权旁落于武则天之手。武则天崇信佛教而不重儒学,对教育制度进行频繁的变动,任命一些不 懂儒学的人担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只重科举取士而不重学校育士,结果造成学堂荒芜,“学生不复习业,二十年间,学校殆废”。唐中宗复位后,恢复唐初建立的教育体系,修葺久废的学堂,广招学生,学校教育事业又开始复兴。
  (五) 唐玄宗时期,整顿政治,经济文化等空前繁荣,学校教育的发展也随之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唐玄宗二度亲临 国学视察,颁布《求儒学诏》,鼓励人们读经习礼,涵养德性。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相应的学校教育机构,里有里学,乡有乡学,府州县有府州县学,中央有中央官学,还允许私人办学。另外在内教坊中设有音声博士,第一曹博士,第二曹博士,京城也设置了左右教坊,掌管倡优杂技、音乐舞蹈教育。在鸿胪寺中聘请儒士给外国使者讲授经文,向外传播中国文化。为考进士的人专门创办了广文馆,为学习道家思想的人设立了崇玄学,后改为崇文馆。崇玄馆不但京师有,而且地方也有。718年,改乾元院为丽正修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这是书院制产生的先声。在发展教育的同时,唐玄宗也重视科举取士,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学校的学习,这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唐朝的学校教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封建教育制度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形态,具有一套较为有效的管理体系,无论是学校的种类、形式及管理制度、教学内容,还是学生的量数、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六) 唐玄宗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严重地破坏了唐朝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由于社会的动乱,统治者无暇顾 及学校教育事业,学校教育便日趋衰退。唐肃宗、唐代宗皆为昏庸之主,不重视文教事业。唐德宗时,社会相对稳定,学校教育略有起色,但因财力物力的限制,统治者只重科举而不重学校,学校逐渐成了科举的附庸。加之“安史之乱”后,世风大变,人们耻于为师,教育之颓废也势在必然。

关键词: 唐朝 教育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