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周朝历史 > 山东博物馆藏镇馆之宝——西周颂簋

山东博物馆藏镇馆之宝——西周颂簋

山南慕北 2016-02-29
西周颂簋

西周颂簋
  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便是其中之一。它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的颂鼎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颂壶,铭文内容相同,是同一组青铜器。因器主是西周王室一个叫“颂”的官员,遂以“颂”为器名。颂簋、颂鼎、颂壶又被称为“三颂”,其中簋存世数量最多,器盖俱全的有6组,曾分别被刘喜海、刘鹗、吴士芬、端方等人收藏。此外,尚见两个单独的簋盖。山东博物馆的颂簋,就是刘喜海的旧藏。
  刘喜海是山东诸城人,生于世代书香官宦门第,曾祖父刘统勋在乾隆时官至工部尚书、刑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叔祖父则是因为《宰相刘罗锅》而被世人耳熟能详的刘墉。刘喜海本人为官三十多年,官至四川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是道光咸丰年间著名的金石学家、钱币学家,一生收藏宏富,尤以钱币和青铜器为最。
  簋在商周时期是一种盛食器。古人宴飨时席地而坐,簋就放在席上,里面装着黍(大黄米)稷(小米)稻粱等食物,供人们从簋里取着吃。这种本为“百姓日用”的普通器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具有了标志等级身份的作用,其使用也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到了青铜时代,铜簋大放异彩,与铜鼎组合,成为最常用的礼器之一,具有严格的等级规制。此时的铜簋基本都配有对应的器盖,器盖倒放就是一个盘子,也可以用来盛食。
  这件颂簋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敛口,鼓腹,圈足下另有三小足;口上有高隆盖,盖与器母子合口,盖顶有圈状捉手;腹部两侧有兽首半环耳并垂珥。在装饰上,颂簋的器口和盖沿各饰一周兽目交连纹(或称窃曲纹),中间像眼,两侧各连接一回勾状曲线。这种纹饰是从动物形象,确切地说是从一种卷曲的龙纹变化而来的,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晚期,也是当时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之一。腹部和盖面,装饰着数道平行的凹槽状纹饰,称横条沟纹,因像老式房子上的瓦沟,所以也称瓦棱纹、瓦纹,这种纹饰,在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非常盛行。颂簋盖顶的捉手内饰团龙纹,圈足饰垂鳞纹。
  颂簋属于西周青铜器,而西周青铜器最珍贵之处在于铭文,研究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和书法艺术,就是以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为重点的。因为商代的青铜器,铭文简短,绝大多数不超过10个字,虽然像戍嗣子鼎、小臣犀尊、四祀邲其卣等也有较长的铭文,但都不超过50字。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铭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是铜器铭文最繁盛的时期。
  山东博物馆所藏的这件颂簋,盖、器均铸有铭文,铭文相同,为对铭,各15行150字,另外有2重文。这段铭文完整地反映了西周王室册命官员的制度,书法工整秀丽、典雅规范,为西周王室的标准书体,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 青铜器 颂簋 铭文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