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1年 > 2月26日 > 我国著名教育家、前暨南大学副校长王越逝世

我国著名教育家、前暨南大学副校长王越逝世

企鹅圆滚滚 2016-01-15
 王越先生百岁照片
 
王越先生百岁照片
  2011年2月26日,我国著名教育家、前暨南大学副校长王越逝世,享年108岁。
  2011年2月26日上午10时05分,我国知名教育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越因病在广州华侨医院逝世,享年108岁。王越逝世后,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王刚、王岐山、刘延东、李源潮、汪洋、张德江、朱镕基、李岚清等以各种方式表示深切哀悼。
  人物简介
  王越,广东兴宁人,1903年出生,1921年,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师从陶行知。1930至1932年,进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深造,师从黄节。从1933年开始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先后在中山大学、广东文理学院、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暨南大学任职、任教,1952年担任中山大学教务长。1958年王越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协助陶铸校长,肩负重建暨南的重任,使暨南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暨南大学在文革中被迫停办,1978年复办,已是75岁高龄的王越参加复办的领导工作,他四处奔走、“三顾茅庐”、感动和争取了许多知名教授学者到暨大工作,1982年改任暨南大学顾问。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王越被授予暨南大学终身成就奖。
  王越曾师从陶行知,与梁实秋、陈寅恪、吴宓等大师级人物交好。在超过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王越一直对贫苦大众抱着炽热的爱心,教育家本色一生不变;他曾两次承担起复办暨南大学的重任,对百年侨校的复兴和发展居功至伟;他积极“入世”,热情参与社会工作,曾担任广东省政协第二至第五届副主席,是第一届全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和全国教育史学会副理事长,学人底色不变,科研工作不辍,著有《人格测量》、《教学原理》、《南楼诗抄》、《桑榆集》、《百岁王越诗文选》,合作英文著作《The age of free philosophical contention》(《哲学上的自由争鸣时代》),合作编写《中国古代教育史》和《中国近代教育史》等。
  主要经历
  1903年12月,王越就出生在兴宁一个农民家庭。
  1921年,王越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教育科,教育科包括三个系:教育系、体育系、心理系,当时科主任是陶行知,陶行知的教育救国思想、淳朴坚毅的性格和循循善诱的教育风格深深影响了王越,引领他走上了教育工作之路。谈起陶行知,年逾百岁的王越难抑深情:“千言万语也道不尽陶老先生对我的影响啊!”
  1926年,王越大学毕业后即回到粤东,在梅县师范学校、兴宁兴民中学和潮州金山中学等校任教,培养初等学校师资,以及回馈乡村教育。尽管当时能从山村出来到大学毕业很不容易,但受恩师影响,他还是回到山区支持乡村教育,先后在梅县师范学校、兴宁兴民中学和潮州金山中学等校任教,培养初等学校师资。
  王越认为,要实现陶行知因人施教的前提,就需要研究心理学,掌握学生性格形成的规律。于是,1930年他再度离乡,进入燕京大学研究院从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后又进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教育史。1931年撰写了《人格测量》一书,这是他早年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不幸只刊出一期,书稿就被焚毁在日军入侵的淞沪战役中。即便这样,第一章的问世,已得教育界不俗的评价。
  1933年至1946年,王越先后在中大、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和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任教期间,将陶行知的“爱满天下”的思想付诸实践。王越次子王思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回忆,抗战最困难时期,家里常以青菜为羹,三月不知肉味,还要节衣缩食,从微薄工资里挤出一点钱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对被缉捕的学生,王越总是设法掩护,对被捕的学生设法营救……
  1952年,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王越担任中大教务长。他和全校师生一起群策群力,把一所旧大学改造成为新型综合性大学。
  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任民盟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委,历任民盟广东省委第三至第七届副主委。195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广东省政协第二至第五届副主席。为广东省民盟的建设和发展,为广东省政协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国家决定在广州重建暨南大学,由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亲任校长。陶铸经过反复考量,看中了在中大任教务长的王越,将其“挖来”任暨大第一副校长,主持学校的重建工作。
  1970年,受到“文革”严重破坏的暨大被迫撤销,校园被第一军医大学接管,教工被分配到其他学校。粉碎“四人帮”之后,经过拨乱反正,1978年1月,国家决定恢复暨大,王越再度被请回来。复办工作千头万绪,当时很多人不解,这位已75岁的老人为何不在家颐养天年,而要去接受这样的重任?王越生前曾对访问者打了这样一个比喻:“暨大就像是我的孩子,他最需要我的时候,不可能置身事外。”
  但是校园被占,教工无所归依,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毁消殆尽,复办暨大所遇困难不言而喻。
  在王越的努力下,一时间暨大人才济济,如经济学家蔡馥生、药理学家罗潜、水产专家熊大仁、骨科学家邝公道、寄生虫和传染病专家朱师晦、历史学家陈乐素等。复办后的暨大当年招生,不仅恢复原有专业,还创立了医学院。
  1982年王越退居二线,任暨大顾问,并领导和组织《当代中国华侨教育》一书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他对教育事业满怀赤诚之心,在教育理论和中国教育史研究等方面卓有成就,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人格测量》、《教育原理》、《教育论文集》等专著;与他人合编和出版了《中国古代教育史》和《中国近代教育史》。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