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年 > 2月6日 > 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于同隐去世 享年101岁

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于同隐去世 享年101岁

刀鱼 2017-02-08
\
 
  2017年2月6日上午10时56分,著名有机化学家、高分子科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于同隐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去世,享年101岁。
  于同隐(1917年8月6日~2017年2月6日),教授。江苏无锡人。高分子科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复旦大学高分子专业的创建人和学术带头人。193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浙江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化学世界》杂志副主编。从事高分子粘弹性和高分子合金研究。1984年领导研制成功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人工肺。著有《高分子粘弹性》。 发表论文60余篇。
  于同隐,长期从事高分子粘弹性和高分子合金研究,研制了取得重大社会效益的人工肺,开拓了蚕丝等天然大分子研究新方向,为我国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上世纪80年代,于同隐与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学生江明(左)在跃进楼实验室。
  1917年9月6日,于同隐出生于江苏无锡一户小康之家。自5岁入小学到高中毕业,于同隐接受了完备的新式教育。1934年,于同隐考取浙江大学化学系。1937年抗战爆发,于同隐随浙江大学汇入西迁的长途跋涉中,并在战乱中毕业。1943年,毕业5年后,26岁的于同隐回到母校浙江大学任教,投身学术界。1951年1月,于同隐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在学校200多名研究生中,于同隐的成绩名列前茅,被推举为荣誉化学会会员,获得了一枚象征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此后,于同隐带着妻子辗转回国,他曾回忆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然会想回到祖国来,尤其在祖国迫切需要的时候。看到美国的繁华,心中很羡慕,我们中国要能埋头苦干五十年,一定可以和他们一样。”
\

于同隐(中)和他培养的研究生们在跃进楼前合影
  1952年8月,于同隐夫妇来到复旦大学。35岁的于同隐是当时化学系中最年轻的教授,妻子蔡淑莲则在分析化学教研室。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伉俪二人为复旦大学化学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退休后的于同隐长期保持着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除了吃饭、睡觉、外出散步,他就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待在书房看书。他一直关注着高分子科学最前沿的信息,即使90岁后,也常常一个人坐着公交车到浦西福州路外文书店去买最新的专业书。2005年,88岁高龄的他还在《化学世界》上发表《漫谈化学反应》和《从化学反应到生命》这样的科普文章。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