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 > 4月13日 >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逝世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逝世

浅草 2017-02-23
\
  2008年4月13日,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物理学思想家和物理学教育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逝世。
  1911年7月9日,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出生在美国佛州的杰克逊维尔一个图书馆员家庭里。他是家中的老大,下面有3个弟妹。4岁时,惠勒就对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天他问母亲,“宇宙的尽头在哪里?在宇宙上我们能走多远?”母亲的回答当然不能满足他的好奇心。于是惠勒向书本请教,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兼科普作家约翰·阿瑟·汤姆生的《科学大纲》曾让他爱不释手。好奇心常常让他忘乎所以,有一次为了弄清1.1万伏高压电是什么感觉,他还特意用手去碰高压电线。跟随父母几次搬家后,惠勒入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并获博士学位。
  早年就读于巴尔的摩学院(Baltimore City College )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33年获博士学位,他来到丹麦哥本哈根,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著名物理学家丹麦尼·波尔指导下从事核物理研究,此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教书。曾参与美国“曼哈顿”计划。
  1937年,惠勒提出了粒子相互作用的散射矩阵概念。
  1939年他与丹麦尼·波尔、前苏联的弗朗克尔一起提出重了原子核裂变的液滴模型理论。
  在50年代或更早的时期,那时的广义相对论大体上还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把它引进物理学主要就归功于惠勒。
  1957年他与米斯纳开始发展“几何动力学”,把万有引力、电磁场、质量、电荷都当作弯曲的空虚空间的性质来解说,企图把物理学完全几何化。
  1965年获得“爱因斯坦奖”。
  1969年惠勒在纽约的一次会议上使用“黑洞”一词,从此传播世界。
  1968年12月2日,时任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向惠勒颁发“原子能委员会恩利克·费米”奖。
  1982年获“玻尔国际金质奖章”等。
  1983年,他提出了参与宇宙观点。
  1993年获Matteucci Medal。
  1997年,惠勒因为在量子理论上的创新研究,获得了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沃尔夫奖。
  2008年4月13日,因患肺炎医治无效,在位于其新泽西的家中逝世,享年97岁。
  2008年4月13日,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逝世,享年97岁,这意味着哥本哈根时代的彻底终结。
  为了解释宇宙中大质量超巨星坍缩时产生的现象,惠勒创造了“黑洞”这个相当简洁、贴切、概括性的词汇。此外,惠勒还在核裂变研究领域获得创造性成果,选定铀-235作为制造原子弹的原料,是第一位从事原子弹理论研究的美国人。他曾从事氢弹研制工作,在统一场研究中有相当成就。惠勒在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研究上成就巨大,他还创造了诸如“虫洞”和“量子泡沫”等词汇,并且成为物理学中的重要术语。
  惠勒除爱好游泳外,他还喜欢在树林中工作,就算闲暇时间他也在思考物理问题。九十多岁时,居住在新泽西的惠勒仍坚持每星期乘公共汽车到普林斯顿两次,喜欢与年轻人打成一片。他说,自己在与年轻人的交往中得到了新的信息。

日期选择

一周趣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