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文化 > 民俗文化 > 巫舞的形式与种类

巫舞的形式与种类

浅草 2016-06-12
\

巫舞
  巫舞是巫觋在祭祀活动中表演的一种舞蹈。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许多现象都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便产生了神鬼的概念。巫觋就是被看成在人与神鬼之间进行沟通,代替神鬼执行它们意志的人。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巫觋一般要以卜筮、咒语、巫词及歌舞等手段制造气氛,并将之视为在进行人神之间的“联系”。其中,在其“沟通”时,舞蹈是尤为重要的手段。至殷商时期,巫觋的权力很大,他们直接参与到国家的政治活动中。秦汉以后,由于儒教的盛行、佛教的引入以及道教的产生,巫术原来显赫的地位逐渐衰落,但在民间仍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巫舞的表演形式在此后被道教所吸收。道教主要分成两大派系:其一为方仙道,它吸收了春秋以来企求长生不老的方术,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上层;其二为巫鬼道,以驱鬼逐疫、祈神禳福为宗旨,这一形式在民间流传甚广。
  随着时间的推移,巫舞的形式与种类日益增多。新中国成立以后,巫舞的形式仅在湖南沅湘流域较为流行,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祈神降福许愿类。人们遭遇天灾人祸或进行求子求财时,就会“唱尸王”、 “贺仙娘”、 “冲傩”,代表性的舞段有《造云楼》、《发功曹》、《立寨》等。这些舞蹈将神力魔法手势与盘旋飘逸的舞步相融合,舞蹈时,表演者神情肃穆、体态轻盈。第二类为酬神还愿类。如“跳买光倡”、 “旱龙船”、 “跳油鼓”、 “郎君走香”等。一般分为巫觋表演的单人舞、双人舞和由巫觋领舞,群众会舞的形式。第三类俗称“跳大神”,在表演时,表演者装鬼弄神,舞蹈时毫无章法,多为即兴表演。巫舞的一般动作都比较硬直,而且多棱角,幅度很大,通常带有比较浓厚的神秘色彩。
  在漫长的岁月中,巫舞虽然是与封建迷信相联系的一种文化,但是它在民俗学、宗教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艺术上,巫舞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整理完善,很多巫舞已经被改造成为在民俗性节日中所表演的一种舞蹈。
关键词: 巫舞 祭祀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