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又称长沙大火,发生于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长沙市。为阻止日寇进犯,国民党当局决定实施焦土政策、焚烧长沙,然而火灾

事件简介 事件资料 相关人物
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又称长沙大火,发生于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长沙市。为阻止日寇进犯,国民党当局决定实施焦土政策、焚烧长沙,然而火灾蔓延不受控制,造成了巨大损失,30000余人因此丧生、经济损失约10亿元、全城房屋基本被烧毁、更严重的是对历史文化的毁灭性打击。长沙因此成为二战中被毁坏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文夕大火也被称作中国抗战史三大惨案之一。
  文夕大火为什么叫文夕
  长沙大火被叫做文夕大火,这与“马日事变”的“马日”一样,“马日”是21日电报代码。长沙大火当日(12日)的电报代码是“文”,大火又发生在夜里(即夕),所以称此次大火为“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事件经过
  焦土政策
  抗战中最先提起“焦土抗战”战略思想的人是李宗仁。他曾发表《焦土抗战论》,正式提出这一完全抗日的主张,随后发表一系列文章,明确提出;“举国一致,痛下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国为焦土,以与侵略者做一殊死之抗战。”
  当时政府为免军事物资遭日军获取,而规定焦土抗战的作战思想即敌军进入城郊30华里以内时,实施焦土政策,以为积极防御。
  行动部署
  最高指示
  1938年11月11日上午9时,蒋介石的密令到达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手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旋即,张治中又接到蒋侍从室副主任林蔚的电话,内容是“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计划出炉
  张治中召来警备司令酆悌和省保安处长徐权,两人于11日下午4时就拿出了一份“焚城计划”。
  该计划共13条,明确要求,“弃守前,需将长沙市的公私建筑和一切不准备运走的物质全部焚毁,不资敌用”、“派省会警备司令部警备第二团和长沙市社训总队负责执行”、“于(1938年)11月13日凌晨两点以前”、“进入准备位置”。另外,还对焚城的过程,如引火材料的发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号、秩序、纪律等作了具体规定。放火的地点选定天心阁。
  焚城计划
  1938年11月13日凌晨2时许,长沙南门口外的伤兵医院突然起火,许权得到士兵的报告后,电询前线的关麟征处,得知前方无事,且南门不是举火的地点,所以判断是失慎。
  许权打电话找警察局局长文重孚,要求救火,答复是:警察都撤离了,消防队员也撤离了。另外,因早前为了实行焦土政策,所有消防车都把水换成了汽油。意外产生的火灾,没能快速扑灭。
  不到一刻钟后,南门又有三处起火。不知真相的城内警备司令部见城外起火,以为是信号,纷纷将点燃的火把投向油桶或居民的房屋。不多久,连天心阁也火光四射,接着全城起火。眼看大火已无法扑救,只能宣布弃城。最终长沙大火烧了五天五夜,才自行熄灭。
  文夕大火损失
文夕大火前的天心阁
文夕大火前的天心阁
  历史文化
  文夕大火毁灭了长沙城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楚国历史文物积累,地面文物毁灭到几近于零。长沙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2000多年城址不变的古城,文化传承也在此中断,在历史研究上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损失总量
  长沙大火中,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共计5.6万余栋;直接死于火灾的达30000余人。
  据国民党湖南省政府统计室编印的《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估计,大火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多亿元,相当于抗战胜利后的1.7万亿元,约占长沙经济总值的43%。
  文夕大火的评价
  针对当时“类似阴谋的纵火”的责难,张治中也曾经为自己辩解,说是一个“意外的突变”,“首先是我和几个高级人员疏忽,其次是中下级干部的慌张,再次是那些训练不够的士兵与义愤人民的无知与急躁”。
  而这一切全是因为“失败主义的灵魂在作祟。每一个战局的转换,总带来一个新的普遍的恐慌”。
  《抗日战争研究》主编荣维木分析指出:“国民党确定了焦土抗战的方针,事先做好焚城准备,焚城随着中日战局的发展,也就是时间早晚的事情。这是大火的必然性。”“但长沙大火是在混乱中发生的,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这种情况,说明了在片面抗战路线指导下,战争的组织者是多么容易产生失误。”

往期回顾

  • 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而他的统治时期也被称为“光武中兴”。刘秀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措施,让东汉称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迎来了历史上著名的“光武中兴”。[详细]

    光武中兴

    时间:2016-05-17
  •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是一种隔绝本国人民与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此外也有保护本土经济文化的考量。然而,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最终被西方列强用鸦片、大炮打开了国门,开启了中国人民百年噩梦[详细]

    闭关锁国

    时间:2016-05-17
  •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是朱棣夺取皇位的一场政变,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主要是因为建文削藩引起的。靖难之役对明朝历史有着深远影响,被评为影响明朝历史走向的“三大案”之一[详细]

    靖难之役

    时间:2016-05-18
  • 王莽新政

    公元8年,王莽篡汉称帝,实行新政,进行全面改革。然而王莽新政却不能挽救西汉走向衰亡的步伐,反而进一步激化矛盾,最终赤眉、绿林起义,新朝灭亡可想而知。[详细]

    王莽新政

    时间:2016-05-17
  • 七国之乱

    汉景帝发生了一场七国之乱,它是一次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的对抗,最终七国之乱被平定,西汉诸侯王势力基本清除,中央集权得以巩固。[详细]

    七国之乱

    时间:2016-05-18
  •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从最初的北京学 [详细]

    五四运动

    时间:2018-05-11
  • 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发生于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拥立明英宗复辟的政治事件。明英宗等人轻易就成功 [详细]

    夺门之变

    时间:2018-06-01
  •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从西晋灭亡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百余年时间里,中国大地动荡不已,它也是首次外族成功入侵中国,中国北方沦陷,胡人对华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详细]

    五胡乱华

    时间:2016-05-18
  • 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是在文景之治后汉武帝开创的时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大力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为后世留下深远影响。[详细]

    汉武盛世

    时间:2016-05-18
  • 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剿灭韦氏集团、李旦复辟的一场政变,之后,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势力则更加庞大。唐玄宗即位后发动兵变,杀了太平公主,才结束了中宗以来的混乱局[详细]

    唐隆政变

    时间:2016-05-18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