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战史资料 > 萍浏醴起义历史背景 萍浏醴起义结果如何

萍浏醴起义历史背景 萍浏醴起义结果如何

非我族类 2017-08-31
\

萍浏醴起义
  萍浏醴起义是中国同盟会建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起义。同盟会之所以选定湖南作为起义的地点,是因为这里的革命条件成熟,天灾人祸又让这一带的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同盟会抓住机会发动起义。萍浏醴起义最终在清军的剿杀下失败了,起义军首领、同盟会成员刘道一、蔡绍南也相继殉难。
  历史背景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阶段。这时,湖南的革命条件也日益成熟,革命形势日趋高涨。于是,同盟会东京本部抓住这一时机,在以长沙为重心的湘赣边界地区又策动和领导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即著名的萍浏醴大起义。
  湖南、江西两省交界的浏阳、醴陵、萍乡地区,山堂林立、民风强悍,是哥老会在长江中游的一支——洪江会的活跃之区。光绪三十年(1904年)华兴会在长沙起义失败,次年会党首领马福益又被捕死难,会党群众亦遭到反动势力的迫害。但是会党的组织基础并没有被打乱,马福益旧部肖克昌(?-1906)、李金奇在安源矿工中具有很大的号召力;龚春台(?-1907)、姜守旦、冯乃古在浏阳,李香阁在醴陵等县农民群众中尤有威信;他们同愤激于清政府的残暴镇压,积极扩大力量,准备重新起义。1906年初,长江中下游地区连降暴雨,洪水泛滥,长达数月之久,长沙与浏醴萍一带灾情十分严重,百姓到处逃亡。官僚豪绅乘机哄抬米价,饥民载道,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起义结果
  各路义军失败以后,数万清军分驻浏、醴、萍3县各乡镇,又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清乡”,总计被杀害的义军将士及其亲属不下万人。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清大起义终于被残酷镇压了。起义军面对优势的敌军,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战斗。但在清军的夹击下,起义军的有生力量逐渐消耗。1906年12月8日和11日,龚春台部两次进攻浏阳县城,均未得胜。10日,清军攻上栗,留守的起义军与敌人鏖战半日,终因力量不敌,上栗市失陷。12日,清军猛攻浏阳境内的起义军。龚春台、蔡绍南战败后,往投普迹市冯乃古处。中途蔡被捕,旋遇害。龚在普迹得知冯乃古已被杀害,只好潜往长沙。14日后,姜守旦的洪福会起义军与清军交战数次,均失利,姜逃往江西义守县境。12月下旬,刘道一在长沙被捕,31日英勇就义。1907年3月7日,魏宗铨也遭杀害。
  萍浏醴起义爆发的时候,刘道一正在衡山,闻讯后即赶到长沙,准备发动新军举旗响应,不幸被清军逮捕,于1906年12月31日在长沙浏阳门外就义。其未婚妻曹庄时在城内周氏家垫(后改名周南女校)读书,闻此噩耗,不胜悲恸,即在学校宿舍自缢而死。萍浏醴起义失败和刘道一牺牲的消息传到日本以后,其兄刘揆一与黄兴哀恸至极,泪如雨下,大家都为之感到无限的悲痛,孙中山也曾挥毫赋诗,表示深切的哀悼:“半壁东西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关键词: 萍浏醴起义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