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王导】王导谢安_王导王羲之

王导

人物简介   王导是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东晋政权奠基人之一,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王导出生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书圣王羲之是他的侄子。王导拥立元帝建立东晋,曾经担任过使持节、侍中、丞相等职位;他的书法也颇有成就,代表作有《省示帖》《改朔帖》《麈尾铭》等。公元339年,王导逝世,终年64岁,谥号“文献”,葬礼规格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人物生平
  早而闻名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为西晋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王裁,官至镇军将军司马。王导年少时就风姿飘逸,见识器量,清越弘远。十四岁时,陈留高士张公在见到他后非常惊奇,对他的从兄王敦说:“这个孩子的容貌气度,是当宰相的材料。”
  王导最初世袭祖父王览的爵位即丘子。后被司空刘寔任为东阁祭酒。迁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王导都未到任。其后,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助建东晋
  襄助琅玡
  当时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玡王,与王导素来友善。王导知道天下已经开始动乱,于是全心全意辅佐司马睿,暗中立下了兴复朝纲的意愿。司马睿也非常信任器重他,两人就像好友一样。司马睿还在洛阳时,王导总是劝说他要尽快回到藩国。
  永兴元年(304年),司马睿出镇下邳,不久迁安东将军,请王导担任安东司马,军事谋划,都听从其安排。
  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出镇建业(后改建康)。王导相随南渡。西晋灭吴以后,南方士族被排斥,仕进很困难,当然不满意。王导想要在原东吴境内建立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东晋,联络南方士族便成为极其重要的事务。王导就劝说司马睿道:“顾荣、贺循,都是此地最具名望的人,应当结交他们来收服人心,他们两人来了,就没有不来的人。”司马睿就派王导亲自去造访贺循、顾荣,二人都应召而至。由此吴地之人望风顺附,百姓归心。从此之后,他们相互依靠,君臣的名分就确立了下来。(相传司马睿初到建业时,吴地之人不愿归附,到建康已一个多月了,士族百姓还没有人来登门拜谒,王导为此事很焦急。正赶上司马睿出去观看禊祭,王导让司马睿乘舆,安排了威严的仪仗。王导和王敦等名士们都骑马侍从,纪瞻、顾荣等人见了后感到惊异,一个跟着一个地在道路左边行拜礼。此事载入《晋书·王导传》,但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已有怀疑;今人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中则已通过详细考订,认为并非史实)。
  稳定政权
  司马睿南渡之后,还喜欢喝酒,王导见到后,经常哭着劝阻。司马睿答应了他,下令畅饮一番,从此就戒酒了。
  永嘉五年(311年),汉国大将刘曜、王弥攻破洛阳,俘晋怀帝,杀王公以下士民三万余人,北方陷入空前的战乱中。中原人士到江南避难的有十之六七,王导劝司马睿乘机收揽贤人君子,扩大力量以图大事。
  当时荆、扬二州比较安定,人口众多,物产丰饶,王导的治理方针讲求清静,常劝司马睿克己垂范励精图治,辅佐君主安宁邦国。于是越发受司马睿的器重,两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朝野之中都为之倾心,称王导为“仲父”。司马睿曾对王导说:“你就是我的萧何呀!”王导回答说:“过去秦朝无道,天下百姓厌弃乱世,而极为狡黠的人又欺凌践踏人民,人们感怀汉王刘邦的恩德,群起响应反秦,所以大功容易告成。自从曹魏立朝以来,直到晋太康时期,公卿士大夫及门阀世族,奢侈挥霍相互攀比,先贤政教逐步衰退,先朝治世法度,无人遵循,大小官吏,沉溺于享乐之中,才使得奸佞之人有机可乘,导致朝政大道亏伤。然而混乱后将会出现安定,这是天地间的规律。大王将要建立盖世之功勋,重新一统山河,管仲、乐毅这样的人才,这时就会出现,不是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臣子所能比拟的。希望大王能深谋远虑,广择贤能。顾荣、贺循、纪瞻、周玘,都是南方的名士,希望大王能对他们礼敬优待,则天下可安。”司马睿采纳了王导的建议,从而逐渐赢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拥戴。名士桓彝在初到江东时,看到司马睿势力单薄,很为担心,对周顗说:“我因为中原多故,想到江南寻个安身立命之地,不料朝廷如此微弱,怎么办才好呢?”当王导和他纵谈形势以后,他的态度有了变化:“我见到了江左‘管仲’,不再忧虑了。”
  永嘉(307年—313年)末年,迁任丹阳太守,加拜辅国将军。王导上奏劝谏司马睿不要轻易赐予臣下鼓盖等礼崇之物,让尊卑雅俗有所区别。司马睿下令说:“王导德重功高,为孤所倚,本想予以表彰加以殊礼,但他谦虚谨慎严格约束自己,努力王事尽一片忠心,以身作则,因此顺从他的良好的愿望,促进他的纠正弊端的良苦用心和举动。”于是拜宁远将军,不久又加振威将军。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即位,征王导为吏部郎,但他未接受。
  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后,任命王导为丞相军谘祭酒。不久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管江南诸军事,又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王导因为看到王敦统率六州,坚决辞掉都督中外诸军的职务。后又因其他事情的牵连除去了符节。
  司马睿喜爱琅玡王司马裒,有以他取代长子司马绍的想法,去征求王导的意见。王导说:“立太子都是立长子,而且司马绍也很贤明,不应当随意改变。”司马睿还是犹豫不决。王导常常劝谏,太子的名分才得以确立。
  关心教育
  当时战争不断,各地学校废弃而未能得到兴建,王导上书说:
  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道德礼法弘扬通达,伦理明而有序,人人知羞知耻守规守矩,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长幼之间关系顺畅严谨,那么君臣之间的大义就稳固了。《易》中所言‘治好家也就能平定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圣明的君王要从小培养正德,要接受正统的教育,使优秀的品德像雨露滋润禾苗一样在心中潜移默化,慢慢养成习惯形成性格,不自觉地纳入善行,远离丑恶,等有了完善的德行后,再登位掌管天下。虽然是王侯之子也应和国人之子一样,先掌握了大道然后才算得上高贵。朝廷任人选士,都要看他们是否有道德学问的根底。古时的《周礼》说,卿大夫献给国王的贤能之书,国王拜谢而受之,这就是尊崇大道而器重贤士的事例。人们都知道贤士之高贵是由于他们掌握了道,就会退而修养自身的德行并治其家,家事已正再到乡里,在乡中学业已成再进入朝廷。返本复始,每人都从自己做起,纯朴敦厚的风气越来越普遍,浮华虚伪的恶习渐渐消失,这都是教育的结果。人们如果这样,对上侍君就会竭力忠诚,对下管民就会宽厚仁慈。孟轲说:‘没有仁者会遗弃自己的亲人,义者会不尽忠于自己君王的。’就是这个道理。[18]  自从我朝纲常失于统理,颂德之专消歇,到如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古书上这样说:‘三年不为礼,礼必然会被破坏,三年不为乐,乐必然会残缺不齐。’何况今天礼坏乐崩已有这么久了。年长的人已忘掉了揖让的礼节与气度,年轻的只听到过征战杀伐之声。天天都可以看到干戈横舞的战争,以礼兴教、尊祖祭神的俎豆之设却见不到了。先王的大道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浮华虚伪的风气却日益盛行。这种局面,可不是人们所说的使国家正本清源的好现象啊。殿下以才高一世之资。偏有多灾多难的阳九之运,礼乐征伐兼而用之,才有希望实现中兴大业。现确实应该以古人之法来治理天下,兴学校提倡学业,以教导培养后进,让他们逐步受到礼义的熏陶浸润,使文王武王的圣明之道由衰微而重新振兴,使被人遗忘的俎豆之礼得到恢复和张扬。当今敌虏势力正强,国家蒙受的耻辱未能洗雪,忠臣义士们因此扼腕抚胸,郁愤难消。若是礼仪制度牢固地确立了,淳朴的风尚渐渐形成,就会使众人深受礼教的感化、广被圣朝的恩德。使缺失的帝王典则得以补全,使废弛的皇朝纲纪得以恢复,让兽心者洗心革面,让贪婪凶恶之徒收敛自己的性情。凭揖让之举使四夷臣服,以缓带从容之姿使天下归心。得到先王之道,这些还有什么难的。古代的有虞舞干戚使三苗归顺,鲁僖公作泮宫使淮夷宾服。齐桓、晋文的霸业,都是先教化而武力才得以成功。现今若是依照古代圣王的法则崇尚礼义教化之道,择取朝中子弟入学,选拔博通礼学之士为师,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
  义固君臣
  大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即皇帝位,建立东晋。受百官朝贺时,再三请王导同坐御床受贺,王导再三辞让不敢当,说道:“如果太阳也和地下万物一样,那么老百姓该到哪里沐浴光辉呢?”司马睿这才作罢(此为《晋书》记载,此说更早的出处似为何法盛《晋中兴书》,但再往前溯,则《世说新语·宠礼》只称某次“元会”,未言登基之会),任命王导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又因华轶叛乱被平定而受封武冈侯,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当时太山太守徐龛反叛,司马睿访求可以镇守安抚黄河以南地区的人,王导推举太子左卫率羊鉴。不久,羊鉴战败受罚。王导上疏说:“徐龛叛逆,长时间没有受到诛罚,臣主张武力征讨,推荐并委派了羊鉴担此重任。羊鉴胆小懦弱丧师败绩,有司予以应有的处罚,圣上降天地之大恩,保全了他的性命。然而臣身负重任,总领全局掌握机要,使三军受挫,这是臣的责任,请求对臣予以贬黜,以严肃朝廷之法纪。”司马睿下诏不许。
  大兴二年(319年),代贺循为太子太傅。当时中兴局面处于草创之际,朝中未设史官,王导执政时开始设置,从此典籍史录就较齐备了。之前孝怀太子司马诠为刘曜所杀,于是奉其名讳,有司奏丧礼的规格,天子举三朝之哀,群臣一哭就可以了。王导则认为皇太子是皇位的继承者,普天下都有悲哀之情,应该也哀伤三朝而非仅仅是一哭,这一建议被采纳。
  提掣三代
  王敦之乱
  司马睿登帝位以后,不满王氏的骄横,想削弱王氏势力。他引用刘隗、刁协作心腹,并且暗中作军事布置,释放扬州地区内沦为僮客的北方流民,把他们组成军队,任命东吴旧族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兖、豫等六州军事;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等四州军事,各率万人,分驻合肥、淮阴,名义上是北讨石勒,实际上是对付王敦。王导因此被疏远,但他一任自然安其本分,淡泊自如。有识之士都称赞王导善于对待升沉兴废。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反对刘隗、刁协,替王导诉冤为借口自武昌举兵,攻入建康,杀戴渊、刁协等,刘隗逃奔石勒,史称“王敦之乱”。
  王敦反叛时,刘隗劝司马睿尽诛王氏家族之人,人们议论纷纷,都为之担心。王导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天亮时到台阁处等待议罪领罚。司马睿因王导素来忠诚正直,特地还给他朝服,并召见了他。王导叩首答谢说:“叛臣贼子,哪个朝代没有呢,但想不到会出在我们王氏家族中。”司马睿赤着脚走下来拉着王导的手说:“茂弘,我正要托付一国之命与你,你怎么说这样的话呢。”于是下诏说:“王导以大义而灭亲,可以把我任安东将军时的符节授予他。”但王导在此役中并未真正假节。
  到王敦得势的时候,任王导为尚书令。王导认为佞臣扰乱朝纲,同意王敦来“清君侧”,但当这些人被杀逐以后,帝室势力退缩回去,王敦还想进一步篡夺政权,王导便表示坚决的反对,出面来维护帝室。当初,长安陷没、四方劝进的时候,王敦欲专国政,恐怕元帝年长难制,想更议所立,王导不从,及至王敦攻入建康以后,对王导说:“那时不听我言,几乎全族被灭。”但王导始终不为所动。王敦无法实现他的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自从汉魏以来,朝廷赐谥号多是依据其人的封爵,有人虽然地位高德行声誉重,因没有爵位,按例不加封谥号。王导上疏说:“武官有爵必定加谥,而卿校常伯等官因无爵不得其谥,这种做法不符合赐谥制度的本意。”这一建议被采纳。自此以后,公卿等文官没有爵位的也可加封谥号,这都是王导提议的结果。
  永昌二年(323年),司马睿忧愤而死,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王导辅政,解任扬州刺史,改拜司徒,依照曹魏时陈群辅佐魏明帝的先例。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又加紧图谋篡夺,王导站在维护帝室立场坚决反击。后王敦领兵向京师逼进,当时王敦正患病,王导率族中子弟为王敦发丧,大家都以为王敦已死,于是胆气倍增斗志高昂。明帝讨伐王敦时,使王导假节,都督诸军,领扬州刺史。
  王敦之乱被讨平后,王导被晋封为始兴郡公,食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进位太保,司徒之职依然如前,特许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但王导坚决推辞不接受。
  苏峻之乱
  太宁三年(325年),司马绍病死,幼主司马衍(晋成帝)继位,王导受顾命,与西阳王司马羕、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领军将军陆晔、护军将军外戚庾亮、丹阳尹温峤共同辅政,并加羽葆鼓吹仪仗、班剑二十人。但庾亮很快借帝舅之重及太后之威而独大。
  咸和元年(326年),据称,石勒军侵犯阜陵,司马衍下诏加王导为大司马、假黄钺,出兵讨伐。晋军停驻江宁,司马衍亲自在郊外为之饯行。不久,后赵军退走,王导解除大司马之职。
  庾亮准备下诏召历阳内史苏峻,和王导商议此事。王导说:“苏峻奸诈多疑,必定不肯奉诏前来。山川原野中,可以躲藏毒虫猛兽,苏峻在外,还不至于马上发难,应暂时包容不惊动他。”王导力争,卞壸、温峤等也纷纷力阻,庾亮一概不听,仍然请求征苏峻入朝,引发了“苏峻之乱”。
  咸和三年(328年),朝廷军战败后,庾亮携族人逃离京城,王导与荀崧、陆晔等入宫侍卫司马衍。苏峻因王导德高望重,不敢加害,仍让他官居原职处于自己位置之上。苏峻想要逼迫成帝前往石头城,因王导竭力争执不起作用。
  苏峻成日在司马衍面前胡言乱语,王导担心会有不测之祸。当时,苏峻部下路永、匡术、贾宁都劝说苏峻,要他杀掉王导,尽诛朝中大臣,重新安置上自己的心腹。苏峻素来敬畏王导,不听他们的劝告,因此路永等人和苏峻产生了矛盾。王导派参军袁耽暗中开导、诱劝路永等人,谋划让成帝潜逃出来投奔陶侃、温峤的义军。由于苏峻防守看护甚严,事情未能成功。王导只好带着两个儿子随路永逃奔到白石。
  群情自安
  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平息后,宫殿宗庙都被焚为灰烬。温峤建议迁都到豫章,三吴之地的豪杰们请求定都于会稽,这两种意见争来争去,不知哪样为好。王导说:“建康,即古时的金陵,过去就是帝王之都,而孙仲谋、刘玄德都说这里是帝王之宅。古代帝王不必因简陋豪华而移都,如果能弘扬卫文公以大布之衣大帛之冠为君的风尚,则可无事不成。若不勤勉耽于安乐,即使找到一块乐土,也会变成废墟。况且北方敌寇像游魂一样,窥伺我们的空隙,我们一旦有胆怯的表现,跑到南越之地,再想得到威望和实力,恐怕是难以办到。现在应该特别镇静,这样民情便可自安了。”由此所有迁都的提议都不能实施。
  位极人臣
  咸和六年(331年)冬,举行冬祭,司马衍下诏将祭品送给王导,并说“不必下拜。”王导连连推辞不敢承受。当初,司马衍年幼,每次见到王导,都要下拜。又曾在给王导的诏书上写着“惶恐地说”这样的话,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则称“敬问”,这以后就成了定规。后来正月初一,王导入朝,司马衍还亲自起来迎接,并以家人礼拜见他的妻子曹淑。
  当时天下大旱,王导上疏请求退职。诏书说:“圣明的君主管理天下,行动都要合乎天道,举止不能偏离了规则,这才能使人伦肃整,万物生长顺利。我肩负祖宗基业的重任,受着王公的推举辅佐,但不能继承仰接古圣王的遗风,使宇宙万物平安,造成天旱日久,万民忧愁怨胥,国家的不幸,责任在我一人。您贤明通慧,精于道博于理,才志弘大深远,功盖四海,辅助朝政已有三代,国家之典则没有废亡,都是由于您像仲山甫那样辅佐的结果。而现在贬低自己的功绩,引咎自责。现在把元首的过失,移给宰辅大臣来承担,这更会增加我的过错。国家治理的万千事机,不可一日不理,您应该放下谦虚礼让的个人品节,而承担起治世经国的大任。门下省速遣侍中以传达我的诚意。”王导坚决地推让,朝廷数次下诏恳请,然后才继续执掌朝政。
  王导平素俭朴寡欲,仓中没有积蓄的粮米,穿衣不同时穿两件帛衣。成帝知道后,送给他布万匹,以供他私人开支。王导体弱患病,出席不了朝会,成帝就亲自到他府中,置酒设乐,然后用舆车将他接到殿里,成帝就是这样敬重尊崇他。
  咸康元年(335年),历阳太守袁耽上报,称石虎的军队侵掠历阳郡,王导请求出征讨伐。朝廷加大司马职,授黄钺节杖,领中外诸军事,设置左右长史及司马,供给布万匹。不久才发现是错误情报,于是解除大司马职。
  咸康四年(338年),又转任中外大都督,进升太傅,又拜丞相,依照汉朝制度,罢去司徒之设,以职权归于丞相。同年,其妻曹氏去世,朝廷追赠以金章紫绶。
  自汉魏以来,群臣不拜皇帝的陵墓,王导因和司马睿亲密得如同布衣之交一样,不仅仅只是君臣关系,每一次提拔封赏,都到陵前拜祭,不胜悲哀。由此下诏百官拜帝王之陵,这是由王导开始的。
  极尽哀荣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病逝,终年六十四岁。成帝于朝举哀三日,遣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仪式赠物的礼仪,比照汉代的霍光及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例。
  下葬时,成帝赐九游辒辌车、黄屋左纛、前后羽葆鼓吹、武贲班剑百人,自东晋中兴以来,没有可以同他相比的臣子。成帝又派使持节、谒者仆射任瞻追谥“文献”,以太牢礼祭祀。
  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420年7月10日),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当时前朝东晋的封爵中只有王导、谢安、温峤、谢玄与陶侃子孙的爵位未被废除,王导爵位始兴郡公被降封为始兴县公,食邑一千户。
 
王导谢安
  王导、谢安与书法都大有渊源,两人都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导是王羲之叔父,擅长行草,《书断》称他的书法是“风棱载蓄,高 致有余,类贾勇之武士,等相惊之戏鱼”。意思是说他的草书写得既饱含棱棱风骨,又高雅而有韵致;既有武士的雄伟,又如戏鱼般的灵活娇曳。王羲之书法得以成名,与王导指点是有关系的。
  在东晋书坛上,王导不仅是政治上的领袖,身居丞相职位,而且在书坛上他也是名列前矛。他闲下来就喜欢弄弄笔头,挥毫不止,他学的是钟繇、卫?笔法,即使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王 室南渡时刻,王导也没有忘记把钟繇的《尚书·宣示帖》藏在衣带里带到南方。足见他对钟繇书法的爱好了。
  至于谢安,他是参加王羲之兰亭集会的一员,平日与王羲之诗酒唱和,书法切磋 。据《书断》所述,谢安学写正、草书体就是就教于王右军。《述志赋》称谢安“善草正,方圆自穷”。谢安的草书在东晋是很有名气的,有副对联写道:“谢草郑兰燕桂树,唐诗晋字汉文章” ,其中的“谢草”,看来就是指的谢安草书,又如宋代词人、书法家姜夔曾说过:《兰亭记》及右军诸贴第一,谢安石(即谢安)、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由此可 知谢安书法、尤其行草书的知名度是仅次王羲之的了。
 
王导王羲之
  王导,东晋初年的丞相,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是书法界名列前茅的人物,颇具名望。王家与书法的渊源极深,他的侄子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书圣”王羲之。
 
历史评价
  司马衍:①公体道明哲,弘犹深远,勋格四海,翼亮三世,国典之不坠,实仲山甫补之。而猥崇谦光,引咎克让,元道之愆,寄责宰辅,只增其阙。博综万机,不可一日有旷。 ②公文贯九功,武经七德,外缉四海,内齐八政,天地以平,人神以和,业同伊尹,道隆姬旦。仰思唐虞,登庸隽乂,申命群官,允厘庶绩。
  孙绰:公胄兴姬文,氏由王乔,玄圣陶化以启源,灵仙延祉以分流,贤俊相承,世冠海岱。二仪交泰,妙气发晖,醇曜所钟,公实应之。玄性合乎道旨,冲一体之自然,柔盒乎春风,温而侔于冬日,信人伦之水镜,道德之标准也。惠、怀之际,运在大过,皇德不建,神辔再绝,猃狁孔炽,凶类焱起。公见机而作,超然玄悟,遂扶翼蕃王,室协东岳,弘大顺以一群后之望,仗王道以应天人之会。于时乾维肇振,创制理物,中宗拱己,雅仗贤相,尚父之任,具瞻在公。存烹鲜之义,殉易简之政,大略宏规,卓然可述。公雅好谈咏,恂然善诱。虽管综时务,一日万机,夷心以延白屋之士,虚己以招岩穴之俊,逍遥放意,不峻仪轨。公执国之钩,三十余载,时难世故,备经之矣。夷险理乱,常保元吉,匪躬而身全,遗功而勋举,非夫领鉴玄达,百炼不渝,孰能莫忤于世而动与理会者哉?
  殷尧藩:曹瞒曾堕周郎计,王导难遮庾亮尘。
  唐彦谦:江左风流廊庙人,荒坟抛与梵宫邻。多年羊虎犹眠石,败壁貂蝉只贮尘。万古云山同白骨,一庭花木自青春。永思陵下犹凄切,废屋寒风吹野薪。
  李柷:汉代元勋,邓禹冠诸侯之上;晋朝重位,王导居百辟之先。皆道著匡扶,功宣寰宇,其於崇宠,迥异等伦。
  苏轼:①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而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②晋之王导,可谓元臣。
  苏辙:①王导、谢安,江东之贤臣也。王导无礼于成帝(司马衍),而不知惧;谢安作乐于期丧,而不受教。则废礼慕道之俗然矣。②是时王导为相,达于为国之体,性本宽厚容众,众人安之。然生于衍、澄之间,不能免习俗之累,喜通而疾介,能弥缝一时之阙,而无百年长久之计也。更二大变,几至亡国。
  章太炎:明镜不烦相晓照, 阿龙行步故超超。
  蔡东藩:①莫道茂弘堪寄命,赤心到底让郗公。②卞敦观望不前,仍不加罪,晋政不纲,亦可知矣。成帝幼冲,原无足怪,司其责者,实惟王导,而时人反目为江左夷吾,其然,岂其然乎?
  陈寅恪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