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宰予】宰予昼寝_孔子对宰予的评价

宰予

人物简介   宰予,字子我,春秋时期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言语”科的高才生,是唯一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学生。宰予小孔子29岁,曾随其周游列国,能言善辩,使于齐国、楚国;然而他也是孔子相当不喜欢的一位学生,曾称其“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宰予于公元前458年去世,后世追封为“齐侯”、“先贤宰予”等。

人物生平
  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唯一一个曾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 (见《论语·阳货》)。他还向孔子提问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他假设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告诉一个仁者,另一个仁者掉进井里了,他应该跳下去救还是不应该跳下去救?因为如跳下去则也是死,如不跳下去就是见死不救。孔子的直接答复是指出宰予这是在愚弄人,提的问题不好,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宰予昼寝,在课堂上打瞌睡,被孔子形容为“朽木”和“粪土之墙”。孔子认为宰予言行不一,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宰予后来当了临淄大夫,又说其参与田常作乱而被陈恒所杀,但唐代司马贞疑此说把阚止(亦字子我)当宰予。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齐侯”,宋代追封为“临 公”,后改称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宰予”。
 
宰予昼寝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严加斥责他为“朽木”,“粪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那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说也罢”,大有恨他不成器的味道在里面。
  古时人们普遍认为应当遵循太阳的起落来调整自己的作息,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孔子认为白天时光短暂,应该努力奋发。因此,他把对宰予白天睡觉这一违背正常作息的举措看做是懒惰和愚昧的表现,并加以严厉的斥责。
 
宰予的结局
  《史记》中给他安排了一个很糟糕的结局:“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前面已考知其人非宰我,不赘。
  《孔子家语》也说宰予“事齐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为乱,夷其三族“。孔子耻之,曰:“不在利病(利害),其在宰予。”(出自《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孔子对宰予的评价
  朽木不可雕
  宰我使孔老师不满意的一条,就是好大白天睡觉。拿今天的话说,大概是经常午睡时间过了头,上课迟到。或者虽然坐在课堂上了,还断不了打个瞌睡。圣人为此发过脾气,说出过很重的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特别这句“朽木不可雕也”,就成了此后数千年来,所有的师长前辈用来责备年轻人没出息的惯用语。
  三年之丧
  一次,宰我和孔夫子辩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他认为父母死后,服丧三年的时间太长,一年就足够了。使一个人守在父母的坟上孤哀苫块,和整个社会生活脱节三年之久,简直是没有道理的。大家知道,孔子在维护道德纲常、规矩章法方面,绝对是很形而上学的。宰予发难,也是对老人家“无改先人之道”绝对化的一次思想上的反叛和行动上的不买账。老先生拿他这位勇敢的不那么毕恭毕敬的弟子没办法,只得无力地反问他:“父母死后不满三年,便吃那稻米饭,穿那绸缎衣,你能心安吗?”
  宰予有点反潮流精神,自信而又坦然地回答:“我为什么不心安呢!”
  “你觉得心安,你就去做好了!”孔子只好酸酸地重复了两遍,等他走出屋去,圣人马上摇头叹道:“完了,完了,这个宰予啊,也太不仁了!”
  可敬可畏
  像宰予这样能够独立思考、绝不盲从的学生,像予这样一个不唯唯诺诺,充满阳光的学生,代表着可敬可畏的未来。即使偶尔睡个懒觉,打个瞌睡,也不必一板子打死。如果统统都是乖孩子,如孔子在《论语》所规定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果这个世界上一个个都是按发豆芽菜般成长起来的人,长此下去,将来还会有发展、有进步吗?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