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晁错】晁错削藩_晁错是怎么死的

晁错

人物简介   晁错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御史大夫等职,代表作有《论贵粟疏》《言兵事疏》等,其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晁错自小学习法家思想,他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来抵御匈奴,此外他建议削藩来巩固皇权,最终引发七国之乱,被汉景帝腰斩而死。

生平经历
  太子智囊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错出生于颍川(今河南禹县),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汉文帝时期,因能文任太常掌故。朝廷征召研究《尚书》之人,晁错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学成归来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
  晁错任博士时,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的方法,得到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刘启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家誉为“智囊”。
  献策御边
  汉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匈奴屡侵边境,侵扰狄道,文帝发兵征讨,晁错乘机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指出对匈奴的作战中器械要坚固锋利,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文帝很赞赏,赐给晁错诏书,以示嘉奖,但并未采纳晁错主动出击的建议。
  晁错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被文帝所采纳。于是晁错又上《募民实塞疏》,对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汉廷策问
  汉文帝前十五年(前165年),晁错任太子家令时,文帝令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由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问题,提出征询(即“策问”)。当时贾谊已死,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回答为最好(即《举贤良对策》),深得文帝嘉许,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
  此后,晁错曾多次上书文帝,提出削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议。文帝虽未采纳,但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袁盎等大臣并不喜欢晁错,持反对态度。
  景帝宠信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提拔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单独晋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是经他的手修改订立的。
  丞相申屠嘉心怀忌恨,以晁错擅自凿开庙墙为由,报请景帝处死晁错,晁错提前得到消息,申屠嘉未能得逞,只得谢罪而退,不久患病而死。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愈加显贵。
  进言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会讨论,因景帝宠信晁错,没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不同意,从此和晁错结下了怨仇。
  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更改了法令三十条。诸侯哗然,都强烈反对,憎恨晁错。
  晁错强行削藩,冒着极大的风险。晁错的父亲劝解无效,服毒自尽。
  七国之乱
  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时逢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于是景帝问计于袁盎。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并请求景帝屏退旁人,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腰斩东市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询问交涉进展。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清君侧只是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景帝深以为然,拜为城阳中尉。其后景帝降诏讨伐,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晁错后代
  据史料记载,汉景帝重臣晁错有妻子,但没有提及他的孩子。
  因为晁错是皇帝的师父 ,皇帝为四个守坟的人赐“黄(皇)、傅(父)、李(礼)、张(葬)”四姓。因为晁错埋在汉晁村,四个守坟人成了汉晁村最早的居民,直到现在,汉晁村仍然是黄、傅、李、张四大姓,过去有“黄牌”“傅牌”“李牌”“张牌”四街。后来,晁家子孙繁衍,人口越来越多,户院越来越大,就一村分为两村,两村分为四村。现在的晁寺、汉晁、小晁、和崔大晁、李大晁、关大晁、田大晁都是他们子孙后代居住的村庄。
 
晁错被灭族了吗
  没有灭族,汉景帝在叛军和袁盎等人的威逼利诱下,临时起意,将晁错杀死。当时晁错还穿着朝服,被腰斩于东市。
  晁错的父亲因为苦劝晁错不要削藩未果,已经先行服毒自杀了。
  没过多久,汉景帝醒悟过来,非常后悔,善待了晁错的家人。
 
晁错是怎么死的
  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诸侯割据的尖锐矛盾,消除王权对皇权的严重威胁,于是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景帝为实现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对于晁错“削藩”,无疑是忠于汉室、维护汉王朝封建秩序的正确政治主张。而景帝通过“削藩”,使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实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然而在这次的主推“削藩”的功臣晃错,却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从“削藩”一事上就能够看得出晃错还缺少足够的政治智慧,“削藩”本就存在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甚至是深不可测。最后,景帝也迫不得已“不爱一人以谢天下”,来平定叛乱。而汉景帝本就是心狠手辣之人,曾以莫须有的罪名囚禁功臣周亚夫到死,身为景帝之师的晁错,却没有看透景帝的为人,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但是景帝诛晁错也并非盲目。其一,诛晁错,可以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其二,诛晁错后,如诸侯国造反,要推翻景帝政权,这样一来天下人就会同情和支持景帝平息叛乱。
 
人物评价
  司马迁: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桓谭:“忠臣高节,时有龙逢、比干、伍员、晁错之变;比类众多,不可尽记,则事曷可为邪?庸易知邪?虽然,察前世已然之效,可以观览,亦可以为戒。”
  班固:①错为人峭直刻深。②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着于篇。
  王夫之:入粟而拜爵免罪,晁错之计,亦未失也。其未为失计者,非谓爵可轻而罪得以赀免也,谓其可以夺金钱之贵而授之粟也。轻意折色,有三易焉:官易收,吏易守,民易输。三易以趋苟简之利便,而金夺其粟之贵,则宁使民劳于输,官劳于收,吏劳于守,而勿询其便。此参数十世而能纯成其利,非俗吏之所知也。
  李贽:错但可谓之不善谋身,不可谓之不善谋国也。
  鲁迅: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鼂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然以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阔,不能与鼂错之深识为伦比矣。
  苏轼: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梅曾亮:晁错以术数授景帝,景帝悦之,用其计削七国。七国反,景帝乃诛错。君子日:术不可不慎哉。以盗之术授人而保其不我盗,且曰是必不疑我为盗,虽至愚者不出此。错之智曾是不愚人若也,哀哉!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