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威廉·戈尔丁】戈尔丁蝇王_对戈尔丁的简评

戈尔丁

人物简介   威廉·戈尔丁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他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支持份子家庭,从小就爱好文学,开始写作;后来他在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做过临时演员、导演等工作。戈尔丁年仅23岁就渐渐在文坛走红,代表作有《蝇王》《继承者》《品彻·马丁》等;他的作品充满着荒诞、悖谬、讽刺、凝重的色彩,富含寓意又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等元素。1993年,戈尔丁逝世,享年82岁。

人物经历
威廉·戈尔丁
威廉·戈尔丁
  威廉·戈尔丁1911年9月19日出生于英格兰西南角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7岁开始写作。父亲是当地学校的校长,也是一位学者,痴迷于求知和探索。其父对政治有极大的热情,相信科学。母亲是位主张女性有参政权的妇女。戈尔丁继承了父亲开明、理智的秉性,自小爱好文学。
  在这个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里,威廉·戈尔丁度过了宁静而孤单的童年。由于外出时永远有父母或保姆相伴,戈尔丁在上小学前没有结识过家庭成员之外的任何人。他很小就开始读书,却不擅长数学。他自己曾回忆,童年时他喜爱文学,“像集邮或采鸟蛋那样搜集词汇”。他熟读所有儿童文学,包括古希腊至现代的一切童话故事。12岁时,戈尔丁开始动手尝试小说创作,计划写一部关于工会运动史的长篇巨著,可惜这部书没有完成。戈尔丁的家庭后来搬到马尔波罗,他就在马尔波罗的语言学校就学。在从父亲任教的马尔波罗中学毕业后,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布拉西诺斯学院学习自然科学,两年之后,戈尔丁终于发现理科不是他所喜爱的专业,转而攻读英国文学——这两方面的影响在他后来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常有反映。他悉心研究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历史,这段学习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1935年,戈尔丁大学毕业,获得英文学士学位和一份教学许可证。1934年,在毕业的前一年,戈尔丁出版了处女作—一本题为《诗集》的小册子,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被收入新星诗人丛书中(麦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其中显示了他的写作才华。毕业后,他做了4年社会工作,从事包括写作、表演,在一家小剧院当过临时演员、导演和编剧等各种工作。《诗集》(作为《当代诗人》(Contemporary Poets)系列的一个子集出版。戈尔丁在诗歌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才华,但还不足以让英国的文学界对这位年仅23岁的诗人留下印象。但多年来戈尔丁一如既往地对诗歌充满热情:“我毕生痴迷于韵律、声音,尤其是押韵”。
  1935年,戈尔丁获得了学士学位以及教师资格证书。此后四年里,他曾做过社会工作者,也曾在伦敦的小剧院担任编剧和导演,也参加演出。
  1939年,他与安娜·布鲁克菲尔德(Ann Brookfield)结婚,然后前往萨里斯伯里的一所学校担任英语和哲学教师,子承父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戈尔丁的平静生活,1940年戈尔丁以中尉军衔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直接参战。作为战舰的指挥官,他亲身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战斗,他参加了击沉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战役。随后他又参加了诺曼底登陆,被授予中尉的军衔。这段经历对他的创作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之后的作品中出现的各种舰艇、海员以及大海等素材均源于此。
  退伍后,戈尔丁重返萨里斯伯里继续他的教学工作,并重新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然而,他最初的成果甚少,也很不顺利,只是间或在报刊上发表一些短文和评论,只能算是一名没能引起任何人关注的业余作家,没能进入主流视野。他当时写的四部小说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出版社拒绝出版。
  直到1954年,他的作品《蝇王》由出版社Faber&Faber出版,获得空前的成功,使他一举成名,收获世界性的声誉。此后,他一边教学一边从事写作,陆续出版了《继承者》《品彻·马丁》以及《自由堕落》。1955年戈尔丁成为了英国皇家文学会的成员。1961年,戈尔丁在获得牛津大学文学硕士的学位后便辞去教职,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翌年,戈尔丁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霍林斯学院(Hollins College)担任客座教授。
  1970年获布赖顿市萨塞克斯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83年,他在与格雷厄姆·格林、安东尼·伯吉斯的竞争中胜出,因“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获诺贝尔文学奖。1988年夏天,英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授予戈尔丁爵位,以表彰他对英国文学所作的杰出贡献。
  1985年,戈尔丁夫妇搬到了康沃尔西部的村庄博伦纳沃索(Perranarworthal),住进了图丽玛尔公寓(Tullimaar House)。1993年6月19日,他因为心脏病发而猝然离世。他被安葬在南维尔特歇尔(South Wiltshire)的教堂墓地里,享年82岁。
 
戈尔丁作品
威廉·戈尔丁
威廉·戈尔丁
  戈尔丁的作品有:《蝇王》《继承者》《品彻·马丁》《黑暗昭昭》《军营蝴蝶》《自由下落》《教堂尖塔》《金字塔》《埃及日记》《到世界的尽头》等。
 
戈尔丁蝇王
  《蝇王》是英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故事发生于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核战争中,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
  蝇王作为一部寓言,极有象征性意义。螺号是民主的象征,拉尔夫手握螺号,他可以召开会议,商议事情。然而最后猪仔被杀,螺号粉碎也就意味着民主的结束。在小说中,戈尔丁通过运用许多象征性的例子,告诉读者虽然人性中有性恶的一面,然而最大的敌人却是人类自己。
  通过小说《蝇王》,戈尔丁暗示人们:即使在文明社会中,对物质的过分追求也会导致人的野心复发,钩心斗角,争权夺利,最终走向堕落和毁灭。实际上,小说一开头,作者就暗示了这个荒岛社会崩溃的必然性。
 
戈尔丁的影响力
  戈尔丁是以一部作品而闻名于世的作家。戈尔丁用他特有的沉思与冷静挖掘着人类千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互相残杀的根源,他的作品设置了人的原善与原恶、人性与兽性、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等一系列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令人信服地展现出文明、理性的脆弱性和追求民主法治秩序的难度,说明了人类走向专制易,奔向民主社会难的道理。在欲望和野蛮面前,人类文明为何显得如此草包如此不堪一击。揭示了人性之“恶”,对世人起到深刻的警醒作用。另外,戈尔丁是个思想深刻、思维缜密的作家。他从题材的选择、叙事模式运用与叙事空间的构建、小说中各种象征方法的使用方面,构建了一个充满罪恶的文学世界,以揭示人性的邪恶、人类欲望的膨胀而无可避免地走向堕落。对英国,甚至是世界文学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和贡献。
 
对戈尔丁的简评
威廉·戈尔丁
威廉·戈尔丁
  戈尔丁在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
  拉尔斯·吉伦斯坦:称其“在小说中以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和变化多端、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代世界人类的状况。”
  弗兰克·柯默德说:与其说戈尔丁小说产生的情感是“痛苦”或“悲伤”的,不如说是“有罪的”,因为人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他还注意到戈尔丁的宗教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理论,认为戈尔丁试图处理“原始的宗教人性起源”,而不是具体的宗教信条或正教信仰。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