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卡尔维诺】卡尔维诺是什么派_卡尔维诺与王小波

卡尔维诺

人物简介   伊塔洛·卡尔维诺生于古巴哈瓦那,是意大利著名作家、记者。他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系,曾参与反法西斯斗争,二战结束后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等。1985年,卡尔维诺突然去世,与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不可否认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中国作家王小波就相当推崇卡尔维诺,莫言对他的评价也很高。

人物经历
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
  1923年10月15日,伊塔洛·卡尔维诺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圣地亚哥的一个名叫拉斯维加斯的小镇。父亲原是意大利圣莱莫人,后定居古巴,是个出色的园艺师;母亲是撒丁岛人,植物学家,为了使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儿子不忘故土,母亲特意给儿子取名为伊塔洛(“意大利”的意思),以寄托他们对故乡的怀念。
  1925年,卡尔维诺刚满2岁,全家就迁回到父亲的故乡圣莱莫。他们住的那幢别墅既是栽培花卉的试验站,又是热带植物的研究中心,因此,卡尔维诺自幼就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从父母亲那里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异草以及树林里各种动物的习性,还经常随父亲去打猎垂钓。这种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给卡尔维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
  1942年,高中毕业后,卡尔维诺在都灵大学上农学系。二战期间的1943年,在德国人占领的20个月的漫长时间里,卡尔维诺与他弟弟积极参加了意大利游击队组织的抵抗运动,卡尔维诺的父母亲曾因此被德国人羁押作人质。发表于1947年的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就是一部以作者自幼所熟悉的利古里亚地区的游击队活动为历史背景的长篇小说,当时的卡尔维诺年仅24岁。
  1945年卡尔维诺全家迁居都灵。战后,他在都灵大学攻读文学。1947年大学毕业后,在都灵的艾依那乌迪出版社任文学顾问。这一年他完成论康拉德的毕业论文,并且发表《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在此期间,他加入了意大利共产党,并经常为该党的中央机关报《团结报》撰写文章。
  1949年,题材多样的短篇小说集《最后飞来的是乌鸦》问世。所收作品既有童话和传奇色彩,又含有特定的现实意义;既有浓厚的抒情性,又有一定的哲理性。1952年卡尔维诺一鼓作气地完成了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作品的主人公是17世纪奥土战争期间被一颗炮弹炸成了两半的贵族军官,是现代社会中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大炮”轰炸成两半的现代人的写照。
  1954年,卡尔维诺的另一部短篇小说集《进入战争》问世,作品反映了战争在步入而立之年的卡尔维诺身上所留下的难以医治的创伤。被人誉为“意大利式的格林童话”,“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的《意大利童话》发表于1956年,它是卡尔维诺花费两年的心血写成的,全书搜集了近200篇各地的传统民间故事和童话。
  1957年,题材与构思截然不同的两部小说《树上的男爵》和《房产投机》同时问世。这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现实生活的“失败者”,都是“消极人物”。《树上的男爵》的主人公是18、19世纪的贵族后裔,他栖居在树上,拒绝下到人世间生活;《房产投机》的主人公是深居闹市的文人,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因力图重新安排现实而处处碰壁。
  1956年,“匈牙利事件”发生以后,卡尔维诺于1957年在《团结报》上发表公开信,宣布正式退出意大利共产党。国际形势的动荡和消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使很多文人在精神上产生了危机,痛苦地看到自身价值的瓦解,然而卡尔维诺却把作家的使命、文学的作用以及对社会的政治责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始终没有把自己禁锢在“象牙塔”之中。此后不久,《烟云》(1958),《不存在的骑士》(1959)等深刻揭示现实社会弊病的作品相继问世。
  1962年,卡尔维诺在《梅那坡》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杂文,如《向迷宫挑战》《惶惑的年代》《物质世界的海洋》等,就6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中知识分子和文人同现实社会之间所产生的新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那些向‘物质世界’投降的人们已经沦为商品化的人了,他们的思想也商品化了”,“战后出现的这种向物质世界投降的历史现象是由于人类无力诱导事物发展的进程所致。”。
  1963年,短篇小说集《马可瓦多》问世,标志着卡尔维诺的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小说以寓言式的风格,揭示了从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都业以蜕化的人类社会,描述了当代人孤寂、惶恐、陌生和不安的心态。
  20世纪70年代,卡尔维诺创作了三部具有后现代派创作风格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1972)、《命运交叉的古堡》(1973),以及 《寒冬夜行人》(1979)。
  1980年,在巴黎旅居15年之久,卡尔维诺返回意大利居住。在他居住在巴黎的年月里,他与当时的思想大家,列维·斯特劳斯、罗朗·巴特过从甚密。思想方面,明显受到索绪尔、普洛普、格雷马斯、托多洛夫,以及福科、拉康、德里达、德留兹和居达里的影响。1983年,卡尔维诺出版最后一部小说《帕洛马尔》(1983)。
  1985年9月,卡尔维诺在休假期间突患脑溢血(当时他正在准备去美国讲学的演讲报告),当即就被送到医院抢救。待动完手术麻醉药性过去之后,他望着那些塑料导管和静脉注射器,仍不乏想象力地风趣地说:“我觉得自己像一盏吊灯。”1985年9月19日卡尔维诺终因医治无效在意大利佩斯卡拉逝世,终年62岁。
  卡尔维诺于1985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却因于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

卡尔维诺是什么派
  卡尔维诺看不出明显派别,似乎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有独立的风格。有人认为他属于后现代主义派。
卡尔维诺代表作
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的代表作有:《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分成两半的子爵》、《不存在的骑士》、《树上的男爵》、《看不见的城市》等。
  《分成两半的子爵》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也是卡尔维诺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梅达尔多子爵在战争中被炮弹劈成两半,一半极恶,一半极善,因同时爱上少女帕梅拉,两个半身在决斗中受伤被缝合而重新获得了完整的身体的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因荒诞离奇、简单绝对而充满童话特色。善与恶的两半子爵体现了善与恶在现代人身上的并存、对立和冲突,体现了现代人的人性的破碎。
 
卡尔维诺与王小波
  卡尔维诺非常推崇博尔赫斯,相比之下,王小波对卡尔维诺十分崇拜,对博尔赫斯却基本上只字不提。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博尔赫斯在中国的火热程度,说王小波没读过博尔赫斯好像不大可能。唯一的解释是:王小波似乎对博尔赫斯并不十分感冒。
  王小波对卡尔维诺的喜爱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对于推动卡尔维诺在中国的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博尔赫斯在中国的普及,必须提及马原、余华和残雪为代表的先锋派文学,他们试图去模仿新的形式写作,这一点上大约要早王小波时代20年,也就是说博尔赫斯在中国的影响从80年代开始,而卡尔维诺,从王小波90年代去世到大热2000年左右,整整晚了20年的时间。
 
人物评价
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
  莫言曾说:“卡尔维诺的书值得反复的阅读,他用他的创作实践展示了小说形式的无限可能性。”
  约翰·嘉德纳评价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寓言作家之一”。
  艾柯评论道:“卡尔维诺的想象像宇宙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兹之间”
  赫伯特·密特甘说卡尔维诺是:“寓言式奇幻文学的大师”。
  陈村评价:“卡尔维诺的书是写给智力过剩的读者看的。他的小说可当得起“诡异”二字。一个故事到他笔下,总有一番折腾。他像害怕孤独、恐惧、平庸一样地逃离所谓客观的描写。当然,他首先是个素描功夫很扎实的作者,以后才弄出花招。这有点像毕加索卡尔维诺用的是文字,他的小说常用上寓言的、童话的、科幻的笔法。情节的走向常常出人意料。”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