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因何为李筱楼“点主”
科举制度中称同科考中的人为“同年”。汉代以同举孝廉,唐代以同举进士,明清两代在乡试、会试中同榜登科者,均以“同年”称之。有徐星平著《弘一大师》、林子青编著《弘一法师年谱》、柯文辉著《旷世凡夫——弘一大师传》等传记作品,称李叔同之父李筱楼与清末重臣李鸿章为会试“同年”。又有为李叔同作传者称:筱楼公去世,由李鸿章“点主”(牌位上首第一字应为“主”字,但先写成一“王”字,由他人加上一点方成“主”字,称之为“点主”。“点主”后,才能将牌位放置棺材之前。“点主”者身份越高,死者及其家属之哀荣就越发显赫),因为他俩是“同年”——同科进士的缘故。这纯属猜测和想当然之词。
考其生平史料,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虽比李筱楼(1813—1884)晚生十年,却早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考中进士,那年他才二十五岁。而筱楼公虽与李鸿章同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恩科乡试中考中举人,却直到清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才相继在会试、殿试中考中贡士、进士,时年已五十三岁。而此前一年,李鸿章已被封为一等肃毅伯。
从这一时间表上看,筱楼公怎么会是李鸿章的进士同年呢?说他与晚清文坛著名的桐城派代表人物吴汝纶为进士同年,倒是确实的。
筱楼公中举后,曾短期出仕吏部主事,并趁机买下大量盐田,不几年即辞官经商(盐业和钱庄业),成津门一巨富。1870年,李鸿章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集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于一身。
直隶总督府设在保定,但李鸿章既身兼北洋大臣,则需经常来津,处理通商等事务。而此时的李筱楼,既有进士的身份,又是津门巨富之一,无论从其门第还是商业行为上说,都会被李鸿章所看重注视。而在筱楼公,恐也需要交结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吧!这样,二李自会有不少来往了。
在如何对待李筱楼的问题上,还有一层间接的原因,恐怕也是李鸿章所不能忽略的。李筱楼曾是清末另一重臣李鸿藻的下属。
李鸿藻(1820—1897,直隶高阳人),历任工部、兵部、户部尚书和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等职,不只权倾一朝,还是清流派的首领,曾带头弹劾过李鸿章。其子李石曾(后为国民党元老之一)与李筱楼次子桐冈,都是津门另一盐商巨富“鼓楼东姚家”姚学源的女婿。
尽管津门李与高阳李两家第二代形成连襟关系是在筱楼公去世以后,但可以肯定,筱楼公在世时,与李鸿藻的关系亦非一般。便是在他去世之后,李鸿藻也会关注他的后代吧。况且,青少年时期的李石曾即与桐冈、叔同兄弟俩交往频繁,他们是少年好友。世事既这等复杂,人际交往既这等微妙,惯于宦海操作的合肥李,在处理与津门李的关系时,不会不考虑到他与高阳李的历史渊源。至少,他会尽力争取津门李在高阳李面前,说些有利于他的话吧!
筱楼公在世时及去世后,他家与清末又一重臣王文韶(1830—1908,浙江杭州人,1895年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亦有来往。
李叔同之于李鸿章和王文韶,份在晚辈,但他在1896年致他家账房先生徐耀廷(其时此人在张家口办事)的信中,均以兄称呼他们。此亦可见,津门李家不只与合肥李,也与杭州王之间的特殊关系了。
并非所谓“同年”(实际上也不是同年),而是津门李家的门第、财势及其与清末一些重臣的特殊关系,才使李鸿章有为筱楼公“点主”吊唁之一举。
而从天津书法家龚望先生收藏的李叔同早年治印印谱来看,李叔同曾为李鸿章刻过两方名章:“鸿章私印”、“少荃”。这又表明,在筱楼公去世十多年之后,其后代仍与合肥李保持着一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