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最悲壮的日食观测

最悲壮的日食观测

2015-03-20

张钰哲,是发现新行星的第一个中国人。

早在1928年,刚在芝加哥获得天文学硕士学位的张钰哲,就在实习的叶凯士天文台发现了一颗新行星。张钰哲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来寄托对万里之外的祖国的思念。

但祖国并未给这个 “捕星者”一条合适的“运行轨道”。这时的中国,没有一个现代天文台,也没有一个大学开办天文系。一年后归国的张钰哲,只能在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讲授天文学课程。

此时,由于国人天文学知识的极度匮乏,各种天象——日 食 、月食、彗星、流星等,被赋予各种神秘的含义。每逢有罕见天象发生,张钰哲就在报刊上撰写科普文章,正本清源。

早在1937年初,张钰哲就成功预测出了4年后将在我国出现的一次日全食,日食带将经过甘肃、陕西、湖北,最后从福建北部入海。不久,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也证实了张的预测。

1941年,这条日食带覆盖的大部分地区,已沦为日占区,各国天文学家也纷纷取消了来华观测的计划,这个重大的历史责任,便落到了中国同行的肩上。

这是中国进行的第一次有组织的现代日食观测。以张钰哲为队长的中国日食观测队,将地点选在了甘肃临洮。这可能也是世界天文史上最为悲壮的一次日食观测。观测队从昆明出发,途经3000公里,沿途遭遇了日军的多次空袭,所幸无人员伤亡。而在日食发生的当天,国民党军队特别派遣了一个高射炮兵团进行护卫,20余架战斗机也在空中待命,拦截随时可能出现的日机。

在张钰哲的精心筹划下,此次日食观测圆满完成。《中央日报》将其与“明朝嘉靖二十年之日全食后,名将戚继光曾建立剿灭倭寇之殊功”做了对比,称其为“抗战接近胜利之预演”。

关键词: 日食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