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李汝祺】李汝祺简介_李汝祺生平

李汝祺

人物简介
  李汝祺(1895—1991)中国遗传学家。 1895年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小商人家庭,是四兄弟中最小的一个。由于经济原因他10岁才开始入小学。因聪颖勤奋,连续跳了三次班,5年中完成了7年的小学学业。离小学毕业还差1年时考入了当时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8年毕业后进入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农学系学习畜牧学。1923年毕业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研究院,从师于世界著名遗传学家摩尔根教授,在他领导的实验室进行果蝇发生遗传学研究工作,1926年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位论文,成为该实验室第一位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1948~194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生物系进修。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1986年退休。他的研究工作涉及胚胎学,细胞学和遗传学3个方面,60年间共发表论文达40篇。他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果蝇发生遗传的学者之一。
  
人物生平
  1895年3月2日生于天津市。1919~1923年在美国珀杜(Purdue University)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动物系的研究院,在当时动物系主任,细胞学家和实验胚胎学家E.B.威尔逊和T.H.摩尔根的指导下,从事果蝇发生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并于1926年完成《果蝇染色体结构畸变在发育上的效应》的博士论文。1926年李教授回国后应蔡翘教授的邀请。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翌年应聘为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1935~1936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修,从事细胞遗传学研究,并在1936年回国后把果蝇唾腺染色体技术介绍给他在国内的学生。1942~1945年任中国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45~1947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解剖科及北京大学动物系任教并兼任过医预科主任,1948~194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生物系进修。李汝祺于1948年赴英国伦敦大学访问期间得知摩尔根学派在苏联受到不公正地对待。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他还是于1949年夏天回到中国。随后国内也出现对摩尔根学派的压制。他作为一个正直的科学家、决不苟同李森科学派的伪科学的看法,中断了遗传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改教畜牧学并进行胚胎学研究。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
  1986年退休。他的研究工作涉及胚胎学,细胞学和遗传学3个方面,60年间共发表论文达40篇。他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果蝇发生遗传的学者之一,,他的论文《果蝇染色体结构畸变在发育上的效应》是这一领域的一篇早期文献。他于1985年出版的《发生遗传学》是这一领域的一部大型专著。他首先发现了不同于欧洲含2对染色体的马蛔虫而具有3对染色体的中国马蛔虫。他的研究还阐明了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种适应环境的特征。他在60年的教学生涯中,以诲人不倦的精神,“教而不包”的方法指导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中国的著名学者刘承钊,谈家桢,张作干,金荫昌,李肇特等都曾经跟随他学习和工作过。李汝祺1940~1941年任“北平博学会”会长。1950~1956年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1978年中国遗传学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第一任理事长兼《遗传学报》主编,在他任职的 4年间,对推动中国遗传学及遗传学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晚年,李汝祺思考如何加快培养青年动物遗传学人才以适应我国遗传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他在中国遗传学会里设立了一个“奖金”,奖励对动物遗传研究有创见的青年科学工作者。1991年4月4日李汝祺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有《发生遗传学》等。李汝祺治学严谨,淡泊名利,为人正直,朴实无华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崇高品格。
  
人物评价
  李汝祺对教学是有深厚感情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深知一生最幸运的一点是我从1905年开始上学起,一生未脱离过学校”。在教学方面,他是第一位把细胞遗传学介绍到中国的学者,1926—1948年他讲授生物学和遗传学,编写了遗传学教材并创建了细胞遗传学实验室。通过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培养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我国遗传学界和生物学界的骨干人才,如谈家祯、刘承钊等著名科学家。在60年的教学生涯中,李汝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主张用“教而不包”的教学方式,他告诫年轻教师和学生们不要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遇到问题一定要通过参阅文献中的间接经验,并根据自己的实验工作进行思考和分析再得出结论,万不可人云亦云,随风漂流。在工作中他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还经常对年轻教师讲在大学工作比在科研机关有其优越之处,因每年都有新生入学,代谢速度极高,这对教师永远是一种冲击力量,如不加紧学习,必将落在新鲜事物之后。他一贯认为师生关系好比一个战壕中的战友,同呼吸、共命运,相互间可以志同道合地建立起终生难忘、牢不可破的友谊。他常说当我们想到“教学相长”时,多少会偏重“教”,但若没有不断学习的热诚,是教不好书的。“学”与“教”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在任何时期,任何事物上“学”比“教”更为重要。所以做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向老师学习,其次向同辈学习,而更加重要的是向他所教的对象学习。他在学生面前从不以师长自尊。他认真收集学生的意见,将其中合理的意见融汇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去,不断充实和改进教学。他曾说:“我从学生身上所学到的东西要比我教给他们的东西多得多”。这是他出自肺腑之言。
  李汝祺备课十分认真,尽管许多内容已讲过十几遍,但在讲课之前至少要备三次课,第一次是写讲稿,他从不满足于现用的教材,每次都要加点新的实验和见解;第二次是默记讲稿内容和检查语言的表达;第三次是讲课前一小时再打一次腹稿。课后都要做小结。所以他讲的每节课都是严谨而风趣的,博得学生的好评。他累积了几十年的教学卡片足有一大箱,看到使人肃然起敬。他认为给学生讲课是教师生活中的一项中心任务,如果对讲课不重视,说到底,是对教育事业的不尊重。他的教学原则是“忠于人”和“勤于事”,即对同事和学生要诚恳互助,在教学上要勤勤恳恳,自强不息。他虽已年逾古稀,仍不断搜集新材料,新进展。他说:“宁愿一生默默无闻地工作,但事无巨细永远要兢兢业业,做一名永不知足的小学生。”
  李汝祺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出版过多种著作,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后经科学出版社汇集于1985年出版了《实验动物学论文选集》。出版的专著有《人类生物学》、《普通细胞学》、《卵子发生》、《受精》以及曾作为大学教材的《细胞遗传学基本原理》等。1982年以后又出版了《细胞遗传学若干问题的探讨》和《发生遗传学》,后者是他几十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总结,这部著作集细胞学、胚胎学及遗传学知识为一体,体现了他一贯认为的细胞学、胚胎学和遗传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思想原则。出版后得到广大读者很高的评价,并受到国家教委的奖励。他在晚年曾致力于从历史和哲理角度编写一部批判在生物学研究中形而上学的著作,可惜因久病卧床而未能如愿,不幸于90年代初在北京逝世。
  李汝祺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生活俭朴,为人正直豁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勤勤恳恳,默默耕耘,把毕生精力完全献给了祖国的遗传学事业。1983年全国第二届遗传学会代表大会后,为了推动我国遗传学的发展和鼓励青年科学工作者,以其多年的积蓄设立了“李汝祺动物遗传学优秀论文奖金”。李汝祺教的治学和为人风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