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卢嘉锡】卢嘉锡简介_卢嘉锡青年人才奖

卢嘉锡

人物简介
  卢嘉锡(1915.10.26~2001.06.04),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曾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福州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第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卢嘉锡工作涉及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核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从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等,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所指导的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绩,较早应用结构化学理论于新技术晶体材料探索,促进了一系列新型晶体材料的发现。2001年6月4日,卢嘉锡在福州病逝,终年86岁。
  
人物生平
  1915年10月26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
  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
  1934~1937年任厦门大学化学系助教,同时兼任厦门省立中学数学教员。
  1939年获伦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
  1939年8月~1943年12月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客座研究人员。
  1944年1月~1944年12月任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马里兰州研究室化学研究员。
  1945年1月~1945年11月任美国加州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员。
  1946~1960年任厦门大学化学教授,并历任该校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校长助理、副校长。
  1947~1948年两度应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195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第四届委员会荣誉委员。
  1960~1980年任福州大学教授、副校长,同时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81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主席团主席、成员。
  1978~1994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第二十二届和二十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8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8年当选为该院副院长。
  1987年被聘为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与美术院外籍院士。
  2001年6月4日,卢嘉锡在福州病逝,终年86岁。
  
卢嘉锡青年人才奖
  中国科学院与王宽诚教育基金会2008年联合设立“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旨在吸引和凝聚创新思想活跃的青年人才,鼓励青年人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在创新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奖励在各学科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
  
人物评价
  他留给我们的印象多姿多彩:是慈祥的父亲,是出色的“教书匠”(他喜欢这么称呼自己),是一位吃住从不讲究、做事却极为认真的男人,是不善于料理家务、却很关爱妻子的丈夫。
  卢嘉锡的长子卢嵩岳:在学习上,父亲勤奋细致,常说学无止境,勤学苦练才能学有所成,主张多读多写多练习,而且做一道题就要能举一反三。父亲讲课非常风趣,他不写详细的教案,有时只是随手把大纲写在日历纸的反面,课堂上临场发挥,就能把枯燥的化学课讲得生动活泼,听课的人从不打瞌睡。他演讲时,学校最大的教室往往不够用,门口都挤满了人。
  次子卢咸池:在家里,父亲既严格又慈祥。说他严格,是他经常教育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说他慈祥,是他总是用说服、教育、劝导的方法,以自己的榜样、民主的家风和他特有的教育方式对我们“言传身教”。记得小时候,每当我们吃饭把饭粒撒得满地时,父亲就用温和的口气批评我们“像鸡啄米一样”,要我们蹲下去把饭粒捡起来。
  在儿女的升学志愿问题上,父亲既适当指导,又尊重儿女的个人志向。1964年高中毕业前,父亲问我大学想学什么,我说想学天文。他说:“天文当然不错,但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发展原子能事业”他建议我报考北京大学与原子能有关的专业。同时,他仍然鼓励我把天文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他认为一个学生在学好课程的同时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对拓宽知识面、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益。
  父亲是一个节俭一生的老人。然而,正是这样清苦一生、为中国科学教育贡献一生的老人,临终前还不忘提醒子女,要捐出自己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百万港元奖金。
  根据父亲的遗愿,子女们捐出了父亲生前所获全部奖金,于2006年8月与农工民主党中央、中科院、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共同发起创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基金会主要用于鼓励科学创新和支持人才培养,设有“卢嘉锡化学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和“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还在厦门设立了“卢嘉锡青少年创新奖”。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