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王铭章】王铭章简介_王铭章的儿子

王铭章

人物简介   国民党陆军上将、著名抗日将领王铭章(1893—1938),在台儿庄战役的滕县保卫战中壮烈牺牲,是中国军方在抗日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也是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之一。王铭章血战滕县,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基础,王铭章牺牲后,蒋介石亲笔题词“民族光荣”、“死重泰山”、“烈比睢阳”。

人物生平
  王铭章1893年7月4日生。自幼由叔祖父王心田资助,就学于新都县高等小学,1909年毕业后,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五期。
  辛亥秋,四川保路运动兴起,王铭章激于义愤,参加了保路同志军的反清作战。一九一二年,王与陆小第四、五两期同学百余人反对四川政府改组陆军小学堂,愤然离故赴南京。二次革命时,王铭章与同学参加了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英士指挥的进攻江南制造局的战斗。后返川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14年毕业,分发川军第二师刘存厚部任排长。
  1914年军校毕业后派任四川陆军第2师(师长刘存厚)第4旅(旅长刘成勋)第7团(团长汪可权)少尉排长。
  1917年7月升任第2师直属混成旅(旅长汪可权)第2团(团长陈国栋)中尉连长。
  1918年1月所部改称第23混成旅(旅长汪可权)第2团(团长陈国栋),升任上尉连长。5月第2团扩编为第4师(师长刘成勋)第7旅(旅长陈国栋),升任第13团(团长段荣宗)第1营少校营长。
  1920年8月所部改称四川陆军第3军(军长刘成勋)独立旅(旅长陈国栋)第1团(团长段荣宗),升任第1营少校营长。9月所部扩编为第7师(师长陈国栋)第13旅(旅长段荣宗)第25团,升任中校团长。
  1924年4月第13旅扩编为第13师(师长段荣宗)第25旅(辖两团),升任上校旅长。同月16日加陆军少将衔。
  1925年4月代理第13师师长。9月实任第13师(辖两旅)少将师长。
  1926年,川西北屯殖军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副军长孙震,王铭章任第四师师长。
  1927年4月第13师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田颂尧)第1路(司令孙震)第3混成旅(辖两团),降任少将旅长。
  1928年10月混3旅扩编为第29军第2路(辖两旅),升任中将司令。
  1931年9月所部改编为第29军第4师(辖三旅),改任中将师长。
  1933年,四川军阀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发起“三路围攻”,王铭章任左纵队总指挥,担任主攻,为红四方面军击败。此后,曾数次与红军交战。
  1935年10月,二十九军改编为四十一军,孙震任军长,王铭章任一二二师师长,授陆军少将,辖三六四、三六六两个旅共四个团。
  1936年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0月28日晋任陆军中将。11月12日获颁四等云麾勋章。
  1938年3月17日在山东滕县与日军作战时阵亡。4月6日追赠陆军二级上将。
 
王铭章的儿子
  长子王道鸿,次子王道义,三子王道纲,小女儿王道洁。1949年王道鸿,王道义,王道洁留在大陆,历经诸多磨难。三子王道纲与母亲叶亚华前往台湾生活多年,2005年,年近百岁的叶亚华女士和儿子王道纲(黄埔军校25期)叶落归根,定居四川成都。嫡长子王道鸿在1940年代与原国民革命军24军参谋长陆军少将汪云翔(号紫渊)长女汪慧仙成亲,1948年诞下一子王德明。王道鸿50年代下放阿坝州南坪县教书。 1950年代汪慧仙因伤寒不治去世后,幼子王德明孤苦无依,由外婆汪云翔遗孀樊镜容女士抚养成人。70年代王道鸿结束下放返回成都,后去世。
 
汤恩伯为什么不救王铭章
  史料上提到,在王铭章师长死守藤县之时,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司令部曾急令 汤恩伯20集团军增援藤县,据说命令下达后,汤恩伯派出的81军王仲廉部因为行程较远而没有及时到达,以致藤县失守。由此可见,当时的王铭章师长死守藤 县,是因为有着援军增援的希望存在的,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就在藤县守卫战打响之前,原来驻守藤县的59军驰援临沂40军守军,打退了日寇的进攻,并且守卫住了临沂获得较大胜利的因素。有临沂保卫战的成功在前,王铭章师长和他率领的川军122师就有着一个榜样,这个榜样的存在不仅仅给川军以战役胜利的希望,同 时也给指挥作战的李宗仁和第五战区司令部以幻想,期待着藤县能够像临沂一样由于援军的驰援而守住,我想这才是李宗仁下令死守,和川军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死守的原因所在。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