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邓华】邓华上将简历_邓华与韩先楚矛盾

邓华

人物简介   开国上将邓华原名邓多华,1927年加入共产党后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在其中著名的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上甘岭战役等都有优秀表现。因彭德怀对邓华相当赏识,庐山会议后受彭德怀案牵连,邓华也被撤职,受到批判。文革结束后,邓华曾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病逝于上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宣统二年(1910年)4月28日,邓华生于湖南省郴州(今郴县)永宁乡(今鲁塘乡)陂副村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幼年读私塾。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到长沙,先后入岳云中学、南华法政学校读书,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21日,“马日事变”后返回家乡。
  土地革命
  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在工农革命军第7师政治部任组织干事。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1师第33团2营6连党代表、第31团1营营委干事、第31团党委组织干事、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民国十八年(1929年)12月下旬,邓华参加了在上杭古田举行的红4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
  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任红12军教导队、第1纵队3支队、第36师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1师第3团、第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其中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曾率部协同红1团激战三昼夜,打退国民党军3个师的轮番进攻。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入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学习。10月,随军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红1师政治委员、红2师政治委员,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参加平型关战役。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起,任115师独立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政治委员、平西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晋察冀军区反“八路围攻”,并参与领导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年5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向冀东挺进,连克延庆、永宁、四海、兴隆等城镇,并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发动和领导冀东20余县及开滦煤矿共20余万人的武装暴动,建立了约10万人的抗日武装,初创了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领导组建晋察冀军区第5分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织领导部队巩固和扩大雁北抗日根据地。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中,曾亲率一个营夜攻南坡头据点,消灭日军70余人。
  民国三十年(1941年)秋起,任晋察冀军区第4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组织领导分区军民多次打破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3月,率部到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政治委员。11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任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卫戌司令。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任辽西(后改为辽吉)军区司令员,组织部队在辽西地区发动群众,剿灭土匪,建立人民政权。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率部先后参加秀水河子战斗和四平保卫战。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后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在东北秋季攻势作战中,率部主动出击,17天内连克法库、彰武、新立屯、阜新、新邱5城,歼敌3个师,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通令嘉奖。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后,任第44军军长。平津战役中,曾根据前方态势,提出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的建议,被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总前委所采纳。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受命指挥东集团,参与指挥解放天津的战斗。5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湘赣、广东战役。
  建国之后
  新中国成立后,兼任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1950年,组织指挥海南岛战役,以两个军的兵力乘木帆船进行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突破并摧毁国民党军陆、海、空“立体防御”体系。7月任第13兵团司令员。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协助司令员彭德怀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
  1951年7月,作为志愿军代表参加停战谈判。
  1952年6月,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织指挥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
  1953年7月,在著名的金城反击战胜利后,邓华正式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1954年,回国,先后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
  1955年11月,组织导演了有陆海空三军参加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
  1959年,受彭德怀错案株连被撤职。
  1960年,任四川省副省长,在5年多的时间里,曾深入170多个县市、数百个厂矿和千余个农村社队进行调研。
  1977年后,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邓华是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80年7月3日,在上海病逝。
 
邓华与韩先楚矛盾
  两批部队偷渡的成功,尤其是在国民党防御正面的成功登陆,让邓华和韩先楚都信心倍增。但也正是此时,两人对接下来的安排产生了不一致的看法。
  邓华提出来,要118师还有五个营嘛,再做偷渡,韩就不同意了,韩说不能这样做。再偷渡的话,下一批大举登陆船就不够了,现在可以大举登陆,不要再推再迟了。
  两批四次偷渡后,解放军在海南岛内的人数已超过8000人,作为司令员的邓华认为,如果再偷渡一批人过海,海南之战的胜算把握会更大。而在韩先楚看来,再次偷渡的成功性不会很大,因为经过两次偷渡,薛岳已经摸清了解放军的偷渡规律,在海上、陆上组织了快速部队,专门对付解放军偷渡。韩先楚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小股偷渡和大举强渡,遇到的几乎是同样多的敌人,而后者自然更容易成功。更重要的是,谷雨将至,时不我待,在琼州海峡只要一过谷雨,东北风将会停止,所有辛辛苦苦找来的帆船将毫无用武之地,只能等待下一个春天的来临。
 
邓华子女
  儿子:邓穗,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运筹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员。
  成都七中初67级1班毕业(曾用名邓税税),1970年应征入伍。1973年复员到四川红旗柴油机厂当工人。1977年毕业于成都工学院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分配到电子工业部第六研究所,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1980年起,任军事科学院军事运筹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员,军事科学院生产管理部计划组织处副处长等职。
  长女:邓青青
  二女:邓燕
  三女:邓英
 
邓华与彭德怀
  一个是共和国的元帅,一个是开国上将,两人因抗美援朝战争成为军史上最著名的搭档之一。在此后的政治风云变幻中,这段感情既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荣光,也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痛苦。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凝结而成的生死情谊。
  直到全国解放前夕,彭德怀和邓华两个人基本上不了解。红军时期,邓华一直在林彪的第一军团下效力,而彭德怀指挥的是第三军团,不属同一个系统。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是八路军的副总司令,而邓华只是八路军115师的一个团政委,后来任分区和纵队的司令员及政委。两人虽属一个系统,但因为职级相差太大,加上当时部队高度分散,也没有机会接触。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在西北战场与胡宗南捉对厮杀,而邓华则跟随林彪在东北战场征战,更没有机会相知。
 
人物评价
  新华社:邓华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五十多年。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坚决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邓华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元帅彭德怀:邓华知识丰富,很有头脑,考虑问题有眼光,也比较周到。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了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部长何雷:邓华指挥作战,善于抓住重点,挈领全局。邓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有文化、善学习、爱思考,既有丰富实战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一员战将。邓华在作战指挥实践中,从不囿于现成的结论、原则,而是随着时空诸方面条件的变化,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敢于立论、善于创新。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