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张鼎丞】张鼎丞的子女_张鼎丞军衔

张鼎丞

人物简介   张鼎丞出生福建永定,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经担任过华中军区司令员、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华东局第四书记、中央组织部第一副部长等。张鼎丞曾领导了龙岩、永定、上杭等县的农民武装暴动,是杰出的革命家和国家领导人。1981年12月16日,张鼎丞逝世,骨灰洒落在闽西大地上。

人物生平
  张鼎丞同志是福建省永定县人。
  1898年12月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里。青年时期在做小学教师时,参加了青年运动和农民运动,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实践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张鼎丞同志同邓子恢等同志一起,领导福建西部龙岩、永定、上杭等县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张鼎丞同志是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和卓越领导者。
  1929年7月,张鼎丞同志任中共闽西特委委员、军委书记、红四军第四纵队党代表。同年12月,参加了在古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会后跟随毛泽东、朱德同志转战赣南。
  1930年担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1年出席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土地部长。
  1932年,被选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后,积极组织召开县、区、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苏维埃政府,为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和建设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个期间,张鼎丞同志同罗明等同志一起,积极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向王明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
  中央主力红军被迫长征前,毛泽东曾对张鼎丞说:“你还是回到闽西去,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张鼎丞果真沿着毛泽东指引的路走去,在那特别艰难的岁月里擎起南方一角天。中央红军长征后,张鼎丞同志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同邓子恢、谭震林等同志一起,在这个地区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在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多次清剿,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配合了南方其他地区的游击战争,支援了红军北上抗日。西安事变后,张鼎丞同志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同闽西南的国民党当局谈判,坚持我党独立自主的方针,建立了闽西南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为推动国共两党联合抗日起了积极作用。 毛泽东对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的功绩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鼎丞同志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在苏南战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延安整风期间,张鼎丞同志担任中央党校二部主任。他认真执行中央的整风指示,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坚决抵制了抢救运动的严重错误,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表扬。
  解放战争时期,张鼎丞同志先后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组织部长。这个时期,他领导广大军民英勇作战,剿匪反霸,培养干部,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华中、华东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以及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鼎丞同志曾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委,中共中央华东局第四书记,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政法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从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以来,坚持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在保护人民群众、打击敌人和刑事犯罪活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斗争中,成绩卓著。在十年内乱中,张鼎丞同志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严重迫害,但他始终顾全大局,坚持原则,同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粉碎“四人帮”后,他坚决拥护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几十年来,张鼎丞同志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而受到党的表彰,赢得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尊敬。张鼎丞同志是一位品德高尚、党性很强的共产党员。他心里总是不忘人民,始终不渝地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廉洁奉公。他一贯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无论在白色恐怖下自己的亲人都惨遭敌人杀害,还是在自己身处逆境蒙受诬陷的时候,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革命信念。他精心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不计较个人恩怨,不嫌弃犯有错误的干部,对待同志心平气和,热情诚恳,宽以待人,严以责己,自己学而不厌,对人诲人不倦。他一贯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1973年患病以来,他以坚强的毅力同疾病作斗争,继续为党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张鼎丞同志积极响应和推动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主动向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请求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张鼎丞极为关心农村,特别是老区的生产和建设,虽然身居高位,但极为体贴民情,习惯了往基层跑。他多次强调,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人民生活得怎么样,是头等大事”,“应当把人民的生活时刻挂在心头”。他永葆“人民最好的勤务员”的本色。1953年、1958年和1961年,他三次回到闽西老区,搞调查研究,并指导工作。晚年身患重病住院时,他还渴望回福建、回闽西走走看看,那片生养他并长期战斗过的红土地让他魂牵梦绕。张鼎丞同志生前曾向中央要求,在他逝世后办丧事要从简,不要搞遗体告别,不要开追悼会。他这种移风易俗的革命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1981年12月16日,从客家山乡跃出的千里马——张鼎丞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魂兮归来。
  1982年1月1日,一架草绿色的“安二”型飞机,沿着“客家母亲河”——闽西汀江两岸缓缓低飞,张鼎丞的骨灰,撒落在他深爱着的热土。他是客家山乡的儿子。他又回到了客家山乡。
 
张鼎丞的子女
  张鼎丞的子女从小就受到父亲严厉的教导,都十分听父亲的话。子女们从小就跟父亲一样穿有带补丁的衣服,穿的鞋子都是家里自己做的布鞋。只有到了春节的时候,他们才能传到新的衣服,让孩子们十分高兴。
  1960年前后,国家正处在困难的时期,小女儿张路宁正好上初中,学校距离家里只有很短的路程,但是只要没有到星期天,张鼎丞是不会让女儿回家住的,也不会让她在家里吃饭。那时候,张路宁正好是发育的时期,饭量很大,但是学校里面的饭菜根本不够她吃的,有一次真的是撑不住了,张路宁跑回家弄点东西吃。这件事情被张鼎丞知道后,没有心疼女儿,而是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张鼎丞对子女进行了言传身教,在良好的家庭北京的熏陶之下,张鼎丞的子女也是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会因为父亲的原因而在别人面前进行炫耀,而且也不会主动对别人说起自己的家庭背景,相反更是默默无闻,勤劳奉献。张鼎丞的大女儿张招娣,是他与前妻所生,在妻子死后,张招娣是由人民群众抚养长大的,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回到了张鼎丞的身边。
 
张鼎丞军衔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帅名録上,本来张鼎丞应该有大将军衔的。1955年军委评定军衔时,在初定方案中,张鼎丞是大将人选,后来为什么又没有评上呢?这里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秘闻。当时,根据军官服役条例,按照毛泽东等中央领道同志的历史功勋和在部队的任职情况,是应该给他们授衔的。在初步方案中,有这样的内容,毛泽东为大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为元帅,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为大将。当毛泽东看到这一方案时,他思考片刻,提起手中的笔,将自己的名字从大元帅的衔位上圈了出来,幷且说他本人不要这个大元帅军衔。在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说:“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依我看,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他问刘少奇:“你在部队搞过,你也是元帅。”刘少奇当即表示:不要评了。毛主席又转向周恩来、邓小平,他们都摆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毛主席又转身问过去长期在军队担任重要职务,后来到地方工作的李先念、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同志:“你们几位的大将军衔还要不要啊?”张鼎丞和其他三位同志都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就这样,在后来的评衔方案中,毛主席没有参加评大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他们也没有参加评元帅,张鼎丞和李先念、邓子恢、谭震林也没有参加评大将。
  张鼎丞对创建和发展人民军队是有杰出贡献的,他是完全有资格和条件评大将军衔的。只是由于他在1955年评军衔时已转到地方工作了,同时他为了顾全大局,主动提出不评军衔,但他在我党建军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