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郑孝胥】郑孝胥三大预言_郑孝胥书法

郑孝胥

人物简介   郑孝胥出生福建闽侯,是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人物、书法家,担任过广西边防大臣、湖南布政使等职务,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郑孝胥曾唆使溥仪投靠日本,起草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筹划溥仪复辟,担任过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郑孝胥在政治方面多为人诟病,但书法上成就较高,他善楷书,是诗坛“同光体”的倡导者之一。

人物生平
  郑孝胥,1882年中举,中福建省乡试解元。
  1885年,开始任李鸿章幕僚,由内阁中书改官同知。
  1889年,考取内阁中书。
  光绪十七年(1891年),东渡日本,任清政府驻日使馆书记官。次年,升日筑领事,调神户、大阪总领事。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回国,又任张之洞自强军监司。1898年起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兼汉口铁路学堂校长、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
  宣统三年(1911),湖南布政使等。郑孝胥曾参与戊戌变法,与唐才常有过交往;立宪运动时期,郑孝胥也曾经参加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储蓄银行的创建以及新式教育的推动等
  1906年,被推选为预备立宪公会会长,参加立宪运动,要求清廷尽速召开国会。
  1909年,曾任锦瑷铁路督办兼葫芦岛开辟事宜。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郑孝胥以遗老自居,先有楼在上海,题海藏楼,寓居于此,常与遗老辈相唱和,
  1913年,筹办读经会。
  1923年奉溥仪之命入北京,次年受任总理内务府大臣。
  1924年北京政变后,协助溥仪出逃。
  1925年后,负责溥仪的总务处及对外事宜。
  1928年赴日本,筹划溥仪复辟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负责起草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
  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任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和文教部总长。同年9月,并与日本关东军代表武藤信义签定日满议定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国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在伪满任职后,旧时朋辈,如陈衍、昌广生等,都和他绝交。
  1934年溥仪称帝后,任国务总理大臣。郑孝胥后来因为反对日本方面对满洲国的压制,而于1935年5月21日失势;1936年后继续为日本侵略者效力。
  1938年于长春过世,传言是被毒杀。郑孝胥死于1938年,散原老人是“七七事变”后,拒绝服药、进食,在忧愤之中过世的。
 
郑孝胥三大预言
  郑孝胥出生于书香世家的郑孝胥,因父亲去世,自年幼起便跟随叔父郑世恭学习,在叔父的悉心教育下,年仅22岁的郑孝胥在福建省乡试中取得第一名,成功中举。自25岁起,郑孝胥正式步入仕途,一生也几经波折,最终成为溥仪所器重的大臣,出任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
  郑孝胥的一生历经清朝的两任皇帝,光绪帝和宣统帝。在郑孝胥被宣统帝召唤时,他已达六十四岁高龄,但这并不影响这位老臣的热情,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拖着孱弱的身体,郑孝胥连夜赶赴北京,为宣统帝出谋划策,成为宣统帝最为信任的大臣,官拜总理内务府大臣。但这样美好的前景很快就在冯玉祥的铁蹄声下消逝,宣统逊位,郑孝胥全力协助溥仪逃亡,在逃亡途中,郑孝胥感叹而发:“大清亡于共和,共和将亡于共产,共产则必然亡于共管”。这就是著名的三共论,也就是郑孝胥三大预言的内容。
  三共论中的共和是指孙中山成立的民主共和国,共产代指共产党,共管是指与列强共同管理中国。从三共论中,可以看出郑孝胥为了恢复大清朝,居然忘记了帝国主义列强们的侵略,妄想与其联手,这也是后期伪满洲国成立的原因之一,郑孝胥的三大预言,前两个基本实现,但最后一个显然不可能实现。
 
郑孝胥书法
  郑孝胥书法工楷、隶,尤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郑孝胥的书法是近代书家中很有个性特点的一位。郑孝胥晚年因张静江引荐收南浔杨一萍为弟子,杨一萍亦以擅长行书著称。
  郑孝胥早年学颜真卿和苏轼,后学魏碑,并参以张裕钊之法,形成一种清刚、遒劲、凝炼的风格。他很注意笔划间的轻重对比,比如此幅对联中“朋”、“镌”、“版”、“薇”等字即是。他的捺笔也很有趣,成一弯曲笔,酷似冰球运动员手中的冰球棒,凡此种种,都成了他书法中的特色,沙孟海对郑孝胥的评价较高,他说:“可以矫正赵之谦的飘泛,陶浚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的弊端的,只有郑孝胥了。他的作品,有精悍之色,又松秀之趣,活象他的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评价很高。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