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彭咏梧】彭咏梧的子女_彭咏梧江姐

彭咏梧

人物简介   彭咏梧原名彭庆邦,1938年加入中共,担任过担任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重庆市委任第一委员等职,曾经领导重庆学运和挺进报,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彭咏梧与江竹筠在革命斗争中假戏真做结为夫妻,彭咏梧于1948年为掩护同志而牺牲,时年33岁。

人物经历
  刻苦读书
  彭咏梧,原名彭庆邦,小说《红岩》彭松涛的原型。1915年生于四川云阳县红狮坝彭家湾(今重庆市云阳县红狮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全家老小靠母亲务农维持生活。虽家境十分贫寒,但望子成龙的母亲仍节衣缩食,把彭咏梧送进了当地的学堂“易氏族学”(今彭咏梧小学的前身)就读。懂事的彭咏梧深知自己上学读书不易,于是埋头苦读,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博得老师和乡邻的称赞。
  积极抗日
  1931年秋,16岁的彭咏梧进入云阳县城中学读书。时值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件”爆发,这给彭咏梧日渐成熟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加之在老师(地下党员)的影响下,他的思想逐渐起了变化,常利用业余时间阅读马列书籍及进步刊物,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抵制日货,质问反动当局,因表现突出,被学校开除,后经外婆四处托情,又才勉强留校继续学习。
  1935年1月19日,与上海中央特科直接联系的中共云阳县党组织,在云阳县发动了工农武装起义。这使彭咏梧深受启发和教育,决定离校寻找党组织,但几经周折仍未找到,他仍不灰心,继续寻找救国救民之道。恰在这时,郭汝栋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号在云阳招收军官学员,彭咏梧又决定从戎救国,他随队到达宜昌后,方知训练后是去江西“剿共”,便偷跑回家到“易氏族学”教书,一方面在学校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一方面积极寻找党组织。
  开展斗争
  1937年秋,22岁的彭咏梧考入四川省立万县师范。万师的进步氛围非常活跃,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读书会”、“抗日后援会”等组织,一心追求进步的彭咏梧参加了这些组织,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同年12月9日,彭咏梧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与其他“民先”队员领导了万师学生开展反对学校当局殴打学生的斗争。
  光荣入党
  1938年10月,彭咏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先后任中共省立万县师范学校分支总支书记,领导同学反“三青团”骨干分子的斗争,并与学校当局开展激烈的辩论,反对他们无故开除学生。
  革命活动
  1940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高潮,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破坏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了保存力量,同敌人进行长期地斗争,中共中央为国统区制定了“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此时,国民党反动派在万师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中共党组织决定彭咏梧离开万师回到云阳,任中共云阳中心县委书记兼云阳县委副书记,云阳小江区委书记,领导云(阳)、奉(节)巫(溪)、开(江)等地的工作。彭咏梧到云阳后,立即整顿组织,营救同志,对已暴露的党员进行转移,或割断横的关系。为了工作,他日夜奔波于大巴山,露宿荒山野林,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讲解革命斗争的道理,启发他们的觉悟.他还帮助云阳盐厂建立工会,领导工人的罢工斗争。同时组织共产党员学习《实践论》、《联共(布)党史》、《论持久战》等书籍和《新华日报》、《全民抗战》等报刊上的文章,以激励人民的革命斗志与革命热情。彭咏梧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于是全家搬到小江古木坝一农民家居住,以卖丝线小商贩为掩护,每天手拿丝线外出进行革命活动。为了不暴露身份,彭咏梧经常改名换姓,有时化装成教书先生;有时打扮成大商人、身着笔挺的西服;有时则衣衫槛楼,化装成流浪汉,补鞋匠等。在白色恐怖的年月里,他不顾个人安危,以各种身份时而出现在云阳,时而在奉节,时而在巫溪。后来,彭咏梧到重庆工作时,仍与云、奉、巫等地保持联系,指导革命工作,为1947年他到川东搞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
  革命伉俪
  1941年秋,彭咏梧奉中共川东特委之命到达重庆。任重庆市委委员,负责领导重庆沙磁区、新市区一带的工作。为了顺利开展工作,以伪中央信托局产物保险处职员身份为掩护,1943年又与江竹筠扮为夫妻(1945年经中共党组织批准与江竹筠正式结为夫妻),时常西装革履出入于各种社交场合,团结了一大批中央信托局、工商界的进步人士,并向他们揭露官僚资本主义侵吞民族资本,破坏民族工商业的事实,教育广大工商业者团结一致,反对四大家族,共同抗日。
  爱国运动
  1946年3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建立新的重庆市委,彭咏梧任市委委员及宣传部长,领导重庆市的学生运动。1946年12月24日,发生了美军强奸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的罪恶事件,激起了人民的愤慨。1947年1月,全国学生掀起了抗议美军强奸沈崇暴行的爱国运动,彭咏梧组织重庆地区学生积极响应抗暴运动,成立了“重庆市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他还以抗联主席团的名义,在重庆大学理学院举行记者招待会。同时把抗暴运动扩大到工商界、文化界以至各阶层。
  为响应北平学联提出的全国学生在6月2日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总罢课和示威大游行。彭咏梧每晚四处奔波进行联络,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六·二”大游行。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镇压这次运动,决定于6月1日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进一次大逮捕。彭咏梧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连夜通知有关人员转移,使中共党组织在这次逮捕中减少了损失“六·一”事件后,彭咏梧一面布置已暴露身份的同志转移,一面领导各校恢复建立党的组织,建立“六·一”联合后援会,发动师生罢教、罢课,营救被捕人员,还成立党的外围组织“六·一社”,把运动中的积极分子组织起来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继后,彭咏梧还领导了《挺进报》的工作。
  1947年10月,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彭咏梧任委员兼下川东工委副书记,负责下川东的武装斗争。11月下旬,彭咏梧和江竹筠离别幼子,双双离开重庆沿江东下,经万县到云阳汤溪。然后到达奉节青莲乡。彭咏梧到云阳后,迅速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发动群众,为武装斗争作准备,在龙坝乡召开了汤溪工委扩大会议,成立了“川东民主联军”(后改为游击队),下川东为一纵队,彭咏梧任纵队政委。随后,彭咏梧到奉节青莲乡、以青莲乡中学教师身份为掩护,组织青莲乡中学师生向广大农民宣传土地大纲,并亲自到农民中进行演讲,宣传党的政策。群众深受启发,纷纷要求参加游击队。12月15日晚,彭咏梧在奉节县昙花乡召开了川东游击队奉(节)大(宁,即巫溪)巫(山)支队成立大会,陈太侯任司令,彭咏梧任政委,蒋仁风任参谋长。并决定于1948年1月8日在云阳云安盐场和巫溪大宁盐场举行起义,夺取两场税警队的枪支,提取盐税款,然后迅速解决区、乡地方武装,扩大游击队,开辟奉、大、巫游击根据地。但由于事机不密,被敌查觉,防范甚严。彭咏梧等领导当机立断,迅速袭击云刚商业重镇南溪和巫溪西宁乡公所。他们捣毁了乡公所,拿下8个粮铺,缴获机枪两挺、步枪40余支,手枪4支和若干物资。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游击队员的战斗士气。1948年1月ll日,当巫溪西宁暴动队伍返回青莲乡时,在铜钱垭发现奉节保安队前来包围游击队的指挥机关青莲中学,游击队员则马上抢占有利地形,布置口袋战,打得敌人昏头转向,弃械而逃。
  英勇牺牲
  彭咏梧领导的游击队声威大振,使敌人心惊胆颤。国民党反动派立即调兵遣将,围剿“彭咏梧游击队”。万县副专员兼保安司令李鸿涛也调集云阳、奉节两保安中队直扑奉节青莲、昙花、公坪、大寨一带,对游击队进行南北夹击,企图消灭游击队。由于敌众我寡,彭咏梧决定将队伍暂转青莲乡老寨子,待机行动。此时,保安队疯狂扑向老寨子。彭咏梧、卢光特、蒋仁风等分析了整个形势,决定兵分两路,转移到外线作战。彭咏梧率领一路基干队,从正北面突围,到巫溪红池坝、汤溪一带活动。另一路从西北面突围。15日下午,彭咏梧带领游击队向巫溪方向转移,由于道路不熟,走了弯路,加之连续的急行军。队员们又渴又饿又累。当部队在黑沟埫暗洞包宿营做饭时,被尾追而来的国民党部队581团正规营包围。彭咏梧沉着应战,指挥步队突围。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后,立即从身上取出同志们的组织关系和联络关系吞进肚里,不让它落入敌人之手,保护了党组织和同志,并掩护游击队员迅速突围,最后自己中弹壮烈牺牲(1948年11月16日在巫溪安子山战斗中牺牲)。
  彭咏梧牺牲后,敌人野蛮地砍下他的头,挂到奉节竹园坪场的城楼上示众,妄图吓倒革命力量。几天后,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抢下彭咏梧的头颅。由于环境恶劣,只得把头颅和身躯分葬两地。建国后,人民群众将烈士的颅骨和身架骨合葬在奉节县城中心广场旁边,并建立了烈士陵园。文化大革命时期,江青等一伙歪曲川东地下党的革命斗争事实,彭咏梧也受到株连,群众千方百计保护了烈士的墓碑地,使它免遭破坏。
 
彭咏梧的子女
  彭咏梧在与江姐相识、相恋之前,已与老家重庆云阳县的妻子谭政烈(后改名谭正伦)结婚八年,他们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彭炳忠。
  1946年4月,彭咏梧与江竹筠生下儿子彭云。后来,谭正伦一直把彭炳忠和彭云两兄弟培养成人。
  改革开放后,江姐亲生的儿子彭云定居美国,同父异母的哥哥彭炳忠曾官至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在美国定居的还有江姐的儿媳易小冶。易的外公是杨开慧的舅舅。江姐的孙子彭壮壮,1974年生,原是北京22中数学班的学生,1990年赴美,现任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及大中华区电信的核心成员。彭云的儿媳仲琦,也是美国公民,仲琦的爷爷仲秋元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仲琦的奶奶就是江姐同学挚友何理立。
 
彭咏梧与江姐
  1941年秋,彭咏梧奉中共川东特委之命到达重庆。任重庆市委委员,负责领导重庆沙磁区、新市区一带的工作。为了顺利开展工作,以伪中央信托局产物保险处职员身份为掩护,1943年又与江竹筠扮为夫妻(1945年经中共党组织批准与江竹筠正式结为夫妻)。
  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志同道合的两个人感情逐渐升温。1945年,经党组织批准,彭咏梧和江竹筠正式结为夫妻。一年后,彭云出生。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厉华说,他们两人正式结为夫妻还有一个机缘,云阳一带曾遭到日本的猛烈轰炸,据传到重庆的消息,彭咏梧的妻儿在轰炸中丧生。
  谁都没有想到,这个消息是个谣言。
  1946年底,彭咏梧在街上忽然听到有人叫了声:“邦哥。”到重庆之前,彭咏梧的名字叫彭庆邦,“邦哥”是极为亲近的人对他的称呼。他循声一看,竟是自己的妻弟谭竹安。
  彭咏梧知道了谭正伦的近况,谭竹安也获悉了自己的姐夫已经另娶他人为妻。
  虽然那时的谭竹安是投身革命的进步青年,但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姐夫和江竹筠的婚姻,对二人心存芥蒂。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