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林散之】林散之简介_林散之书法

林散之

人物简介   林散之名霖、以霖,号三痴、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是近代著名诗人、书画家,与李志敏并称“南林北李”。林散之“大器晚成”,尤擅草书,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代表作有《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李白草书歌行》等;他的草书飘逸之美,有“草圣”之誉,他诗、书、画更被称作“当代三绝”。1989年,林散之逝世,终年92岁。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清光绪二十四年农历十月七日(1898年11月20日),林散之生于江
  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村。于叔伯兄弟排行第五,遂呼乳名“小五子”。自三岁始,喜就案头涂鸦。五岁能对物写生,喜塑泥人。患中耳炎,致左耳微聋,遗疾终身。
  林散之六岁入塾读书,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有关孔孟言论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清宣统三年(1911年),父亲林成璋病故。被接到和县城内外婆家从陈姓廪生读书。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民国二年(1913年)春,全身患脓疮,自南京返回。为强身健体,开始习武。在家自习诗文书画。
  民国三年(1914年),在乌江街,与许朴庵、邵子退相识。9月13日,装订一本诗集手稿,名《古棠三痴生拙稿》(藏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自号“三痴生”,因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子久)号“大痴”,清代“小四王”王玖(次峰)号“二痴”,故自命为“三痴”,隐隐有继起之志焉。
  民国四年(1915年),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
  民国五年(1916年),在历阳一寺庙,与许朴庵、邵子退结为金兰之交,时人称誉“乌江松竹梅三友”。为范期仁家写田契并雕刻门前石狮和四块石(砖)刻(龙、凤、狮、虎)砌于二进门的门头上作装饰,酬金甚厚,悉数汇上海有正书局邮购珂罗版精印书画册,视若珍宝,日夜临摹不辍。与赵姓女结婚,一年后赵姓女病故。
  民国七年(1918年),为乌江邵馨吾作《狂道人图》,并作《题狂道人赠邵馨吾先生》诗。是年秋,临沈石田的《洞庭秋色》长卷。由于废寝忘食,积劳成疾,只临一半就病了,卧床不起。后经张栗庵及时医治,获救。病愈后,有诗作《戊午秋日,作洞庭秋色长卷未竟,一病几危。濒殆时,犹念念若卷不置,枕上成《绝命诗二首》。
  民国八年(1919年),范培开与在全椒做生意的盛秋矩为挚友,经范培开介绍,林散之与盛秋矩女儿盛德粹成婚。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作《和内兄盛峻居春雨读杜诗及咏自鸣钟原韵》(《古棠三痴生拙稿》)。
  声名日渐
  民国九年(1920年),大家庭分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民国十年(1921年),在散木山房用工楷书写“四时读书乐”(藏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张栗庵取“三痴”之谐音,为其改号“散之”。长女荪若出生。
  民国十一年(1922年),诗书画声名在家乡日著,索字画者颇多。为和县曹晋文作《东方朔偷桃图》。与全椒张汝舟相识。
  民国十二年(1923年4月),为曾梓亭作《老木水牛图》,塾师庆承铭刻于竹上八月,在上海《神州吉光集》第五期发表书画作品和书画润例及小传。着手编著《山水类编》。
  民国十五年(1926年)夏四月,完成《山水类编》28卷,另编《序目》一卷,共29卷,21册,35万字。清稿时,由大姐夫范期仁之女范培贞代抄部分。时年范培贞十七岁,在家从林散之读书,既慧且贤,字体清秀。
  民国十六年(1927年),校补《山水类编》。三女芷若出生。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一月,在乌江街范家药房用一幅画换得龙尾金星砚璞一方。长子昌午出生。
  民国十八年(1929年),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二子昌庚出生。
  民国十九年(1930年)春,辞退范期锟家教书工作。赴沪赁居黄宾虹住处西门路169号(西成里17号)对面西门路178号西门里(石库门)小亭子间,从师黄宾虹习画。襄助黄师编纂《画史编年表》。
  民国二十年(1931年),思乡心切,作山水一幅。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家乡因水灾造成饿殍载道、居无定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春,历阳唐一斋(林散之姨夫)、夏伯周(1887—1954)到草堂相聚数日,绘画作诗。成立“求声”读书社,与邵子退、许朴庵、章敬夫诸友成立了一个读书社。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林散之遵黄宾虹教导,为师造化,孤身作万里游,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两百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患背痈,屡月不愈。作《病居示子退二首》诗。暑期请来许朴庵、邵子退,共商结庐缑山之大业。秋,偕至友邵子退、学生林秋泉同游九华山和黄山,得纪游诗十六首,画稿若干幅。撰成《漫游小记》,连载于上海《旅行杂志》。五女杜若出生。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游虞山、扬州等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游黄山,得诗十六首,画稿若干幅。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家乡为日寇侵占,林散之举家逃难,数年间,随身携诗稿、碑帖与笔墨纸砚,流浪中仍作诗书画不辍。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至上海,寻黄宾虹不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到和县访好友谷沆如不遇,被刁遁庵邀至家中,相聚在小院内,紫藤花下,两人煮茶共饮,谈起日军入侵带来的灾难。冬天,又一次来到和县,住在友人谷沆如家。检沆如所藏戴重《河村集》灯下读之,作长句书其后。书画署名“散之”、“林散之”、“乌江林散之左耳”。印章“散之”。
  民国三十年(1941年),二月拎起藤篮,拄着竹杖,到邻县的含山游历。清明,李本一来到乌江“视察”,邀先生谒霸王祠,先生作诗以应。秋,又拄着竹杖,到邻县的无为、庐江游历。暮秋,无为、庐江游历归来后,至和县卜集小夏村朱智熙(1910—1959)(字穆亭,范培贞夫)家,草书自作诗《枭矶孙夫人庙》。冬季,游历日军足迹未至的地方和县北部山区。在赴香泉的途中,由乌江经卜陈至卜集河村埠山河高村的华严寺,后由香泉经高皇殿至善厚集,行中,作《怀古思今二首》诗。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军入侵后,一段时间内,疏于学业。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至友谷沆如遭枪杀,不久鲁默生亦遭奸人杀害。为避乱,林荇若、林昌午、林昌庚先后去全椒古河镇江浦中学读书;其心情抑郁,两次患病。觉澄法师在和县观音阁开坛讲经,弘扬佛法,和李秋水前去听讲,于此皈依觉澄法师,为在家居士。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夏,日寇搜捕游击队,无辜将盛夫人和二子林昌庚捕去关押一昼夜,所幸多方人士营救得免于难。安徽第十游击纵队司令柏承君派人来接先生到全椒县的古河镇去“玩玩”。同时,二女林荇若、长子林昌午、次子林昌庚此时正在古河读书,乘机去看看他们。秋,母亲吴氏病故。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秋,游狮子岭、惠济寺。在芜湖柳春园李鸿章长孙李惠龙尘封已久无人居住的书房内得吕留良虫蛀砚一方。书画署名“散之”“林散之”“林散之左耳”“左耳”“散之左耳”。自刻印章“左耳”。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春,安徽省主席李品仙邀至合肥,拟聘为“省府顾问”,先生对这个顾问头衔付之一笑,飘然离开。由合肥归,乘轮船至巢县,过西隐寺,在道行和尚那里住了两天,作诗论画。七月,在合肥得悉黄宾虹讯,惊喜雀跃,修书致以牵念之情。抗战结束,内战开始,作《今诗十九首》记之。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立安徽大学拟聘为文学、艺术教授,婉言辞谢。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十一月,得悉黄宾虹至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无比欣慰,致书问候。二女林荇若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长子林昌午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黄宾虹学画,思念之极,作《寄午儿剡县》诗记之。
  1949年,在江上草堂。见人民政府干部廉正清明,与民共甘苦,深为感动,谓人曰:“中华振兴有望矣。”
  1951年被选为江浦县(今浦口区)人代会常委,作为国家干部在江浦工作、生活了12年。其间于1956年出任江浦县副县长,1958年当选为南京市政协常委,1959年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
  1962年1月,当选为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春,作《岷江山水》图。6月6日至21日,政协江苏省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南京召开。出席会议期间,结识范烟桥、朱剑芒、程小青、周瘦鹃、余彤甫等诗坛耆宿。
  1963年,他正欲退休时,江苏省国画院聘其为专职画师,1月11日,偕夫人迁居南京中央路117号寓所。与画家钱松喦同住一幢两层楼房。从此,专心书画创作,成果日丰。1963年经画院何乐之介绍与高二适相识。春,游宜兴东西二氿湖、善卷洞、祝英台墓等地。暮春,由无锡归来,草书自作诗《归去》。秋,作姑苏十日游,游览了东山洞庭湖、消夏湾、紫金庵、西坞等地。书画署名“散左耳”“林散之左耳”“散之左耳”“林散之”。印章“左耳”“散之”。
  晚年生活
  1964年1月,作山水《不烦车马上寒山》图。初夏,携林荪若、林昌午姐弟二人去黄山旅游写生。9月20日至27日,出席在南京召开的政协江苏省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9月20日三届一次会议委员合影留念。会议期间,结识苏州书法家费新我和王生香琴师。秋,经画院何乐之介绍,相识汪己文。书画署名“林散之左耳”“乌江林散之”“林散之”“散耳”“林散耳”。朱文引首印章“曾登太白”“长寿”。
  1965年4月,随国画院房虎卿、丁士青、俞剑华、费新我赴扬州,在桑愉家得识蔡易庵,作诗记之。5月,随国画院诸公赴徐州写生,列车中与房虎卿、费新我畅谈甚欢,同游云龙山。9月上旬,草书《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楷书《卜算子·咏梅》、隶书《清平乐·会昌》、行书《西江月·井冈山》毛泽东诗词6尺对开4条屏,赠瞻园留念。10月,汪己文转来傅雷求画之意,精心创作了八开册页山水画赠傅雷。11月24日,政协南京市第五届委员会作为“文化艺术界委员”,当选为常务委员。书画署名“林散之”“林散耳”。印章“林散之印”。
  1966年1月,费新我画一幅《策杖图》赠之。8月24日,夫人盛德粹因患胃癌辞世。所藏大量图书、碑帖、字画被“红卫兵”查抄焚毁。悲痛过度,双耳失聪。9月,由林荇若接到扬州暂住,开始了七年流浪生活。作《荇庐雨居》诗,表达当时的心境。作《忏悔》长诗表达对夫人的思念之情。冬至,作长诗《忆昔吟》并序,纪念夫人辞世已逾百日。
  1967年,退去中央路住房,将衣物、书籍等搬到“总统府”内国画院集体宿舍的一间房子存放。冬,回南京住林学院林昌庚处。
  1968年春,林荪若由和县来南京,陪同游中山陵、灵谷寺。暮春,由南京去扬州,作《别思》诗。冬,回到南京住林学院林昌庚处。
  1969年元旦前夕,中国第三颗氢弹试验成功;同时,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作长诗纪胜。12月30日,携夫人骨灰凄然回江上草堂,与林昌午同住。
  1970年5月3日春节,他在乌江镇浴池洗澡,不慎跌入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4个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幸被抢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可执笔,因自号“半残老人”。作《江村养疴图》。夏日,书杜甫《秋兴八首》之一。初秋,于江上草堂作《人在画中行》图。秋,投笺邀友,约邵子退、许朴庵游长江大桥。
  1971年秋,自乌江至和县荪若处小住月馀。书画署名“半残老人”“散耳”“聋叟”。印章“林散之印”。
  1972年5月24日,临《熹平残石》。7月,应汪孝文之请,作《黄山归葬图》。8月,为庆祝中日恢复邦交,《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编发“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评选中,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书名初震。 [7]  秋,再度至和县林荪若处小住月馀,老友张汝舟来和县晤面,相见甚欢,联床笔谈。作《代函十首,赠张汝舟》。冬,原画院亚明、魏紫熙、宋文治、喻继高、音铭等赴和县探视,和县传为美谈。
  1973年1月5日,《人民中国》杂志第一期刊出《清平乐·会昌》草书条幅,震动海内外书坛。此后,日本书道界的访华团体来中国,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对其书推崇备至。是年3月,他自江浦重返南京。春,“南京市书法印章展览会”在玄武湖公园展出,作《玄武湖书展兴言》。为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作《书赠日本友人二首》诗。9月28日,自选了一些书法作品,编成《林散之书法选集》,该集“书法自序”刊载于南京师范学院(今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的《文教资料简报》。10月1日,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江苏省国画书法印章展”。草书《咏梅》作品不翼而飞,作《失梅七首》告之。
  1974年11月16日,白野抄成《江上诗存》三十六卷,作诗并画谢之。朱文引首印章“曾登太白”“长寿”“七十年代”“大年”。
  1975年3月,以村上三岛为团长的日本书法访华代表团来宁在南京艺术学院拜访先生。作《日本书法代表团莅华访问赋此四章以赠》。5月,应荣宝斋之邀,林荪若、林昌庚陪同上北京;以《江上诗存》稿本奉请赵朴初、启功教正,二人极赞誉并为之作书序;结识李真、陈英将军。游长城、故宫、十三陵、北海等名胜,十馀日后回宁。作《北游十八首》诗。7月,启功由韩瀚、田原二人代呈一封信给先生,以求教诲。秋,陈慎之、冯仲华、庄希祖开始用钢板刻印《江上诗存》。初步完成上、中、下三册。冬,田原以白描手法画了一幅《林散之老人作书图》。
  1976年6月,至南京林学院林昌庚处。8月中旬,范曾自北京来访,在林学院为林散之画像。10月6日,亚明画《四蟹图》。12月,回百子亭。书画署名“聋叟”“散耳”“林散耳”。印章“林散之印”(白文)“江上老人”(朱文)“半残老人”(朱文)。朱文引首印章“曾登太白”“长寿”“七十年代”“大年”。
  1977年3月15日,高二适去世,极为悲痛。书“江南诗人高二适”墓碑。9月24日,题陆俨少画《舒凫人日诗思图》。12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先生草书《毛主席词二首》。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人”(白文)。朱文引首印章“曾登太白”“古为今用”“大年”“大吉羊”。
  1978年2月,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由林昌庚、林丽青陪同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5月中旬,赴扬州小住。游览了史公祠和石塔寺,在王冬龄的陪同下到石塔寺古银杏树下写生。6月,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住工人医院68天,病中得诗23首。7月20日,自撰“诗序”,人编《江上诗存》。8月13日,尹树人、高可可至百子亭看望先生,老人取出《江上诗存》。9月,由南京归江上村。秋,以扬州石塔寺古银杏树和江浦惠济寺古银杏树为背景,创作了一幅《老木逢春图》,并在其左下角题:“聋叟时年八十有一岁”的款。同时创作的有《霜天红叶》,题《庭柯》一首,其跋云:“戊午秋日,八十二叟林散耳作于江上村。”10月15日,游采石矶太白楼,作《太白楼十首》。10月中旬,作《园霖和尚画聋叟像自题》。”11月2日,《江上诗存》全部刻印出来,精工线装一百套,每套分上、中、下和外编四册,共四百本。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人”(白文)。朱文引首印章“大年”“大吉羊”。
  1979年2月,日本书道家友好访华团来宁拜访。清明,归江上村,在《老木逢春图》上题《苦辛》一首。6月12日,由林丽青陪同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车中发病,在京住院十馀日返宁。8月,南京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子磐愿以该院名义铅印《江上诗存》1500册,作为内部资料,与有关单位交流。由陈世雄协助校对编辑,又增加了《编之馀》四卷。10月,由百子亭迂回中央路(大庆路)117号旧宅居住。12月,香港《书谱》杂志(双刊)第六期总第三十一期,刊登其书法横披和对联。南京市委责成南京市文联筹建南京书画院,聘请先生为院长,书画院的院址设在玄武湖翠洲一号。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人”(白)。
  1980年2月,心肌梗塞,住进鼓楼医院七病区,作《病醒》诗。5月11日,辽宁省沈阳市举办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草书唐杨凝诗《送客入蜀》参展。南京举办黄宾虹画展,连续看了三次。7月8日,政协南京市第六届委员会林散之为“文化艺术界委员”,当选为常务委员、副主席。8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林散之书画展”。11月,当选为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人”(白)“不残老人”(朱)“散之私印”(白)“散之私玺”(朱)。朱文引首印章“长寿”“古为今用”“大年”“大吉羊”。
  1981年1月,上海《书法》杂志(月刊)第一期总第十六期专题介绍林散之书法。3月,去朝天宫参观明清画展,兴致极高。
  1982年1月16日,参加“南京少年儿童书画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出任名誉会长。3月,在南京鼓楼公园举办“林散之三代画展”。12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画集》。
  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人”(白)“林散之印”(白)“散之私玺”(朱)“生于戊戌”(朱)。朱文引首印章“大年”“大吉羊”。
  1983年3月,作品被选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五周年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6月1日,由林昌庚、林丽青陪同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会议期间与刘海粟、董寿平、黎雄才、黄苗子等合作《松竹图》,即席题诗一首。7月,腹痛,赴鼓楼医院检查,疑有肿瘤,剖腹后始知为盲肠炎,经此手术,身体大亏。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人”(白文)“散之私玺”(朱文)。朱文引首印章“古为今用”、“大吉羊”。
  1984年5月16日,“日中书法友好访华团”在莫愁湖郁金堂与林散之晤面。团长青山杉雨以“后学”自居,向林散之题写了“草圣遗法在此翁”。5月17日,“第二届中日联合书法展览”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参加开幕式。11月19日,北京《嘹望》周刊47期发表张欣文章《草圣遗风在此翁——记老书法家林散之》,林散之被誉为“当代草圣”。9月1日,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开幕,共展出书法作品530幅,篆刻作品85件。11月5日,邵子退逝世,作《哀子退》。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人”(文)“散之私玺”(文)。朱文引首印章“大年”、“大吉羊”。
  1985年4月,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作品参加在河南郑州举办的“国际书法展览”。8月,安徽黄山书社出版《林散之诗书画选集》。12月,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法选集》,赵朴初题签、作诗代序。江浦县决定筹建“林散之书画陈列馆”,县长程从武和张孝炎等人在鼓楼医院与先生商谈建馆事宜。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人”(白文)“散之私玺”(朱文)。朱文引首印章“大吉羊”。
  1986年4月30日,“黄宾虹研究会”在北京成立,聘请李可染、林散之为名誉会长。安徽歙县修建黄宾虹故居,欣然命笔,撰写楹联。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人”(白)“散之私玺”(朱)。朱文引首印章“大年”“大吉羊”。
  1987年2月,迁居南京林业大学林昌庚处,直至终年。”以丈二宣整张作行草书条幅《自作诗·看长江大桥工程》,端秀苍劲。为林氏祖先福建妈祖庙书写“和平女神海峡之岛”八个大字,放大成两米见方,刻于湄州岛的山崖上。4月15日,为参加“十竹斋”举办的《金陵风物诗书画展览》书写了丈二巨幅草书自作诗《颂南京长江大桥》。7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乙瑛碑林散之临本》。11月27日,子女和学生们分别为其祝90大寿。书画署名“九十老人林散耳”“林散耳”“散耳”,有时还落款“书于林学院”“书于林学院二村”“书于二村”。印章“江上老人”(白文)“散之私玺”(朱文)。朱文引首印章“长寿”“九十以后作”“大年”“大吉羊”。
  1988年1月3日,林散之亲自参加江浦县在县城求雨山举行的“林散之书画捐献仪式”,捐献了自己历年书法作品一百七十件,画四十幅,吕留良虫蛀砚和庄定山砚各一方。同时为建立“林散之书画陈列馆”举行奠基仪式。2月22日,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住鼓楼医院。秋,赵朴初由北京来宁,至林业大学拜访先生。书画署名“九十一叟林散耳”“林散耳”“九十老人散耳”。印章“江上老人”(白)“散之私玺”(朱)“林散之印”(白)。朱文引首印章“九十以后作”“大吉羊”。
  生天成佛
  1989年7月,病重。8月17日,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草书自作诗《画堂》入展。同年又为峨嵋山重修金顶书“金顶”二字,字径约二尺。9月,林荇若、李秋水来看望,勉力画了一张《多少山林事,依稀记不真》小画送他们作留念;次日,又画了一张《草堂梦归》小画送二媳刘城惠留念。10月中旬,书“生天成佛”四个字。12月6日,因痰阻塞气管,抢救无效,溘然逝世,终年92岁。葬采石矶。
 
林散之的代表作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有《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即《中日友谊诗》则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堪称“国宝”。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是林散之先生于1975年为会见日本书法代表团精心创作的草书“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之命名;“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分别为《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筱之版),指林筱之两次题跋的手卷;第二是《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仲华版),指写有“仲华硕婷”名字的手卷;第三是《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汉章版);其中“筱之版‘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一幅,被称为“神品”、“国宝”,后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书法
  林散之师从中国画大师黄宾虹,黄宾虹反对逼肖古人敬古而不泥古并力求自新,这对林散之最终成为中国草书大家有其至关重要的意义。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
  林散之从王铎书法中悟得涨墨之妙,又从黄宾虹画法中承取焦墨、渴墨与宿墨法,随其兴致所至,施之于书法创作,其八十岁后作品,有时通幅以浓墨焦墨为之,聚墨处黑而亮,神采夺人,枯墨散锋处一枯再枯,墨似尽而笔仍在擦行,只见笔墨化作虚丝,在似有若无间尤显其意韵、精神之超凡。有时又以宿墨为之,时而墨晕中见有浓墨凝聚,乃运笔之实迹,时而变枯、变淡,笔意一翻转,又变润、变浓。他充分利用长锋羊毫蓄水多、下注慢,便于连续书写的特性,笔毫内所蓄水、墨不匀,即可随笔锋翻转、运笔速度的快慢产生浓淡干湿的无穷变化。
 
人物评价
  江泽民: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郭沫若: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
  启功:老人之诗,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万卷书,而行万里路者,发于笔下,浩浩然,随意所之。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
  傅雷:林老大作笔苍墨润,深得宋元神韵,在宾翁高足中实为仅见。
  王罡:林散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以刚为主,以柔为辅。坚挺瘦劲,开合有致。七十年代的作品是刚柔相济,动静相宜,以倚为正,字字相连。八十年代的作品,以柔为主,以刚为辅。亦行亦草,墨色淋漓。
  沈鹏:林散之没有掺入其他因素,进入了书法的最高殿堂。
  亚明:林散之是属于世界的。由于林散之的存在,从而使中国保住了传统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