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何应钦】何应钦简介_何应钦生平事迹

何应钦

人物简介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别名何敬之,生于贵州省兴义市,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何应钦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曾参与北伐战争、芷江战役、国共内战等,获青天白日勋章、总统自由勋章。北伐后任国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军政部部长。1948年8月去台湾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民国联合国同志会”理事长等职位,1987年10月21日上午,何应钦寿终正寝,年97岁。

人物生平
  东洋留学
  何应钦于1890年4月2日(农历庚寅年闰二月十三日,清光绪十六年),出生在贵州兴义市泥凼镇。其祖辈于清朝末期随军出镇贵州,由行伍转为经商兼事农耕,先后落点于黄草坝、捧乍,最后定居泥凼的风波湾。
  生于农村大山深处的何应钦,自幼身体强健,7岁发蒙就读于泥凼私塾,勤奋好学。1905年16岁时,一天下午放学回家,见家中无人,于是在楼上玩其父的毛瑟枪,不慎走火,打穿屋顶。他怕父亲责骂,急忙跑到附近亲戚家躲避。次日一早,一个人单独跑到县城,适逢县里高等小学堂招生,他竟一下子考上了(现贵州省兴义一中)。入学之初,城中士绅子弟见其身穿土布青衣,赤脚草鞋,举止随便,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娃,于是称其为“乡巴佬”。何性格倔强,根本不把这蔑称放在眼里,只一个劲刻苦学习,暗中与这些城里士绅子弟比个高低。同时,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因之教师们对其印象很好。
  1907年冬,贵阳陆军小学在全省征选学生,何与同班同学李毓华、李儒清等同到贵阳,考取该校。1908年,他又与二李一起被选送到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次年秋,清政府陆军部招考留日学生,何又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应选,入日本振武学校。何应钦在日本振武学校读书时,蒋介石(蒋志清)也就读于该校,比何高一级。何在学习期间。一面接受军事教育,一面开始接触到反清革命思想。当时留日学生中,加入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者达数百人,何也加入了这一革命组织。
  1909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0年入日本振武学堂。
  被逐昆明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日本后,何与其他同盟会员回国,与蒋介石同在驻节上海的陈英士(陈其美)的沪军都督府任职,先后任科员、连长、营长。讨袁失败后,何再次东渡日本继续学习。结业后转入日本士官学校27期步科。
  1916年秋,何应钦在士官学校毕业,逢贵州督军刘显世创办讲武学堂,刘电嘱其子刘燧昌(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聘何等数人回贵阳为刘训练新军。经刘显世和黔军总司令王文华保荐,任黔军第一师第四团团长兼学生营营长。
  何回黔后不久,即取得王文华信任,引入心腹。其原因是王之妹王文湘尚未与人订婚。王氏家人原属意于李毓华,但何与刘显世亲侄、王文华之妻弟刘悫昌关系很好,又是少年时同学,因之刘悫昌于王文华之母(刘悫昌之姑母)前,经常说何好话,使之一家对何有好感;再加上何在王文华麾下办事勤谨,无烟、酒、赌博及女色之爱好,家庭也是有根基人家,遂决意与何议婚。何应钦因此遂与刘显世之甥女、王文华之胞妹王文湘于1917年4月在贵阳结婚。
  当时黔系军阀内部,以王文华为首的“新派”与刘显世为首的“旧派”内讧中,何成了“新派”的骨干。当时贵州政局中,由于王掌握了军队,实力雄厚,何在短短的近两年时间里先后当上了贵州讲武学校校长、省会警察厅厅长、全省警务处处长、第五混成旅旅长等要职。何善抓机遇,在“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他组织了“少年贵州会”宣传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又发起召开贵州国民大会,支持学生爱国运动,抵制日货,反对巴黎和会及北洋卖国政府。
  1920年11月,何参与和直接指挥了“民九事变”,与王文华一起迫使刘显世交出了贵州大权。1921年3月,王文华在上海被仇家刺杀身亡,黔军5个旅长各自为政,何旅兵弱,遂被二旅旅长谷正伦、警卫团团长孙剑锋逐出贵州,于1921年底奔赴昆明,滇军总司令顾品珍聘何为高等军事顾问。
  因刘显世被逐出贵阳,对何异常寒心,在昆明嘱其子侄收买刺客用枪将何应钦胸部和腿部打伤,何随身副官救护入法国人办的医院抢救脱险,休养半年后离云南赴上海,在其内兄王伯群(王文华之兄)家中继续养伤、赋闲。
  青云得志
  1922年夏任云南讲武堂教务长。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国民党改组,出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孙中山命廖仲恺、蒋介石等筹办黄埔军校,四处延揽人才。孙中山由广州派人到上海,经王伯群等人介绍,何应钦赴广州。在孙的元帅府任参议。何因与蒋介石既有“同学”、“同事”的关系,又在贵州办讲武学校颇有名气,于是被蒋看中,参与军校筹建工作。黄埔军校成立,何被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任黄埔军校副总教官。
  何工作勤勉,待人随和,有标准军人风范,对蒋恭顺,因此颇受蒋赏识。何任教官时,参与讨平广州商团叛乱。9月初,军校学生编为两个教导团,蒋委托何兼本校第1教导团团长。廖仲恺、蒋介石又任命何为军校教务处代理处长。广东军阀陈炯明叛乱,蒋介石率两个教导团讨伐。何带的第1团连战皆捷。陈部所属林虎,勾结滇桂军阀袭击何团。何当时癫痫病发作刚过,即亲率团部勤杂人员向敌冲锋。蒋与苏联顾问加伦将军在高处观战,见何奋不顾身,对何备加赞赏。此役胜利后,加伦即将列宁赠给他的佩剑转赠何作纪念。后两个团合编为第1旅,何升任旅长。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何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军委会将所属军队编成国民革命军,黄埔学生军编入第1军,蒋介石任军长,何应钦任师长(周恩来为该师党代表),9月,陈炯明再次兵变时,国民政府派兵第2次东征。蒋为总指挥,后分三路,何应钦、李济琛、程潜分任各路指挥。何部多有建树,深受国民政府赞赏。何于11月5日出任潮汕善后督办;升任第1军军长兼潮梅绥靖委员、军校潮梅分校校长。在反共的“中山舰事件”后,又出任黄埔军校教育长。
  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参加平定商团叛乱、刘杨叛乱和两次东征陈炯明。
  1926年7月国共联合北伐,何任第1军军长,何的一部保广东根据地,大部分兵力向闽浙攻击。9月,北伐军全力在湖南初战告捷,东向长江下游5省。10月,福建都督周荫人倾巢西移,企图窜犯潮梅,何乘机率部袭击周总部驻地永定,取得全胜后挥师绕道,兵分5路,在松口攻周军主力,俘敌师长以下4000余人,蒋去电嘉勉,电汇银元2万犒劳将士,升何为国民革命军东路总指挥。12月占福州,进闽北,控制福建全省,何任该省临时政治会议主席,又乘胜进军浙江,攻克杭州,后在南京外围迂回作战,等到2、6军去强攻南京后开入城内,抢占有利地势。
  内战剿共
  蒋介石为消灭共产党,1927年4月2日在东路军指挥部召开反共会议,研究反共方案。何在会上极力支持主张消灭共产党。4月9日,何在南京直接调兵解除了林祖涵(林伯渠)所率的第6军3个主力团武装,包围江苏省党部和省总工会,逮捕了部分革命者。次日何又令军警强行解散南京共产党支部,逮捕全体共产党干部。何的东路军26军在上海对工人纠察队进行突袭,大规模捕杀了共产党员,这就是震动全国的“四一二”惨案。这年5月,继续北伐,由蒋和李宗仁、何应钦分任各路部队指挥官。何北渡长江,遭到张宗昌、孙传芳直鲁联军反攻,何、李遵蒋之命,退到长江沿线。
  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于通电反共反蒋。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冯玉祥为首的西北军和阎锡山为首的晋系与蒋有矛盾,公开逼蒋下野。何应钦此时判断失误,以为蒋树敌太多,已四面楚歌,必败无疑。于是暗中支持桂系逼宫。这样,蒋只好下野。当白崇禧在会上要蒋离职时,蒋回顾何,而何一声不吭,蒋伤心异常,拂袖而走。蒋事后说:“当时只要他何应钦一句话,我是可以不走的”。这是蒋、何的第一次矛盾。
  蒋下野后,由何、李、白组成军事常务委员会,对国民革命军实行集体领导。何、李击退孙传芳、唐生智等对南京的进攻。1927年11月10日,蒋由日本回上海。12月10日,国民党第二届四中全会预会通过决议,敦请蒋复职。蒋复职后,于1928年2月,不与何应钦打招呼,乘何去南京,蒋直接去何的第一路军徐州总指挥部,撤消了何的本兼各职,将军队编为4个集团军,蒋自任总司令。
  何应钦对蒋介石是有功的。蒋离不开何,何更离不开蒋。当何在白崇禧迫蒋下野时态度暧昧,蒋复职后一怒之下撤了何的一切职务,后又经别人圆场,蒋才又委何为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何肚里有气,托病于杭州附近莫干山。蒋亲自跑去对何说:“我离了你,没有问题,照样干下去;你若离开我,就无办法。”何权衡利弊,只好随蒋到南京就职。
  这年6月,北京政府被推翻。为了收编北洋军队,蒋于10 月任命何为训练总监,下月又被调为裁军委员会主持工作。在国民党三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旋被任命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后又出任开封、郑州、武汉行营主任。何被蒋踢了一脚,此时又受到蒋的宠信,因此对蒋更加感激涕零,决心“将功补过”。他主持军队工作时,利用编遣、整军之法,忠心地为蒋兼并异己,扩充嫡系,南征北伐,马不停蹄。1929年,任国民党海陆空司令部参谋长。在国民党“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其父何明伦去世,此时正逢蒋冯阎中原大战,何一直在前线督军,无暇回兴义奔丧,蒋深为感动,亲往设在南京的何父灵堂祭吊,并亲笔写了赞辞,使何深受感动。1930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后任剿共军前线指挥,参与对中央苏区的一、二、四次军事“围剿”。3月10日,何当上了蒋的军政部长。6月,李宗仁攻长江,何坐镇武汉指挥,将李击退;朱德、彭德怀乘蒋桂战争之机率部攻长沙,也遭到何部镇压。
  1931年2月,何应钦任南昌行营主任,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指挥部队对湘赣地区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进行第二次围剿。但红军在15天里连打5个胜仗,打垮了他的15个师。当时蒋刚当上国民政府主席,心绪颇佳,不仅未责备何,反而任其为前线总指挥,兼国民党空军司令,蒋亲自出马任第三次围剿红军总指挥,但最后仍惨遭失败。
  这年秋,日本在东北制造“9.18”事变,侵占东三省,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坚持其对外屈辱、对内惨杀政策,于1932年春任命何为湘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但因日军进逼华北,蒋认为何与日本关系素来较好,能调和日本人口味,于是命何去职北上,出任中央政治会议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1933年1月,日军占领热河,突破长城防线。何等表面上协助张学良阻止日军进攻,实质上是欲取而代之。3月12日,张学良辞职,何应钦继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秉承南京政府“一面抗日一面交涉”的国策,和蒋“有言抗日者杀无赦”的密令,所以,虽然集中了几十万军队,却被一二万日军击败,退到北平附近。5月31日,与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停战协定》。
  日军占领大片领土后,国民党中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在共产党的倡导和支持下,响应民众呼吁在察哈尔成立了抗日同盟军,收复了部分失地,但何却调动约15万兵力,配合日军对冯等施加压力,从内部进行分化瓦解,限令解散抗日同盟军。冯玉祥宣布下野,冯军解散,对于仍坚持抗战的吉、方部队,何又令部队在日本飞机支援下进攻。吉、方寡不敌众,二人以失去自由为条件,换取全体官兵的安全和对伤病号的医治而息事。次年冬,何组织军事法庭,对民族英雄吉鸿昌进行审判后杀害。
  1933年11月,冈村宁次向何等提出备忘录,要求“改善”华北局势。经多次谈判,恢复了华北与伪满洲国邮电通讯和铁路交通;1935年,日本为达到侵占华北目的,先后制造了“河北事件”和“华北5省自治”阴谋计划。6月10日,迫于东北严峻形势,何同意日军华北驻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的无理要求,将于学忠部队调离华北,撤销北平军分会党务政训机构,解散抗日团体,禁止全国反日活动;7月6日,何又被迫与梅签订《何梅协定》。
  此后,何遂回南京行使军政部长之权。1936年6月,“两广事件”发生,粤桂军阀以抗日为由逼蒋下台,由于何应钦等施加压力,事件平息。9月,何以军政部长身份兼广州行营主任。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拘捕了正在西安督师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当时,何等主张打,孔祥熙、宋美龄等主张和,冯玉祥、李烈钧等国民党元老出于国家民族安危,支持主和派政治解决,一连几个昼夜争吵不休。宋美龄害怕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杀掉,一再央求何答应张、杨部分要求和平解决。可是何态度坚决,失声骂道:“你一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只知道救丈夫!国家的事,你不要管!”宋美龄还从没见谁这样对她说话的,当下就哭闹起来:“你这样做,太辜负蒋先生了!”边哭边低声骂道:“以后我要你这个姓何的瞧瞧,到底是女人家懂得什么,还是你这个臭男人懂得什么!”12月14日,端纳带着宋美龄、孔祥熙的秘密使命飞抵西安,会见了蒋介石,并向蒋递交了宋美龄的亲笔信。宋美龄在信中意味深长地写了一句“南京城内戏中有戏”,建议蒋下令何应钦停战。在何等的挟持下,国民党通过了“讨伐”张、杨的决定,授何负责军事,代行蒋介石的总司令职务,何一方面与日本驻华使馆及桂系、四川联系,促汪精卫回国主持大计,对人事作出内定,一方面出任讨伐总司令,调动两个集团军向西安推进,令空军轰炸张、杨部队。
  18日上午,蒋鼎文由西安飞抵南京,向何应钦出示了蒋介石停战手谕。何应钦这才罢手。
  “西安事变”在国共两党的努力下,得以和平解决,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26日中午,蒋介石飞返南京,何应钦率员到机场欢迎,蒋介石对他特别表示亲切。次日,南京举行了20万人参加的“庆祝蒋委员长返京大会”,蒋介石又让何应钦代表自己在大会上致答谢词,这应该说是蒋给予何应钦的殊荣。事后,蒋介石在各种场合都说到,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够和平解决,张学良之所以礼送他回南京,都是因为何应钦的讨伐和施加军事压力的结果。这也就是说,何应钦的讨伐给了蒋介石的面子和一个很好下的台阶。在蒋回南京后,何仍留任军政部长一职。
  1937年“7.7”事变发生时,何在四川主持整军会议,即被蒋召回南京,商讨抗日大计,并出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在讨论南京战役计划时,何等多数将领主张用20个团左右兵力,以歼日军有生力量。但蒋未采纳,结果大败,造成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1938年1月,何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负责战时军制计划和参与各个战役的指挥,对抗日战争作了一些努力。
  1940年10月到1941年年初,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发生冲突,事件中,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何应钦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一般认为,此事件起因为此前黄桥事件,是国民政府对黄桥事件的报复行动。
  滇缅作战
  1943年2月7日,何以参谋总长的身份,偕同史迪威等飞赴印度检阅中国远征军,3月3日返抵重庆。何此行奠定了中国军队驻印训练及远涉缅甸丛林配合英美盟军作战的基础。1944年11月20日,何担任了近14年的军政部长职务,被蒋介石的另一亲信陈诚夺去。
  1944年12月2日,日军窜犯黔南,到达独山,准备进犯四川。当天,何由重庆飞抵贵阳,与谷正纲、张道藩等一起召开贵州军政会议,研究对策,一方面准备省府各机关后撤至毕节,一方面配合美军在贵阳又来一次“焦土抗战”。但侵黔日军只有3000余人,只是一次演习。所以3天后即撤,何令中国军队追击,失地全部恢复。25 日,何在昆明就任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统一负责西南各战区部队作战、指挥及训练,兼指导贵州全省党政事宜。
  何在昆明训练由美国提供装备的36个陆军师,再次受蒋委托指挥中央军。昆明练兵集中了国民党中央军大部主力,是蒋的王牌。1945年1月底,中国远征军攻克缅北重镇苗斯,与滇西的中国军队在滇缅公路会师。何于2月初飞赴该地,主持升旗仪式,后参与指挥了中国远征军的第二次入缅作战。3月7日克腊戍,30日与英美盟军胜利会师,第二次缅甸战役胜利结束。
  何回昆明后,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美军参谋长麦克鲁少将等由昆明到贵阳,在童年玩耍地兴义停留5天,他在家乡人们面前高谈阔论,表现出他正得势时的志得意满,极力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第三天,何乘小车到其泥凼老家住了一夜,旋即经贵阳,到重庆。
  主持受降
  1945年3月底,何主持的陆军总司令部策定打通广州到海口的计划,遭到日军破坏;何即从4月初开始组织湘西战役,首先督率第四方面军王耀武部阻敌于雪峰山,命第二方面军汤恩伯部攻击日军侧背。5月初,又令陆军全线反攻。6月2日,湘西会战结束,歼敌万余。同时,他令二、三方面军向广西进军,5月收复南宁、河池,6月克柳州,7月克龙州,复桂林。何在此期间曾飞赴前线各要点考察部队情况,将陆军总司令部由昆明推进到柳州,在南宁设指挥所。当何在南宁行署按计划向广州和雷州半岛进军时,8月10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12日,何由南宁飞赴昆明与美军作战司令麦克鲁交换处理日军投降意见;13日飞赴重庆,参加中美最高幕僚会议,听取对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投降计划及意见,其后核定有关事项并对各部队下达准备出发命令;20日飞抵湖南芷江四方面军王耀武部;翌日,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到达芷江,接受何给予的有关投降事宜备忘录。27日,何令前进指挥所人员飞往南京,何亦乘飞机到恩施、安康、西安、遂川、南城等地视察,并对各战区司令长官指示处理受降事宜。
  1945年9月8日上午9时,由8架战机护航,何应钦乘坐“美龄号”飞机从湖南芷江飞临南京。 何应钦下飞机后,在第一战区空军司令孙桐岗的陪同下,乘车径赴设在南京中央军校内的中国陆军总部指挥所。何应钦一到住地后,马上着手布置第二天的受降仪式。由谁来主持这次中国战区的受降仪式,蒋介石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当时不少人建议,受降仪式大典应由蒋介石来主持。理由是,蒋是国民政府的委员长,也是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他主持这个仪式责无旁贷。蒋介石再三考虑后,没有同意,而决定由何应钦代表他来南京主持。
  为什么让何应钦来南京,蒋出于四点考虑: 第一,代表日本投降的冈村宁次,军阶只是大将,并非日军最高首脑。而自己身为中国统帅、特级上将,主持受降,会有失身份;
  第二,何应钦是中国战区陆军司令,一级上将,职务与军阶与冈村宁次相似,外交上对等;
  第三,在抗战一结束,蒋介石即提出对日军要不念旧恶“以德报怨”,而何应钦对此理解最深。何与冈村宁次是老朋友,在办理有关投降交接事务时,比较方便。
  第四,让何应钦主持受降仪式,可为他重树九一八以来对日妥协、代己受过的形象。
  基于以上几点,蒋决定由何应钦主持这次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受降大典。
  第二天上午9时9分,在南京原军校大礼堂举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受降仪式开始时,坐在受降席上方的是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及陆、海、空军上将顾祝同、陈绍宽、张廷孟等5人;下方投降位置上是日本驻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参谋长小林线太郎中将,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和舰队司令官福田中将等人;东西两侧观察席上有美国军官和中外记者,中国官员汤恩伯、李明扬、郑洞国、廖耀湘、谷正纲等人。日军参谋长把日军的编制、人数、装备、驻地等清册双手捧交给何的参谋长肖毅肃。肖用一只手接过清册。接着是冈村宁次向何应钦递交投降书,冈村两腿立正,弯腰低头,双手将降书送到何手里。
  当时任中国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不但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而且也代表东南亚战区盟军,包括苏、越、朝、缅、泰等国接受冈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这是何一生中最值得炫耀出尽风头的事,是他一生中的顶点。
  在主持日军投降大典之后,何应钦忠实执行蒋介石的“以德报怨”方针,尽可能地少刺激日本战犯和战俘,以便能拉拢日本政界。侵华日军中,有145人被处死刑,400余人判徒刑。
  因病去职
  1946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成国防部,何受陈诚等排挤,失去了参谋总长和陆军总司令两个重要职务,而由陈诚和白崇禧分任参谋总长和国防部长,何仅任小小的重庆行营主任一职。被蒋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一年多后,因国内反共战场吃紧,何奉召回国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48年5月31日,改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打击下,以翁文灏为首的国民政府内阁总辞职,何抱着“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痛苦心情,不顾蒋和黄埔系的挽留,住到上海江湾陆军医院割痔疮去了。
  1948年底到1949年末,三大战役以共产党胜利告终,中共解放军直逼首都南京。蒋介石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任代总统。何考虑到如跟李在南京,势必引起蒋的疑虑,遂以“避寿”为名去杭州。蒋深为感动,于3月12日何60岁生日前夕,派亲信张群,携其亲手题写的“安危同仗,甘苦共尝”寿轴,及一封情辞恳切的亲笔信交何,要何出任李宗仁政府行政院长,以便牵掣桂系。何感激涕零,明知临危受命组阁无异于跳火坑,但为报蒋“知遇之恩”,于3月23日当上了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
  何当上行政院长后,提出了先签停战协定再行和谈的主张,以便依托长江天堑隔江而治,保持江南半壁河山以图后计。但国共和谈最终破裂。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灭亡。5月13日,何应钦内阁在广州集体辞职,把烂摊子甩给了阎锡山的战时内阁,他自己则先到香港,后到台湾。
  晚年冷落
  何随国民党残兵败将逃到台湾后,寓居台北牯岭街,自称闭门思过,不闻政事。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又当上了总统。何备受冷落,被排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只任一席中央评议委员;军队中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 一顶大而空的高帽子。
  官场失意,但他仍以民间方式继续为蒋效力。他发起组织了中日文化经济协会,当了几年常委,便一直任会长;他又恢复了中国童子军总会,一直挂副会长头衔(会长为蒋介石);他又是台湾道德重整会会长,前后十次出国进行国民外交。八十年代后,他还当上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
  何晚年的公事无非是开会应景,发表讲话,参加证婚、剪彩、葬礼等。其余大部分时间是打桥牌、打猎、打高尔夫球、栽花种树等。随着年迈体衰,特别是反攻大陆的希望破灭,何的注意力也逐渐从军事转移到台湾经济文化建设上,提出不少建议,对台湾经济文化繁荣非常关心。
  何比其他去台湾的国民党元老们好的地方是生活不愁、家景不错、心情乐观豁达。他一生无子女,只过继其弟何辑五之女丽珠为后。他的夫人王文湘,1917年在贵阳与其成婚后,双方感情一直不错。王于1952年被医生诊断患有乳癌,发现时已属晚期,病情恶化,无法进行手术治疗,每年求医都奔赴日本,直到1978年4月病逝。何政坛无事,正好忙家,自己动手搞家务,对病妻尽丈夫之责,对独女尽父亲之责。在国民党上层圈中,有人称他是中国第一好丈夫。
  何晚年反共之志不改,依然坚持三不政策。其妻病故后,他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1980年4月90大寿时,著名国画家张大千根据他平日的描述,精心画了一幅《泥凼风景图》作寿礼相赠。在众多或华贵、或荣耀的礼品中,他甚爱这幅少小记忆里的山水图。1986年4月,何应钦中风,被送进医院。1987年10月21日上午,何应钦寿终正寝,年97岁。
 
何应钦的故事
  养生语录
  不正的思虑是长寿的最大敌人。要用温和、慈良、宽宏、厚重 、缄默来克服自己心中的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浮躁,才可能做到心直虑正。
  与张学良
  弗雷德里希教授给大陆学生讲段子,他说他父亲跟张学良是很好的朋友,大家都说张学良在台湾被软禁,其实倒没达到那个程度。他们两家还经常来往,每次张学良到何家做客,总是两辆车,前面坐着少帅,后面一辆坐着赵四小姐。张学良曾跟他说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度过一段荒唐的岁月,吃喝嫖赌,然后说“这都是你爸教我的”。
  辈分讲究
  如果是子辈,就是“绍”字辈,如何绍周,还有前儿刚被贵州省台办主任接见的侄辈何绍葊、何绍牧。不过,弗雷德里希教授说发生在台湾,那么就是敬公的四弟和五弟的儿子。因为只有何辑五和何纵炎是在解放前夕去了台湾的。由此,那位何祖光,亦肯定不是敬公的亲孙,而是侄孙。
  何应钦故居
  兴义城南边的泥凼镇是已故国民政府军政部长、行政院长何应钦先生的故乡。1890年4月,何应钦出生于镇南一幢木结构中式房屋内。房屋原系普通民居,是何应钦之父于1874 年修建的。后随着何应钦职级的不断升迁,其家人先后改建加高了三次。为了配套,又新建两幢厢房,最后成为巍峨高大、宽敞明亮的一楼一底标准的三合院建筑。楼房中的石柱、石凳、石缸、石壁,雕龙画凤,刻制精细;墙上镌刻的 “鱼跃鸢飞”,书法精湛;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人物评价
  何应钦的飞黄腾达,始于在黄博军校任总教官,后来追随蒋介石反共,由广州到南京,登上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政生涯的峰巅。何应钦虽有其他元老望尘莫及的诸多荣衔虚位和社会活动,但却是身不由已,言不由衷的。 他出门忙忙碌碌,进家却显得空空荡荡;在与人相处或应酬时欢欢喜喜,而独处静卧时却忧忧愁愁,有时难免悲悲戚戚。何应钦生前由他自己或由别人所编织的历史死结,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向来认识并不一致。他塑造自己形象的材料,有些是他自己造的,有些是别人给的,有些更是说不清道不明。他曾几次试图解开一些有关他个人历史的死结,对某些似成定论但确有探究必要的他曾参与其中的历史事件的隐秘有所披露,但因主客观条件制约而未能如愿。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