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美国历史 >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雅尔塔会议背景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雅尔塔会议背景

非我族类 2017-04-11
\

雅尔塔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战后的世界格局分布以及利益分配问题提亟待解决,雅尔塔会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参加这场会议的便是当时三个强大的战胜国的领导人,分别为英国丘吉尔、美国罗斯福以及苏联斯大林。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分别是斯大林,丘吉尔和罗斯福。罗斯福是苏联的总统,连任四届,对塑造战后世界起了关键作用。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后,罗斯福开始谋划管理胜利的方案,认为有必要开一次会议,对外宣称是为战后世界进行规划。但是对于罗斯福的呼吁,苏联方面没有做出任何反映。斯大林以健康为由拒绝参加会议。
  其实说到健康,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中罗斯福的身体状况最差,不仅血压大大高于平均水准,心电图也反映出他有了并发症。罗斯福总统心脏衰竭多年,长时间的行动可能会要了他的命。罗斯福为了能让斯大林参加这次会议,做出了种种妥协,但是斯大林并没有领情,以要指挥对德作战的理由拒绝了邀请。其实斯大林完全是为了拖延时间,三人中不只他要指挥作战,罗斯福是三军总司令,丘吉尔也要在作战方案上签字,承担着战争的压力。
  斯大林想要等到美国大选之后再召开会议。在他看来,罗斯福是一位狡诈的政治家,与他来往,苏联也许会掉入陷阱。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新上任的总统开会,就算罗斯福成功当选,那也会大大增加他的压力,消耗对手,给予致命一击。让斯大林意外的是罗斯福成功连任了总统,这让他不得不答应参加会议。至于丘吉尔,一直都与罗斯福同盟,毕竟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丘吉尔和罗斯福早就算计好不能让苏联的势力扩大到北欧。
  雅尔塔会议背景
  1943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最后结束的阶段,德意日法西斯败局已定,随着反法西斯盟国军事行动的发展,结束战争和安排战后世界而产生的一系列政治问题需要迅速解决,特别是应该制定盟军在反希特勒德国战争最后阶段的协同一致的军事行动计划,处置战败的德意志“帝国”的基本原则,对日作战,实现战后世界国际安全问题的基本原则,客观上愈加迫切地需要三大盟国举行新的最高级会晤。
  1944年,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场的形势,无论是在欧洲大陆、亚洲大陆还是在太平洋战场上,都促使美、英、苏三大盟国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积极”地准备着。
  欧洲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红军和美英联军正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地把战争推进到纳粹德国的本土。欧洲东线的苏联军队已在北起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之120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反攻,其前锋已渡过奥得河,距柏林东部只有60公里。在欧洲西线,美英盟军基本上粉碎了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的最后一次反扑,兵锋直抵莱茵河西岸。法西斯德国崩溃在即,反法西斯盟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指日可待。”
  但是,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的形势却让人颇感艰难。虽然美军及其盟军从1943年5月起,就开始从北、中、南和西南太平洋等方向对日军实行逐岛争夺的反攻作战,并且通过卓有成效的作战正一步步地逼近日本本土。但在太平洋战场上已处于绝对劣势,完全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的日军,仍和美军逐岛展开争夺,致使战事异常惨烈,双方都在漫长的岛屿争夺战中损失惨重。而在中国(国民党)大陆及东南亚的大洋上日军仍然占据着大片陆地和众多的岛屿。从各个方面反映的信息都是美国的政界和军方人士深信日本在这场战争中败局已定。但在亚洲太平洋战场依然严峻的形势也同时使美国感到:“前往东京尚有一段艰难与漫长的道路。击败德国并不意味着对日战争的结束。相反地,美国必须准备在太平洋从事长期与代价极大的斗争。”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美国的军事领袖们在筹划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作最后的进攻,以尽快结束太平洋战争的时候,都迫切希望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以便牵制日本在中国领土上的军队,使之不能增援日本本土诸岛的作战。正是怀着这样迫切的心情,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如期前往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参加即将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
  1945年2月2日,美英两国领导人前往苏联的雅尔塔途中,在马耳他岛讨论了有关结束对德、日战争的一些问题。丘吉尔强调不宜“让俄国人占领的西欧地区超出必要”,对是否要执行早先通过的艾森豪威尔计划上与美国代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丘吉尔的坚持,决定把原先准备调往其它地区的一些军队仍继续留驻地中海。丘吉尔矢志不做“大英帝国的掘墓人”,他认为地中海也是英帝国的一部分。丘吉尔令其军队干预希特勒的内战,必要时可以在希腊首都“像在一个被征服的城市那样”行动。罗斯福曾抗议英国在希腊的行动,但没有防止它。美国的专家认为,当时正在出现的英苏冲突有可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罗斯福决意要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斯大林对罗斯福表现得很尊敬,并在觥筹交错之中加紧同丘吉尔斗智。罗斯福充当不列颠和苏联之间的仲裁人,可是却常常在一些完全合乎苏联心意的措施上实行退让策略。

日期选择

一周趣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