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日本历史 > 日本人怎么看西乡隆盛 西乡隆盛和王阳明心学

日本人怎么看西乡隆盛 西乡隆盛和王阳明心学

非我族类 2018-01-25
\

 
  西乡隆盛是闻名海内外的日本政治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武士。尽管西乡隆盛的一生最终以悲剧收场,但这和日本崇尚的美学刚好是一致的,所以身前身后,日本人对他都赞誉有加。西乡隆盛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魅力源自他的人生哲学,而他的人生哲学处处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
  西乡隆盛作为日本维新三杰之一,身前身后都有着极高的声誉,尽管他最终战败自杀,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故事成为维新史上最完美传奇。作为武士而言,西乡是有着近乎完美的道德品质,是武士道精神的诠释,是抗击幕府的象征;作为知识分子而言,西乡的责任和忠诚是新生日本所缺失的,他敢于为下级武士代言,推动明治政府在建设国家过程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些人文。对于死去的西乡而言,他是辉煌和巨大的,即便是明治政府也不能挑战,他的传奇经历为政府所承认,写入教科室为学子颂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总有一些人有唤醒血脉真情的力量,有一些灵魂仅仅用姿态就能赢得一个民族的欢呼。民族不是自吹自擂的砝码,它是让手挽起手的信念和真情。西乡隆盛的传奇一生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心,他的人格魅力源自他的人生哲学。
  首先,是作为武士的勇敢和坚忍。西乡隆盛一生中两次被流放,一次投海自杀未遂,这些经历养成了西乡超出常人的坚忍。在乡中对中国儒家经典的学习,为他后来思想的成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阳明心学所提倡的“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对于善恶的认识必须通过行动才能表现,例如,西乡以自杀追随自己的主公岛津齐彬。但后来西乡认识到茫然、无奈和巨大的挫败感导致的自我结束生命是错误的,一个真正的武士只有在生的时候勇敢地面对起任何命运的抗争,才是正确的选择。这种勇敢和坚忍还使得西乡认识到了生命和死亡的意义,那就是高尚的行为才是超越死亡的手段,生命的完美在于,认识到死亡因为它的不可预测和无法避免而无关紧要。他认为,“一个人的身体只不过是一间屋子,一份来自上天的临时馈赠,但是他的内在本质却是一份能够超越生死来自上天的礼物。……品质能改变死之意义的这层含义形成了命运和本分的理解。”
  其次,是对于责任和忠诚的诠释。无论是对于他的家乡萨摩,还是对于整个日本,西乡始终信奉自己责任和忠诚的信念。这也许和他流放的经历有关,在奄美大岛上所体验到的贫困使西乡的一生始终同情下层人民。西乡认为“官员是为万民而存在,因此官员应以万民之疾苦为己之疾苦,以万民之欢乐为己之欢乐,日日不欺天意,报其根本,此为好官。”日本学者津本阳认为,这就是他“一生不变的信念”和“扎根于内心的敬天爱人思想”的来源。他的一生没有背叛,他的一生忍受不了背叛,在整个维新革命过程中,西乡始终坚持自己的准则,特别是在废藩置县这一考验西乡大是大非问题上,西乡选择了赞成。这种赞成用他的个人魅力避免了战争,他选择了忠于新生的日本政权,忠于自己的家乡萨摩人民,而不是岛津家族或者久光个人。这样的选择是他从蛤御门之变,长州征战,孝明天皇之死,大政奉还,王政复古,鸟羽伏见之战等一路走来的抉择。那就是西乡看到了德川幕府的腐朽阻碍了时代的潮流,不推翻它,不废藩置县就无法获得日本的新生,就无法真正的忠诚于万民,这就是时代赋予西乡的责任,45岁的他做到了这一切。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责任和忠诚的诠释正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最完美的解读。
  总之,西乡隆盛的人生哲学处处闪耀着他对阳明心学的理解,他的一生最大可能地实现了武士道精神和人文道德的结合。有些学者认为阳明心学有着激进型的指向,正是它的激进给了明治维新革命的动力。这是一种误读,尤其是将阳明心学归结为后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的原因,更是不懂心学的荒唐。西乡在追求尚武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过道德,从来没有背叛过他心中坚持的敬天爱人的理念,是真正知行合一的武士体现。正如日本学者津本阳认为:“我觉得随着西乡的死,领导阶级失去了武士道和“实学”相抗衡的“人间学”这些东西。“人间学”总体来说是研究人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的学问。居于上位的人必须知道应该本着什么样的精神,做什么样的打算。不懂“人间学”,而是擅长“实学”的偏科严重的精英成为领导阶层。如津本阳先生所言:结果导致了官尊民卑这种畸形社会结构,容许军部的独裁和横行,最后造成了昭和二十年(1945年)的那场悲惨的战败。”西乡隆盛一生的历史得出了这样的答案,西乡个人的选择不等于西乡工作过的那个日本维新政权的选择,西乡个人的正确和伟大不等于日本明治政府的正确和伟大。一个只有尚武没有道德指向的武士只能走向浪人或流寇,一个只讲“实学”不讲“人间学”的明治政府变成了一个功利至上的法西斯国家。日本的历史在西乡之后再无西乡。
关键词: 西乡隆盛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