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汉朝历史 > “姓氏合一”的汉朝 汉代人为什么重名多?

“姓氏合一”的汉朝 汉代人为什么重名多?

山南慕北 2016-03-11
姓氏

姓氏
  先秦时期,古人的“姓”与“氏”是不同的,一般女子用“姓”男子用“氏”。姓是氏的源头,氏是姓的分支。随着秦朝大一统的实现,姓氏文化发生了变化,由“姓氏双轨”过度到了“姓氏合一”。
  汉代为什么重名多?
  皇帝也重名,普通大臣就更多了。比如说,汉成帝一朝,既有丞相王商,也有大司马王商,都是外戚。只不过,丞相王商,是宣帝舅舅的儿子;而大司马王商,是成帝的舅舅,而他们两个的家族,却是死对头(虽然没有同时为官)。这两个职位都位极人臣。最终,比较正直的丞相王商,被大司马王凤(另一个王商的哥哥)搞小动作下狱,王商气得三天之后就呕血而死了。
  而大司马王凤,和他的弟弟们(包括王商),都是“一日五封侯”的主角,一时震惊朝野。王氏外戚的力量,主宰了西汉末年的整个政局。并且,王氏家族的王莽篡位,导致了西汉的灭亡。这时,又要提到另一个王凤了,绿林军的首领。
  就在王莽一朝的天凤四年,王凤与王匡等领导了饥民起义,史称绿林军。王凤等人拥立了自己的皇帝刘玄(即更始帝)。
  而王匡,更牛。王莽朝中的太师王匡(三公之一),就是出兵剿灭绿林的主力部队的主帅之一;后来,太师王匡的任务就是镇守洛阳。而此时,绿林军的王匡已是更始帝的定国上公了,他的任务就是攻打洛阳。
  一个王匡攻、一个王匡守,攻城的王匡擒住了守城的王匡,更始帝的王匡打败了新朝的王匡——更始帝进驻洛阳。后来,洛阳也成了东汉的首都。
  这么多同名的,都眼花缭乱了吧?为何会出现这么多重名?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大姓很集中,而且,皆以起单字名为尊贵,重名率自然很高。更重要的原因是,裙带关系葳蕤纠缠,互相通婚、联姻、各种亲戚关系,不管是在朝的、在野的,永远是那几个大家族在一起谋事;大家是对立、是斗争。日后,东汉出现了更多、更大的利益集团,豪强的祸害终于爆发。
  “姓氏合一”的汉代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汉代对姓氏制度有重大影响的另一措施,就是实行“编户齐民”,对每家每户进行人口登记,标明居处、姓氏,便于征纳赋税,进行管理。这样,就使全国百姓,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姓氏,是中华姓氏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大措施。
  鉴于汉代姓氏制度的重大变革,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首次使用了“姓氏合一”的记述方法。在《史记·本纪》中,于秦始皇曰:“姓赵氏”,于汉高祖曰:“姓刘氏”。所以清代大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明确点出了“姓氏合一”始于西汉这一重要的历史史实。清代另一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姓氏篇》中也说:“战国纷争,氏族之学久废不讲。秦灭六雄,废封建,虽公族亦无议贵之律,匹夫编户,知有氏而不知有姓久矣。汉高祖起于布衣,……亦不言何姓,以氏为姓”。因而自汉代以后,姓氏合一,“遂为一代之制。”
  “姓氏合一”,是中华姓氏史上一个重要转折,是姓氏史上的一大飞跃。其意义在于:
  一是姓与氏二者可以通称共用,姓即氏,氏即姓,姓氏已失去文化内涵和功用上的区别,使先秦时数量庞大、来源多端的“氏”融入了姓的范畴,极大地丰富了中华姓氏。二是每一个宗族、家庭都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子子孙孙世代相承,不必像先秦那样变来变去,使中华姓氏具备了世代传承的持续性和人人皆有的普及性。三是取消了姓氏专属贵族阶层的特权,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有姓氏,不再像先秦那样,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有名无氏。使姓氏成为社会个体与生俱来的第一标志,日常生活和社会场合通用的信息符号。极大地拓展了姓氏的使用功能和实用范围。四是“姓氏合一”有利中华姓氏的延续传承,正常发展,故而留传至今,永葆青春。中华姓氏至此形成了完整文化体系。刘汉王朝为我们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既是汉文化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关键词: 姓氏 汉朝 文化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