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晋朝历史 > 东晋晋明帝平定王敦之乱

东晋晋明帝平定王敦之乱

浅草 2016-02-25
\

晋明帝讨伐王敦之治战示意图
  东晋平定王敦之乱,是南京地区有史以来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内战,战争爆发于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结束于晋明帝太宁二年(公元324年)。在短短三年内,由两个不同皇帝对同一叛臣打的两场战争,第一仗由出身琅琊王氏的权臣王敦挑起战火,最后叛臣大获全胜,晋元帝含恨而死;第二仗晋明帝先发制人,将王敦打得落花流水。王敦亦因战局不利病发身亡,他的主要党羽无一幸免,全被消灭。
  弱主开国的东晋
  御床之上亦不容他人共坐
  公元317年,偏安一隅的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司马睿能够称帝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主管朝政的王导;一个是主管军事的王敦。王氏兄弟军政大权在握,当时人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可见王氏的地位和影响力。
  但随着元帝地位的巩固,以及建康政权的统治范围不断扩大时,坐稳了龙椅的元帝就不太愿意“王与司马,共天下”了。而此时自恃有功的王敦,居长江中上游建瓴之势,手握重兵,仰仗着强大的宗族势力,越来越骄横跋扈,不太把元帝放在眼里,于是性格张扬又目中无人的王敦就成了“出头鸟”。元帝为打击王敦,抑制大族,加强皇权,改变强枝弱干、强臣弱主的局面,接连打出了三张牌。
  第一张牌
  在治国方略上
  奉行以法御下
  元帝为贯彻其治国方略,重用琅邪王幕府中的两个旧人刘隗和刁协 ,任命刘隗为侍中,刁协为尚书令。刘隗和刁协两人,忠实地执行“以法御下”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大族势力、加强皇权的所谓“刻碎之政”,对违反封建礼教、不遵法度和上侵皇权的行为坚决予以参劾。
  在刘隗的建议下,元帝下令处决了桂阳太守和徐州刺史等几个违法的官吏,其中桂阳太守是王敦的亲信。显然,元帝在杀鸡给猴看。称帝之后的元帝,虽然继续对王导、王敦加封了官职,但是态度上十分冷淡。凡是重要的军国大计,他只与刁协及外任丹阳尹却仍兼侍中的刘隗密议。
  第二张牌
  在兵员征集上
  采取化“客”为兵
  元帝采用刁协的建议,下诏将中原南迁百姓在扬州各郡沦落为大族僮客(即家奴)的人免除其僮客身份,让这些人恢复平民百姓的地位。采取这措施,并不是为僮客着想,而是要把他们从大族手里挖出,用他们来为朝廷服兵役、劳役。这一措施使许多大族蒙受损失,引起他们的怨愤,以至后来在王敦兵犯宫阙之时,这些人大多持默许态度。
  第三张牌
  在重点区域上
  任用心腹把守
  由于东晋政府的绝大部分军队都掌握在各地外藩手中,元帝迫切需要扩建能为自己所用的军队,以对付王敦。
  公元320年,梁州刺史周访去世,元帝调湘州刺史甘卓到梁州,同时拒绝王敦以沈充为湘州刺史的请求,派遣自己的叔父谯王司马承出镇湘州。湘州据长江上游,控驭荆、交、广三州,位置十分重要。控制湘州,无疑等于在王敦势力范围内打进一个楔子。
  公元321年,元帝任命戴渊为司州刺史、征西将军,镇合肥;刘隗为青州刺史、镇北将军,镇淮阴。这表面上是要加强北部边防,实际上却是针对王敦而来。这样,元帝三个心腹各据一方。
  第一次PK
  王敦大兵突破石头城,晋元帝形同傀儡
  元帝司马睿在与王敦度过了同心同德的短暂蜜月期后,再也不甘心于“王与司马,共天下”的局面,而王敦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权力被打压,“共天下”很快演化为“争天下”。
  王敦发力
  两路大军东西合击建康
  公元322年1月14日,王敦举起“诛刘隗,清君侧”的大旗,先发制人,从武昌(今湖北鄂州)起兵向建康进发。
  在王敦起兵的同时,他的心腹宣城内史沈充从吴兴(今浙江湖州附近)起兵响应,攻占吴郡,也向建康进发。这样,王敦军与沈充军就形成了合击建康的态势。
  晋元帝看到王敦的折子后大怒,1月21日下诏讨伐王敦。元帝知道建康士众寡弱,难挡王沈之师,于是命令镇北将军刘隗、征西将军戴渊率兵回京勤王。
  建康失陷
  元帝心腹个个下场凄惨
  2月,戴渊、刘隗率军相继进卫京师。3月,元帝下令以王导为前锋大都督,戴渊为骠骑将军,周顗为尚书左仆射,王邃为右仆射;刘隗守金城(建康外城) ,周札守石头城,此两城与建康城之间成鼎立之势,共同抵御王敦军。元帝亲自披甲上阵督战,后又发诏令,让梁州刺史甘卓为镇南大将军、侍中,都督荆、梁二州诸军事,广州刺史陶侃领江州刺史,各率兵马攻击王敦军的后方。
  由于众多不满“征奴为兵”政策的门阀士族对王敦的支持,使得王敦进军神速,一路上没有遇到顽强的抵抗,兵锋直抵建康。王敦兵临石头城进攻,守将周札没怎么抵抗就开城门投降。石头城陷,建康危在旦夕。元帝立即下令刘隗、戴渊、刁协等军反攻石头城,并让王导、周顗、郭逸等军分三路出去迎战,但都被王敦轻松击败。王敦军一举进入建康。
  王敦坐镇石头城拥兵不朝,放任士卒进城劫掠。宫内乱成一片,元帝一筹莫展,派出使者对王敦说:“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如其不然,朕当归琅琊以避贤路。”随后让百官去石头城拜见王敦,并任命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各军、录尚书事、江州牧,赐封武昌郡公。兵败的刁协和刘隗逃入宫中,元帝给二人配备人马,让其自寻生路。刁协年老,不便骑乘,后被手下所杀,刘隗则逃奔后赵。败将周顗和戴渊很快就被王敦的部将邓岳抓住了,在石头城南门外被杀。
  元帝谢世
  王敦大权独揽
  王敦虽退回武昌,却遥控京师,大权独揽,把几个军事重镇全部换上自己人。
  元帝形同傀儡,没权没势,在内有叛臣、外有强寇情况下,终日忧愁成疾,卧床不起。永昌元年(公元322年)11月,就在王敦攻入建康7个月后,元帝抱恨去世,享年47岁。元帝生前温良恭俭让,但是自治有余,治人不足,又逢乱世,最后只能饮恨终身。
  第二次PK
  晋明帝替父雪恨,王敦病死后被斩首示众
  元帝辞世,明帝即位。明帝从父亲那儿继承的,不是君臣同心、固若金汤的帝王之基,而是强蕃欺主、危机四伏的东晋政权。大权在握的王敦自攻陷建康后,篡位之心越来越明显。
  明帝出击
  微服刺探王敦大本营
  多行不义必自毙。骄横跋扈的王敦323年底开始生病,324年5月病情加重,于是任命王应(王含之子,王敦无嗣,养以为子)为武卫将军,还准备将宰相的职位传给他。
  王敦的所作所为令明帝十分愤怒。这时,明帝先后得到两个情报。一个来自王敦堂弟王舒。王舒有一个儿子,一直在王敦身边。这个小孩无意中听到王敦和钱凤一起商讨叛乱,就告诉了父亲。王舒立即把情报禀报明帝。另一个情报来自王敦的左司马温峤。温峤反感王敦图谋篡晋自代,将王敦病情和叛乱阴谋告诉了明帝。
  明帝在得到情报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微服骑马,深入虎穴,到王敦的大本营刺探军情。明帝在摸清了王敦病情和军情之后,认为报仇雪恨的机会来了,于是起兵讨伐。
  公元324年6月27日,明帝先发制人,下诏讨叛。
  兄弟不合
  大都督王导支持皇帝
  明帝怕兵卒畏惧王敦权势,伪言王敦已死,同时让王导率领族人替王敦发丧,此举大大振奋了军心士气。明帝在诏书中明确指出:“罪止(钱凤)一人,朕不滥刑”,矛头指向钱凤。
  王敦见到诏书后,勃然大怒,病情加重。他任命王含为元帅,让他率领水陆大军5万余人,以诛温峤等奸臣为名,即从不远处的姑孰、于湖直扑建康城。7月1日,王含军抵达江宁。
  大都督王导送信给兄长王含,力劝退兵回守武昌。王含不做回应,继续驻扎在秦淮河南岸。明帝为预作防备,亲率诸军屯于南皇堂(在宫城内)。对峙数日后,王含军渐渐疲惫松懈起来。7月3日夜,明帝派人率精兵千人夜渡秦淮河,拂晓时,偷袭越城(今南京城南中华门外一带)得手,一举收复越城。王敦接到败报,气愤交加,欲亲往建康督战,未遂而卒。
  王敦部下沈充从吴兴发兵奔赴建康援助王含军。25日夜,沈充、钱凤部从竹格渚(朱雀航上游)渡过秦淮河,直逼宣阳门。这时,东晋军刘遐、苏峻部从南塘(今内秦淮河南岸南塘里附近)横击过来,抓住沈充、钱凤军半渡时机,沿河击毙、溺死沈充、钱凤军三千多人。沈充军前部攻至宫城前,未及喘息,刘遐军又大破沈充一部于青溪。26日,晋军乘势追击。
  王敦末日
  病死后头颅被斩首示众
  王敦手下的几员叛军大将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先前被王应匆匆用草席裹上随意掩埋的王敦尸体也没得到安宁,平乱后即被起出尸身,烧毁衣冠,并摆成长跪的姿势戮尸,头颅被斩下后与沈充等人的头颅一同挂在城南朱雀桁上,向平民展示。
关键词: 晋明帝 王敦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