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近代历史 > 袁世凯并未卖国:二十一条是屈辱外交的产物

袁世凯并未卖国:二十一条是屈辱外交的产物

非我族类 2017-10-13
\

 
  袁世凯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传统的观点认为其是名副其实的卖国贼,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袁世凯正在浮出水面。二十一条的提出和称帝事实让袁世凯备受后世诟病,如今有人开始为其平反,认为,他并未卖国,而所谓的“二十一条”是屈辱外交的产物,并不等于卖国。
  在异国为中国维权的青年
  《建国伟业》之中,周润发扮演的袁世凯,比之历史教科书上的评论有所突破,不再是以前那个“一心卖国求荣”的汉奸卖国贼形象,虽然为了私欲最终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却在日本公使面前不失霸气,让人感觉面目一新。
  袁世凯,中国近代史上避不开的名字,最终登上皇帝宝座的人物,他是如何发迹的?
  袁世凯的发迹不是在中国,而是远在朝鲜。1882年朝鲜首都发生暴乱,国王的老子--大院君,乘机出来抓权,要去抱日本的大腿。清廷见事不对,立马派了吴长庆率领庆军,雄赳赳气昂昂的在朝鲜登陆,勒令大院君到军营参见天朝使者。大院君一进军营就被庆军的军官抓起来,火速送回中国囚禁。抓人的军官,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第二次去朝鲜,干出了一件更牛逼的事。1884年朝鲜开化党在日本公使策划下,占据王宫绑架朝鲜王,准备完全投入日本老子怀抱。袁世凯当机立断,也不向国内请示,径直带兵攻入王宫,解救出朝鲜王,诛除开化党,逼得日本公使焚烧使馆自杀,让清廷对朝鲜的宗主权又得以维持十年。
  此后,袁世凯在朝鲜一直代表清廷的最高权威,成为名副其实的太上皇,但是这个地位是与清廷的国力与权威相联,当清廷威名扫地的时候,也是袁世凯在朝鲜地位终结之日。
  1894年,随着日军攻占汉城,宣布朝鲜独立不再是清廷藩属,袁世凯只有黯然降旗离开。
  清末新政首领君主立宪头号拥护者
  1901年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则以“急进改革者”的面目出现,立即于当月向朝廷条陈筹办新政办法10条,包括设立课官院和课吏馆,对官吏进行新政集训;命学生学习实用书籍和外国学术;各省设官报局,开启民智;派遣王公官员出国考察;设立商会,兴办商务等。并首先在山东身体力行,积极推进新政。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参预政务大臣等八大臣后,对各项新政,袁世凯更是事事率先倡办。论者以为,“清廷革创之政,几乎均出其手”。(《帝国骄雄原来袁世凯》)
  不仅如此,袁世凯还坚决支持君主立宪,力排众议支持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考察归来,五大臣一致奏请实行立宪:
  “袁世凯见实行立宪已成定局,'以为此种好机会,略一布置,即可成功',又改消极为空前积极。他向政务处建议:中央政府五品以上官员均应参议要政,预立上议院基础;各州、县有名望的绅商俱应参议地方政务,预立地方自治基础;预备立宪先在一省试办,逐渐推广,并自告奋勇,提出将直隶作为试点之省。他面奏慈禧太后,立宪应先组织内阁,从改革官制入手。一个多月后,袁世凯等人拿出了初步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设立资政院与责任内阁。”(《帝国骄雄原来袁世凯》)
  但是在清末的中国官场,要进行一场大改革,就意味着对权力进行再分配,其反击和阻力可想而知,在对袁世凯“揽权、用心不轨”的攻击声中,随着西太后慈禧的去世,新上任的摄政王免去了袁世凯的职务。
  二十一条真相:屈辱外交不是卖国
  关于“中日二十一条”是历来国人诟病袁世凯的一个主要论据,在电影中,更是被说成袁世凯为登基当皇帝,在日本的劝诱下几乎全盘接受。事实真的如此?
  1914年欧战爆发,日本人看到常年耀武扬威的西洋终于自己掐起来,亟不可待的对德国鬼子宣战,然后派了两万大兵,在胶州湾登陆。这下子袁世凯为首的民国管理层傻眼了,怎么打德国鬼子打到中国土地上了,而且这个时候的中国还宣布中立,这不是破坏中立么?
  袁世凯召集了管理层开会,想要找西方人讲理。可现在欧洲每天断臂与残肢共飞扬,哪有闲工夫管远东的事。可要中国自己捍卫中立,保安处长段祺瑞给了四十八小时的期限,说是逾期之后,他手下的北洋保安队也就等着全体“成仁”了。
  这下子袁大老板麻爪了,不能打,就只有来文的,一次次外交抗议。谁知道,那边日本的CEO大隈是个猛人,被中国政府烦的不得了,干脆提出“二十一条”,意思很明显:你不是说我们在胶东半岛驻军不对么,得了,为了帮助你解决麻烦,干脆,把这些地方和领海割让给日本,这事就不麻烦了,另外,你那些保安实在不中用,我派人帮你操练操练。
  接到这种强盗条款,袁世凯气得几乎背过气去,可手下保安不中用,说话就是不硬气,直接拒绝是不可能,毕竟人家那边有两万大兵呢,就只好谈。
  天幸,老袁手下的陆征祥是个天才,每天不带一点火气的与日本代表谈判,谈一天休两天,白天喝茶晚上喝酒,天天绕圈子,就是不接触正题,气得日本人忍了几个月,最后直接下最后通牒。
  这几个月里老袁也没闲着,用手里的日本友好人士出马,直接跑去日本知彼,探到了大隈的底牌后,又纠集现在唯一还能抽手的美国一起压迫日本,用尽了手段,让日本人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到这个时候,大隈也是豁出去了,反正必须得签个什么东西,不然日本人绝不收手。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中日十二条”,为什么是十二条:
  “在四个月的艰苦谈判中,日本在各方压力下自行取消了最凶残的第五号要求;要求'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的第四号删除,改由中国自行声明;第三号中的两条删除一条,第一、二号中的十一条中日本所要求的无限移民及日商课税须得日本领事之同意,'中国方面绝对不能接受',其他条文不是'留待日后磋商',就是加进了限制条件,最后签订的实际上只有'十二条'。”
  即便如此,负责缔约的曹汝霖也回忆说:“当时,我心感凄凉,有一种亲递降表的感觉”。
  由此可见,“中日二十一条”并非是什么用来登基的献礼,更不是卖国求荣,只是一个弱国外交的无奈罢了。
  登基是为一家一姓的天下?
  就连袁家人都在说,袁世凯英明一世,是最后一刻的称帝想法,让他背负永世骂名。可是,袁世凯到底为什么想要登基当皇帝?
  要说是为权力么?当时的袁世凯已经是民国大总统,权够大了。
  是为了独裁么?可袁大总统登基后要施行的是立宪帝制,难道说,在当时世界各国也是极为先进政体。
  难道是为了一家一姓的天下,让袁家将至尊的位置传递下去么?嗯,这个有可能,可是,如果是这样,首先要惜名,当手下众将如冯国璋徐世昌等人,副总统黎元洪都表示反对的时候,袁大总统应该止步才对,为什么依然要不惜一切的干到底?
  关于这个问题,还要回到当时的历史和大势中去寻找答案:
  “美国学者欧内斯特·杨认为:在袁世凯任总统的最初几年内,最困扰他的问题就是'政党和议会的作用以及省和中央的关系'。”
  如何统一地方军权政权财权,建立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是袁世凯为中国复兴找的一条前进道路,这几乎是所有民族主义革命的逻辑,一如法国的拿破仑
  袁世凯的美国政治顾问古德诺,就认为中国采用君主制比较好。他最担心的问题是,在落后国家实行共和制,“元首既非世袭,大总统承继之问题,必不能善为解决”。其结果是军阀野心家们为了争夺权位,引起战争,社会祸乱不可收拾。
  事实上,袁世凯病死后的中国局势,恰好证明了这位美国顾问的忧虑。
  袁世凯称帝是他一生的败笔,可当这位政治强人作出这个决定,并力排众议予以实施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了民族复兴孤独行走的身影。
  凤凰网历史专稿,作者:官君策
关键词: 袁世凯 二十一条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