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清朝历史 > 签订《南京条约》只为打开中国市场 英国人根本没有领土野心

签订《南京条约》只为打开中国市场 英国人根本没有领土野心

非我族类 2017-07-18
\

南京条约
  提及《南京条约》,最为国人所扼腕的是国家主权的丧失,但实际上真是如此吗?英国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本文的笔者认为,英国人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根本没有领土野心,签订《南京条约》也只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甚至割让香港岛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人攻城拔寨,想要去哪儿,就去哪儿,想要攻下什么城池,也没有人拦得住他们。占了城池,按中国人的思维,下一步就是要据为己有,甚至另立新朝了。所以,英国人占据定海之后,中国人盛传,鬼子在那里开科取士,还真的有中国的士子四十多人,前去应试。而英国人的考试,居然跟中国的科举一样,也出四书题,“中天下而立”。但判卷很松,只要参加考试,答完卷的,都可以录取,一场考试,一共只淘汰了交白卷的三人。录取的,都发了好些银子。探子的探报,也说英国人在定海设置了政府,而且还委任了“定海县正堂”。然而后来,英国人没有另立新朝,将定海据为己有,战事一了,就撤走了。中国人又说,这些录取的人才,都被英国人带往了英国。英军攻下镇江,民间也传说设置了“伪提督”,开堂问事,分派里甲长,还颁发“大英护照”。
  其实,英国发动这场战争不是为了将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更不像国人以往碰上的蛮夷,动辄霸住土地,另立新朝。他们对中国唯一的领土野心,就是香港岛(不是今天的香港)这个弹丸之地。这样的要求,在马戛尔尼访华时,就已经提出了。为的就是有一块囤放商品的地方。只是那时要的是定海,此番改成了香港。在他们看来,既然天朝可以给葡萄牙人澳门,那么也应该给英国人香港。唯一的不同是,英国人要的香港,不是租的,而是割让。其实,如果这个事不开仗就可以谈,租想必也是可以的。
  英国人要的是,中国全面的开放,他们跟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和通商关系。进而将中国这个东方的大国,拉入他们的世界体系,让中国成为英国工业品的市场。几亿中国人买他们的纺织品,这是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感觉!实现这个目标,最佳的方式,当然是和平的说服,退而求其次,能通过战争手段,让中国屈服,也比直接殖民成本要低得多。所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目的跟马戛尔尼使团差不多,所差的,就是赔偿烟价和战费。而在战争过程中,英军所到之处,不仅抢掠地方政府的金库,将所有能弄到的金银抢掠一空,而且不断地威胁攻城,要守军支付赎城费,从中捞钱,赚了又赚。
  从本质上讲,谈判也好,战争也好,对于英国人来说,都是买卖,不仅过程要挣钱,结果也要为将来的生意挣更多的钱。战争的过程,也是生意,不断要生钱。占了地方,要弄钱,不占地方,威胁要攻城,也是为了弄钱。一个以工商立国的国家,无论做什么,都要计算成本,将本求利。以他们的能力,其实可以轻而易举地攻下广州,攻下南京,但是,他们不想这样做,因为不想因此而背上包袱,还要操心这么大城市的治安。但当他们发现中国官员特别在意这两座省城的时候,却威胁要攻,让清军方面付赎城费,广州要了600万两,南京要300万两。其他的小城市,诸如宁波、上海、扬州,只要他们占了之后退出,都让中国政府付了赎城费。地方官为了向皇帝汇报自己收复国土的战绩,也乐得出钱。
  这些来到中国的英国军人,还带着中世纪的痕迹,把战争当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生意,借战牟利。如果不是嫌太费事,付出的代价太大,他们真有可能打上北京,抓了道光皇帝做人质,让中国付一大笔赎金。
  也可以说,英国人从事的不是一场殖民战争,基本上没有什么领土野心,他们攻城略地,仅仅是为了让中国人屈服,打开大门,让他们的商品方便地进来。至于赔偿,只是战胜之后顺手牵羊的好处。正因为如此,除了香港这个小渔村之外,别的地方,无论大小,即使可以轻而易举地占领,他们也可以不去占领,比如广州、杭州、福州和南京;也可以占了之后,即使战争仍在进行,就轻易放弃,比如宁波和镇海。
  这样一来,就给了那些前方的清军将领一个冒功的好机会。清朝的规矩是:地方大员,守土有责,县城沦陷,县令死;府城丢了,知府亡;如果省城沦陷,督抚不死,也得赐死;只有皇帝不受这个规矩的制约。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是件难事,但是,具有强大火力的洋人来了,攻城变得容易多了,可洋人却每每不攻城,乐意接受守城者的贿赂。因为洋人的目的不是占土地和城池,而远在北京的皇帝,也弄不清到底城池有没有被攻破,到底是什么原因。于是,前线的这些饭桶将军,就有了机会。广州前线的杨芳和奕山,明明仗打得一塌糊涂,一败涂地,但却总是可以谎报军情,说自己大胜,一次一次地大胜,“毙敌无算”,烧掉夷船多少多少。反正只要广州没有沦陷,这些胜利的动人故事就可以大编而特编,不担心穿帮。在浙江的奕经,明明是一丁点儿战绩没有的大败,却也敢说成是胜利,而且把英军主动撤离宁波和镇海,说成是自己的努力收复,同样不担心穿帮露馅。因为别的地方的地方官,即使知道怎么回事,谁又好意思揭穿呢?万一轮到自己头上,还不是得照样编谎。撒谎是官场的流行病,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清朝实行的是属地负责制,地方军政大员,只有在主要城市沦陷之时,才要对此负责,城池丢了,想瞒也瞒不住了。所以,无论在广东、福建和浙江前线,只要省城还在,就算大节无亏,尽可以编故事蒙皇帝。当然,这样的心结,也常常被英国人看破,广州和南京的赎城费就是这样被诈出来的。
  聪明的清军将领很快就看出了英国人没有领土野心的状况,并机智地利用这一点蒙骗他们的皇帝,但是,他们并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在他们以往的对手中,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哪怕同样白皮肤黄头发的俄罗斯人,也是要土地要城池的。对于这样的疑团,他们不是通过收集情报,加以深入了解,而是自己关起门来想答案。答案很快就想出来了。英夷犬羊之性,贪婪、嗜利。虽然船坚炮利,打仗厉害,但无非要银子,要码头,要通商,尽可能多的通商。只要皇帝肯给这个恩典,战争也就结束了,他们人也就可以走了。
  到了英军兵临南京城下,南京唾手可得时,朝廷的命脉——漕运会被切断的危急时刻,他们依然没有明白,英国人的要求其实就是让中国开放,把中国拖出自己的天下。对于最终妥协的清朝君臣而言,开放五口,跟此前开放一口,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无非就是恩允他们通商而已。这仗打完了,死了那么多的士兵和平民,耗干了国库,清朝上下也没有人明白到底是因为什么打了这一仗。
  所以,作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尾声的中英谈判,中国方面爽快地答应了英国人提出的所有要求,让前线的英军将领和全权代表,超额地完成了他们政府交代的任务。对于中国人来说,妥协,仅仅是使个伎俩,赶紧送瘟神而已。没有人会在意,《南京条约》丧失了多少的主权。因为,没有人明白主权是个什么东西。只要领土大体完整,这一仗,就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对于中国古已有之的天下,现在满人的天下,无伤大雅。
  摘自:张鸣《开国之惑》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