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清朝历史 > 《南京条约》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条款是哪一条 清政府为何没有对英国人还价

《南京条约》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条款是哪一条 清政府为何没有对英国人还价

非我族类 2017-07-18
\

南京条约
  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不平等条约中,割地赔款总是跑不掉,《南京条约》中,清政府就逼迫赔款2100万银元并割让香港岛。提及割让香港岛,很多人愤愤不平,极言其对中国的危害,事实上,《南京条约》中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条款并不是这一条,而是协定关税。令人惊讶的是,清政府竟然没有针对这一条对英国人讨价还价,这其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原因呢?
  说到《中英南京条约》对我们上过中学历史的大多数人来说,都会认为香港被割给了英国是对中国最大的伤害。甚至当时的道光皇帝也因为领土被割让而感到无比的耻辱,甚至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整个大清政府上下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缄口不言。也因此我们中国失去了反思战争失败的机会。
  诚然,领土被占领。对民族情感,对于好面子的中国一定会是巨大的情感上的伤害。然而,今天再回过头看《南京条约》的时候,我认为条约中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反而不香港的割让。而是条约的后面的这一条: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
  也就是说,从此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这真是一个要命的协定!我们今天知道,一个国家进出口一旦出现什么样的麻烦,或者国家的经济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状况。这个国家可以通过调节关税,来解决很多问题。也可以通过关税来调节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
  再有,英国控关税权,一定程度上是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在资本世界里,谁管钱谁就是老大。
  相比之下,英国占领一个香港,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来说还真的是鸡毛小事。中国一旦成长、强大,香港必然会拿回来。而关税协定权掌握在英国的手里,却很容易限制中国的成长。事实上,后来李鸿章他们搞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我认为有很大的原因是当时中国缺少关税对新生的民族工业进行有效的保护。
  《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关税协定条款,一直到1943年才被废除。1943年也只是条文意义上的废除。中国真正做到关税自主权开始,实际上要等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
  从这个点看,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民族工业一直没有正常的发展也就不奇怪了。
  反过来看新中国,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工业就开始奠定了完整的基础。也正是因为我们这一个时代开始,有了自己完全的关税自主权。在埋头发展工业的初始的阶段,新生的工业体系不至于被外来的资本击溃在摇篮中。之后的改革开放,我们也是一点点、一点点,慢慢的向世界开放。
  签定《中英南京条约》的时候,中方的代表没有对英方提出的任何一个条款进行讨价还价。事实上,作为一次谈判,开价的英国方面应该是有预设了中国还价的空间。毕竟就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态势来看,英国在中国沿海虽然屡屡获胜,但是英国军队因为水土不服也出现了很多状况。要真耗下去,没准谁耗得过谁呢。
  那么,为什么中方代表不还价呢?
  首先是中方的代表的心态问题,第一次鸦片战争莫名其妙的打了两年,中国军队连英军的毛都摸不着,也不知道对方打我到底想干嘛。沿海的地方官,由于损失也没有伤筋动骨的地步,一次又一次的向皇帝报捷报。这个时候突然被迫要谈判了(原因以后分析),皇帝要责怪下来,谁都承担不起。于是就一个心态:签吧,签完条约赶快给我滚蛋,只要你早点走,啥我都答应。
  其次,当时的中国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当时的海关关税对中国的财政收入影响非常弱,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的五处通商口岸也依然跟没有开设一样。
  罗胖说当时中国官府有意拒绝洋鬼子进城做生意,给对方划了一个十三洋行通商。我认为这个说法存在问题,因为当时中国官府其实没有明文的对洋人进城规定什么。而是由于当时社会形态本身决定了洋人进不了城。
  我们要这么理解,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城”和“市”是分开的。城是行政中心,周边有围墙,有点像今天有些政府大楼另建一个区域。而“市”则是城外围的商业区。这个商业区买卖的大多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商业用品,对西方来的商品根本就不感冒。
  比如,有西方的商人运来一船的睡衣,结果一件都卖不出去。更别说刀、叉、钢琴等等。
  再者,中国当时的城里、市里,环境非常的脏乱。到处人畜的粪便,雨天到处是泥浆。电视剧里那些干干净净的古代街巷都是骗人的。而当时已经开始工业时代的西方洋人,哪里受得了这些。当然,西方社会在工业文明之前也是一样,巴尔扎克的书里就有写到过贵妇人盘着的头发里都爬满了虱子。就像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三十年前中国的农村到处是牛粪狗屎。加之当时百姓不待见洋人,由此可以想到,当年那些洋人应该也是不乐意进城里了。
  可见,当年签订《南京条约》的时候,中方的官员还没有多少“关税”的意识。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