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隋朝历史 > 隋朝皇帝如何重视佛教 隋朝五台山佛教状况

隋朝皇帝如何重视佛教 隋朝五台山佛教状况

新之助 2016-03-22
\

五台山
  五台山佛教自"大隋开远,正教重兴,凡是伽蓝,并任复修",五台山佛教才得到了恢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隋代三帝的崇佛敬僧和对五台山佛教的扶持有关。
  文帝崇佛 佛教再兴
  隋文帝杨坚(541一604),小字那罗延,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是北周柱国、大司空、隋国公杨忠之子。武帝宇文邕即位后,进位大将军,后袭爵隋国公。宣帝宇文礁即位后拜为上柱国、大司马。静帝宇文衍即位后,以其年幼和高祖皇后之父而入总朝政。大象元年(579)九月,进位大丞相。大定元年(581)二月,静帝将帝位禅让给他,寻即改是年为开皇元年(581),国号日隋,史称文帝。文帝在位二十四年,其主要功绩是结束了自晋惠帝永兴元年(304)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5)间的分裂局面,天下复归一统。这在中国政权统治上、民族文化消长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有熏大意义。至于在治理国家方面,《隋书》卷二《帝纪第二·高祖下》说他:"自强不息,朝夕孜孜。""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问,天下无事,区宇之内偃如也"。但他"素无学术,不能尽下,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餐乎暮年。此风逾扇"。对于佛教,诚如内史侍郎薛道衡日:"圣皇启运。像法再兴"。"二谛由其宣畅。从诱人为善之德,为助国行仁之方"。故崇佛敬僧,建寺饰塔,扶植佛教,使佛教迅速得以恢复发展。
  隋文帝从小生养在尼姑庵里,深受佛教的熏陶感染。《隋书》卷一《帝纪第一·高祖上》载:
  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有尼自河东,谓皇妣日:"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
  冯翊,即陕西华阴县。《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仙释》中载:
  神尼,名智仙,蒲坂刘氏女,少出家,有戒行,沉静寡言,谈吉凶成败皆验。文帝诞日,忽至其所,名帝为那罗延。且日:"儿不可处俗间。"遂割宅为般若寺。将帝躬自抚养后周灭二教,尼隐杨氏,戒行不改。隋初重兴佛法,每以神尼为言。殁后,即葬寺中,为起金浮图。又命王邵作传,改所居般若寺为大兴国,仍令天下舍利塔内各作神尼像。
  智仙尼姑对隋文帝有养育之功。隋文帝尊称智仙尼姑为规范师。智仙尼姑对隋文帝的启蒙教育,使隋文帝崇佛敬僧,复兴佛法,为她建塔作传,还在全国一百余座舍利塔内画供其像,并亲自为其撰写舍利塔铭,自称"菩萨戒弟子",可谓虔诚的佛家弟子。
  早在开皇元年(581),文帝即位之初,即有沙门昙延谒见,劝兴佛法。文帝诏日:
  周朝废寺,咸与修营。境内之人,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
  由是,"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据唐法琳《辩正论》卷第三日:"自开皇之初,终仁寿之末,凡写经论四十六藏,一十三万二千八十六卷。修治故经三千八百五十部。"文帝时候,还大兴寺塔,有僧行处,皆为立寺。"自开皇之初,终仁寿之末,海内诸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而道宣《大唐内典录》卷五则云,开皇、仁寿之间,"崇缉寺宇,向有五千"。文帝在位二十四年,即建寺四、五千所。有寺就有僧尼居住。"自开皇之:幻,终于仁寿之末,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而《大唐内典录》卷五则云:"于斯时也,四海静浪,九服无尘,大度僧尼将三十万。"短暂的二十四年,就有二、三十万人愿意出家,何为者也?《广弘明集·谏仙山深法师罢道书》云:"佛法不简细流,入者则高,归依则贵。上不朝天子,下不让诸侯。寸绢不输官府,斗米不进公仓;家休大小之调,门停强弱之丁。入出随心,往还自在。"由于出家既尊且贵,不税不役,所以人们纷纷遁入空门。
  释灵藏者,俗姓王氏,雍州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人,隋代"通经最为第一",与文帝为"布衣知友"。"官围严卫,任其往返,及处禁内,与帝等伦,坐必同榻,行必同舆,经纶国务,雅会天览"。因此,归投藏者极多。文帝闻日:"弟子是俗人天予,律师为道人天子。有欲离俗者,任师度之。"遂依而度,前后数万。晚以事闻,文帝悦日:"律师度人为善,弟子禁人为恶。言虽有异,意则不殊。"文帝认为国法是禁人为恶,佛法是度人为善。这是因为"能行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万刑息于国"。所以文帝尊崇佛法,怂恿度僧,广写佛经,修置塔像,大作佛事。仁寿元年、二年、四年,三次分别在一百十三州兴建佛舍利塔一百一十三座。其中,山西有蒲州栖岩寺舍利塔、并州无量寿寺舍利塔等。且于是处念经行道,设斋施钱。隋文帝还"敬施一切毁废佛像",于"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赐庄田"。从开皇之初到仁寿之末,"新翅金、铜、檀香、夹坌宁、牙、石等像一万六千五百八十躯,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八千九百四十余躯"。更为甚者,还请法圣法师受"菩萨戒"。文帝身先士卒,归依三宝。因此,天下风闻,莫不崇佛。
  五台山者,文殊道场。北魏时候即称灵山。北齐高氏,深弘像教。五台伽蓝,数过二百。"又割八州之税,以供山众衣药之资"。其时,"仙居灵贶,触地而繁"。五台山已为北方研习《华严经》的圣地。
  五台山在山西境内。山西是文帝启蒙导师智仙尼姑故乡。晋府曾为文帝祖先太原太守惠嘏所在之地。并州又为文帝次子杨广晋王之府。所以,隋代二主,眷想山西,倾仰五台。早在开皇元年(581),文帝就"下诏五顶,各置寺一所,设文殊像,各度僧三人,令事焚修"。五顶就是东、西、南、北、中五座台顶。东台,亦名望海峰,始置望海寺,供奉聪明文殊像;南台,亦名锦绣峰,始置普济寺,供奉智慧文殊像;西台,亦名挂月峰,始置法雷寺,供奉狮子文殊像;北台,亦名叶斗峰,始置灵应寺,供奉无垢文殊像;中台,亦名翠岩峰,始置演教寺,供奉孺童文殊像。聪明文殊像、智慧文殊像、狮子文殊像、无垢文殊像、孺童文殊像,合称五方文殊。五方文殊就是表示五佛五智。东方表示阿闲如来、平等性智;南方表示宝生如来、炒观察智;西方表示无量寿如来、成所作智;北方表示不空成就如来、法界体性智;中方表示毗卢遮那如来、大圆镜智。合而言之,五台表示释迦牟尼佛的五智已圆、五眼已净、五部之、五乘之要、五浊之清。
  五台山雄伟壮观,清净幽雅。五峰竦立,上矗霄汉。嘉木芳草,蒙茸山谷。"涵容万化,潜育百灵。岩花涧草,全彰本智之光。静谷函林,深隐真人之宅。时乎珠林焕现,仙域洞开。灵霞生宿客之衣,圆光射游人之影。触目通玄,非人间矣。是以,游观之士,四海云驰。柄寂之流,千岩星布。明王圣主,代为兴福之场。列宰名臣,屡有思真之咏"。正因为自北魏以来,五台山就成了著名的灵山圣地,所以尊崇佛教、信仰文殊的隋文帝,又于开皇十一年(591),"敕忻州刺史崔震持供于五台顶,设斋立碑",供奉文殊师利,为皇后、皇妃、皇子,祈福消灾。开皇十三年(593)十二月,文帝又"遣使至清凉山设斋。上自书疏日:大隋皇帝佛弟子坚,敬自文殊大士。周武乱常,侮灭圣迹,致愚者无以开迷,智者无以入圣。朕往植善因,寄兹昌祚,起废兴残,福资黎酋。释彼往愆,惟圣斯假。"隋文帝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所以一方面向文殊菩萨忏悔以往咎过,一方面修筑台山寺庙,大做功德,旨在引导人民行善禁恶,同归佛道。他死后还想进入极乐净土,永享帝祚。
  隋文帝不仅崇奉佛教,还极好灵瑞感应。《广清凉传》卷下云:开皇十八年,"隋帝梦五台山华严寺法珍大师院,有摩尼宝株二十颗。敕遣黄门侍郎郭驰骅来取珠。法珍院供养库中,果得宝珠,尽符圣梦,乃造七宝函,盛之进献。自余珠宝,有百千种,凡五斗余。有诏复送台山,仍以珊瑚树一株并归山,供养文殊大圣。"释法珍是五台山华严寺的著名高僧。戒律精严,精通义理,德行高洁,住华严寺三十余年,常讲"《华严》、《楞伽》、《唯识》、《瑜伽》"诸经论。又在五台"设无遮大会","诣五台顶燃长明灯,幡花不绝"。因此,名振秦晋,远近归依,"巡山之人,岁有万数"。于时,文帝闻之,遂命人求取摩尼宝珠。摩尼,珠之总名,译日如意。文帝求得五台山如意宝珠二十颗,赠送五台山珊瑚树一株,以示对五台山的恩惠。
  隋文帝重视佛教义理,提倡经论学习。曾把佛教各派著名学者,集中在长安,分为涅檠、地论、,大论、讲律、禅门五众。从事教学,建立了以长安为中心的传教系统。五台山的释法珍经常宣讲《华严经》、《椤伽经》、《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两经二论,就是从事佛学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他对唯识宗在五台山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释法珍是五台山研究唯识学说的先驱。
  炀帝受戒 尊奉文殊
  隋炀帝杨广(569-618),又名英,小字阿磨,文帝次子,母为文献独孤皇后。他在位一十三年,起初尚承文帝政风,使隋朝迸一步强盛。后逐渐骄怠,恶闻政事,致使朝政日趋腐败。又滥用民力,穷兵黩武,终致国败身亡。《隋书》卷四《帝纪第四·炀帝下》说他,"恃才矜己,傲恨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弄参五虐"。"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可谓中国历史上荒淫无耻的一位暴君。但他对于佛教则是尊崇护持,不遗余力。《续高僧传》卷第十七《昙崇传》曰:
  文帝礼接,自称"师儿"!献后延德,又称"师女"!及在本寺,则敕令载驰,问以起居,无晨不至。文帝尊信昙崇法师,自称"师儿"!连文献独孤皇后亦为
  "师女"!且每日清晨"问以起居"。夫倡妇随,文帝信佛,文献独孤皇后亦尊崇佛教。隋文帝说:"朕是人尊,受佛付嘱。自今以后,讫朕一世,每月常请二七僧,随番上下转经。经师四人,大德三人,于大兴善殿,读一切经。虽日览万机,但耳餐法味,每夜行道。皇后及宫人,亲听读经。若有疑处,问三大德。"文帝不仅是白天耳餐法味,夜间行道,连皇后也是亲听讲经,钻研佛法。文帝不仅"敬施一切毁废经像绢十二万匹",皇后亦"施绢十二万匹"。皇帝、皇后信佛,皇子亦不例外。隋炀帝对天台宗祖师智颧说:
  弟子基承积善,生长皇家,庭训早趋,贻教夙渐,福履攸臻,妙机顿悟,耻崎岖于小径,希优游于大乘。以年月日,于扬州金诚设千僧会,敬受菩萨戒。
  隋炀帝深受崇佛家庭影响,乐于做一个大乘菩萨,故请智颛受"菩萨戒",法号"总持菩萨"。总持菩萨,就是功德圆满的大菩萨。炀帝还尊智颉为"智者"大师。隋炀帝说:
  菩萨戒弟子、皇帝、总持,稽首和南十方一切诸佛,十方一切尊法,十方一切贤圣:弟子阶缘宿植,嗣膺宝命,临御区宇,宁济苍生。谨于率土之内,建立胜缘,州别请僧七日行道,仍总度一千人出家。以此功德,并为一切:上及有顶,下至无间,蝗飞蠕动,预禀识性,无始恶业,今生罪垢,藉此善缘,皆得清净。三涂地狱,六趣怨亲,同至菩提,一时作佛。
  炀帝行道度僧,广作佛事,旨在使"无始恶业,今生罪垢,皆得清净",以便死后进入天国。至于让三涂六趣、一切众生"同至菩提,一时作佛",则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注意力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不要犯上作乱,好让他坐享太平之福。据法琳《辩正论》卷三记载,炀帝在大业元年(605)为文帝造西禅寺,在高阳造隆圣寺,在并州造弘善寺,在扬州造慧日道场,在长安造清禅、日严、香台等寺,在泰陵、庄陵二处造寺,又舍九宫为九寺。还在洛阳设无遮大会,度男女百二十人为僧尼。并令天下州郡行道千日,总度千僧。平陈之后,装补故经及缮写新经共六百一十二藏,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三部,九十万三千五百八十卷。铸刻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躯,修治旧像十万零一千躯。所度僧尼一万六千二百人。还在洛阳上林圃内创设翻经馆,罗致译人,四事供给,开展译经事业。隋总计译出经论等五十九部,二百六十二卷。
  早在后周时期,隋炀帝杨广就以高祖功勋,被封为雁门郡公。其时,雁门郡统领雁门、繁峙、崞县、五台、灵丘五县。开皇元年(581),又被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开皇六年(586)转准南道行台尚书令。开皇九年(589)灭陈以后,复任并州总管。隋炀帝杨广从小就闻五台山名,尊崇五台山文殊:軎萨。仁寿末年,经文帝推荐又得五台山章仇翼非常之人。仁寿四年(604)八月,并州总管汉王谅举兵反,炀帝问于章仇翼。章仇翼答日:"上稽玄象,下参人事,何所能为?,未几,谅果败。"从此,炀帝尊信章仇翼,且赐姓卢氏。卢太翼之名自此始。大业九年(613),卢太翼"从驾至辽东,太翼言于帝日:黎阳有兵气。后数日而玄感反书闻,帝甚异之,数加赏赐。"地灵出俊杰,隋炀帝对五台山文殊菩萨益加尊奉。大业十一年(615)五月,隋炀帝幸太原,避暑汾阳宫。八月,车驾幸雁门,后到崞县。崞县境系雁门,毗邻五台。炀帝既至崞县,就很可能登上近在咫尺的清凉山避暑。《广清凉传》载:"西士垂瞢蓥山,上有宫池古庙。隋炀帝避暑而居,因说天池,造立宫室,龙楼凤阙,遍满池边。此池,世传神龙所居,缘斯圣迹,故号为西堙也。"西士垂即是今宁武县内的管涔山。管涔山,林木茂郁,泉池石间,是汾河的发源地。上有天池,传为神龙所居。风景优美,景色秀丽,是很好的旅游避暑胜地。炀帝八月至此,显然是避暑度夏,巡礼圣迹,祈佛保佑而已。

关键词: 佛教 五台山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