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海明威】海明威作品_海明威为什么自杀

海明威

人物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他的风格和文体独具一格,在欧美风靡一时,很有影响。生于芝加哥郊区的奥克帕克村。受家庭影响,酷爱打猎、钓鱼和拳击运动,对音乐、绘画也颇感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53年5月4日,美国作家海明威以作品《老人与海》获普利策奖。1961年7月2日,海明威自杀身亡。
  
人物简介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
  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亨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竟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亨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亨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无法再过宁静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海明威和菲德尔·卡斯特罗会面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
  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这也是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一种追求吧。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
  
海明威为什么自杀
  海明威信奉基督教,而自杀在基督教中是极大的罪孽。他也不是天生的忧郁者,并在经历过1925年那次感情风波之后(当时海明威挣扎在哈德莉和波林二个女人之间,情感的自责与欲望的诱惑几乎使他陷入绝境),他认为自杀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海明威最后还是选择了自杀呢?
  无独有偶,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也步海明威之后尘,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而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在1962年曾经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参照川端康成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的表白:“荣誉和地位是个障碍。过分的怀才不遇,会使艺术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连才能也发挥不了。反过来,声誉又能成为影响发挥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辈子保持‘名誉市民’资格的话,那么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不由令人顿有所悟,看来对于名人的心理状态似有探索之必要。
  名誉地位财富爱情,对人类来说,历来就是莫大的诱惑。诱惑之所以是诱惑,就是因为它总是顺着人的天然本性与弱点。实际上,很多人清白地过了一生,倒不是由于他们的意志多么坚强,品德如何高尚,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犯错误的因缘,或者说没有人肯诱惑他们。因此有人说,一切天才常常是不道德的,而傻子的道德感却总是特别强。
  身为天才的海明威,自然会受到许多诱惑。他既食人间烟火,也就无法免俗。然而,对于取得了名誉地位的海明威来说,接踵而来的除了荣耀之外,也有了作为名人的许多烦恼。而且,正如人们所说的,“楼有多高,阴影就有多长”。
  因为,人们在对名人喝彩吹捧的同时,往往又保持着潜在的监视性乃至否定性,而且名声越大,监视的目光就越峻厉。在这种情况下,名人们承受着名誉所带来的沉重心理压力,总是感到进退维谷。其中少数人出名后变得张狂,而大多数人则变得谨小慎微、寡言少语。这两种状态都很难使名人们在事业上再有重大贡献,而没有贡献,又何以还算是名人?正如贝多芬所说:“获得名声的艺术家常受名声之苦,使得他们的处女作往往是最高峰。”
  一切受惠都是有代价的。
  高处不胜寒。成功是喜悦的,但也给成功者带来了空前的寂寞感。
  泰戈尔说:“我攀登上高峰,发现在名誉的荒芜不毛的高处,简直找不到一个遮身之地。”接受高度就要准备接受难堪,因为身处高地就没有了遮掩,就得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中。事实上,如果你实在消受不了名誉的重压,倒还不如悄然从山峦爬下,安顿于人间万象的浓荫里。何必人人都去参加登山运动呢?但是,又有几个名人能看破红尘、从山上走得下来呢?
  在获得殊荣的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促成自杀的心情,可视之为对自己的重视。当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和其希望严重抵触相悖时,当他对自己的现状极度不满意时,就会想到自杀。当年海明威在获奖演说中曾这样叙述自己的心情:“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须面对永恒,否则每天都会走下坡路。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写完一本书只是标志着他要写出更高水平的书的开始。”
  然而,自杀前夕的海明威却“几乎完全停止写作了,偶尔给朋友写几封回信。二月份,玛丽要他写几句话附在送给肯尼迪总统的书上面。她买回一些纸,裁成所需要的宽度和长度。随后他开始在客厅里的长桌上写。他整整忙了一天,中间只停下来吃中餐。桌上放着二十几张写过的纸。显然,全部不合格。这时房子里气氛十分紧张。玛丽耐着性子等着,后来索性到外面去散步。可是当她散步回来,他还在那里不停地写。他所喜欢接触的人不多。其中一个是赛维尔医生。赛维尔医生每天都到他家给他量血压。他这样来来往往,仿佛欧内斯特的生命就操在他的手里。他们两人总是肩并肩地坐在客厅的北端窗子下的长椅上。欧内斯特总是坐在老地方,上臂箍着那灰白色的量血压器,一边辛酸地说,他再也不能写作了——不可能有新的作品了。说到这里,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淌流在双颊上。”(贝克著《海明威传》)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写作就是他的生命。
  作家史铁生有一句名言:“人为什么要写作?最简要的回答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我以为,此话不仅是饱受高位截瘫和尿毒症双重折磨的史铁生对自己命运的态度,也恰恰是对海明威自杀原由的诠释。即:史铁生为了写作而选择活着,而海明威因为不能写作而选择死亡。
  人无权决定自己的生,但可以选择死。
  当对生活的失望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时,人就会决心了其终生。
  一贯信奉“活着,则应勇敢地活下去”的海明威,当他无法继续被视为生命一样的写作时,当他无法找到在这种困境中活下去的理由时,这位硬汉就毅然决然地自杀了。应该说,无法进行创作的绝望,是促成海明威自杀的根本原因。仅仅肉体上的病痛决不足以击倒这位硬汉。
  海明威去世前一天,在给他的渔民老友富恩特斯的信中说:人生最大的满足不是对自己地位、收入、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满足,而是对自己的满足。
  对自己的不满足和无法满足,最终导致了海明威的饮弹自尽。
  
海明威名言
  1、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海明威 《老人与海》
  2、 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海明威
  3、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海明威
  4、 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海明威 《老人与海》
  5、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 《老人与海》
  6、 相爱的人不该争吵。因为他们只有两人,与他们作对的是整个世界。他们一发生隔膜,世界就会将其征服。 ——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
  7、 你可以把我打倒,但是你永远不会把我打败。把我打倒是我身体跌倒,但你永远打败不了我的心 ——海明威
  8、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海明威 《老人与海》
  9、 你一有爱,你就会想为对方做些什么。你想牺牲自己,你想服务。 ——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
  10、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海明威 《真实的高贵》
  
海明威作品
  ·《非洲的青山》
  ·《太阳照常升起》
  ·《战地钟声》
  ·《永别了,武器》
  ·《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
  ·《曙光示真》
  ·《不固定的圣节》
  ·《过河入林》
  ·《丧钟为谁而鸣》
  ·《危险的夏天》
  ·《老人与海》
  ·《伊甸园》
  ·《丧钟为谁而鸣》
  ·《死在午后》
  ·《岛在湾流中》
  ·《有钱人和没钱》
  ·《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说精选集》
  
海明威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人物评价
  对于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近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索普在他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对海明威给予了崇高的评价:“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刨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未泊应题材的需要。”
  《纽约时报》评论说:“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