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伊利亚·爱伦堡】爱伦堡全名_伊利亚·爱伦堡与斯大林

爱伦堡

人物简介   伊利亚·爱伦堡是犹太人,生于乌克兰基辅,是苏联著名记者、作家,开创了解冻文学的潮流。爱伦堡年轻时曾参加布尔什维克革命,后来流亡巴黎期间开始创作,发表了不少反法西斯的政论,代表作有《解冻》《人·岁月·生活》等,人称苏联 “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爱伦堡曾公开批评斯大林,于1967年病逝莫斯科。

人物经历
爱伦堡
爱伦堡
  1891年1月14日,爱伦堡出生在沙俄治下乌克兰基辅的一个犹太人小康家庭,父亲是个工程师。5岁时随父母迁居莫斯科。
  1905年,在莫斯科第一中学读书时,受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曾看了不少民粹派的小册子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积极参加学生罢课和群众集会,并于1906年加入社会民主工党的布尔什维克派(即后来的布尔什维克党)。
  1908年1月,爱伦堡和第一中学另两位党员被沙皇政府的宪兵逮捕,后经家庭周旋保释出狱,离开莫斯科到了乌克兰的波尔塔瓦。同年12月他只身流亡法国巴黎,脱离了党组织,开始从事文艺活动。
  1915—1917年间,爱伦堡受聘担任莫斯科《俄罗斯晨报》和彼得格勒《市场新闻》驻巴黎的战地采访员,于1916年出版诗集《前夜的歌》,同时经常到法、德前线进行实地采访,根据大量耳闻目睹的事实材料,写了许多有关西欧战争情况的通讯和报导文章(后来汇编成集于1920年出版,题名《战争的面目》)。
  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当年7月,爱伦堡随同一批政治流亡者绕道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回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爱伦堡产生“新的希望”,曾在苏维埃政府的社会保障部、学龄前儿童教育处和剧场管理局等部门任职。
  1921年春,爱伦堡再度出国,先到比利时,后来又到巴黎和柏林。整个二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他都作为苏联报刊记者,长期住在国外。在此期间,爱伦堡除写过一些关于西欧社会生活风貌的通讯报导外,主要从事文学活动,边研究文艺理论边搞创作。
  1921—1923年,他曾在《俄罗斯图书》和《新俄罗斯图书》两杂志发表评述当代俄国艺术的文章,1922年出版了《俄罗斯诗人肖像》和《毕竟仍在圈子里转》两本小册子。
  1931年,他周游西班牙、德国、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敏锐地感觉到处在经济危机中的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主义抬头,开始作为一名反法西斯社会活动奔波在欧洲各国。
  1936年西班牙内战时期,自任西班牙前线特派记者,为苏联的《消息报》派发电讯,并且努力呼吁苏联援助马德里政府。他接连出版《我的口粮》、《我的巴黎》和《西班牙》等几本通讯特写集。
  1935年和1937年,他代表苏联作家和新闻工作者先后两次出席国际保卫文化大会。
  1939年,爱伦堡在巴黎曾被法国宪兵怀疑同德国希特勒当局有联系而遭逮捕。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法西斯侵略军占领法国的前夕,经苏联政府代表的交涉,他获释回到了莫斯科。
  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后,爱伦堡始终和苏联红军一起战斗在反侵略斗争的最前线,他冒着生命的危险,进行采访,编写新闻。整个战争期间,《真理报》、《消息报》、《红星报》等苏联许多大小报纸及广播电台,几乎每天都发表和广播爱伦堡的反法西斯政论文章或通讯特写,这些文章后来汇集成书,题名《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争结束后,他一方面从事文学创作,写成《巴黎的陷落》、《暴风雨》、《巨浪》三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前两部曾荣获斯大林奖金。另一方面,他积极从事反法西斯的国际和平事业,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各种活动,当选为第三、四届最高苏维埃代表,并被推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
  1949年2月,所有的报刊突然停止发表爱伦堡的作品,他的名字也被从评论家的文章中删去。斯大林导演了这场猫捉老鼠的闹剧,但爱伦堡最终并未遭受“清洗”。
  1960年,开始动笔写作《人·岁月·生活》,作品随即在苏联《新世界》杂志上连载。不久就在苏联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到1964年写完,成为苏联“解冻文学”的代表作。
  1967年8月31日,爱伦堡在莫斯科病逝。
  1987年,《星火》杂志发表了《人·岁月·生活》未曾面世的第7卷的新章节。
 
爱伦堡的作品
爱伦堡
爱伦堡
  爱伦堡的主要作品有
  诗集:《我活着》《前夜的歌》《为俄罗斯祈祷》《火》《前夜》《随想》《毁灭性的爱》。
  长篇小说:《胡里奥·胡列尼任及其学生的奇遇记》《第二天》《一气干到底》《巴黎的陷落》《暴风雨》《巨浪》。
  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
  中篇小说:《解冻》。
  短篇小说:《十三个烟袋》。
 
爱伦堡与斯大林的故事
  爱伦堡不喜欢斯大林,他认为战争初期苏联的失利是斯大林轻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结果,并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很早就反感。斯大林同样不喜欢爱伦堡,并认为爱伦堡是国际间谍。但斯大林不杀爱伦堡是因为他有用,他是苏联联系西方文化界的纽带,而且他政治色彩淡薄,处世超然物外,同斯大林的反对派没有瓜葛。也没有违背斯大林意志的表现。
  在1953年的“医生案件”中,斯大林炮制了一封诬蔑苏联犹太医生的《致〈真理报〉的公开信》,强迫苏联著名犹太学者、作家、作曲家签名。爱伦堡是苏联犹太作家,所以也让他签名。爱伦堡读过信后立即猜到斯大林的用心,绝非仅仅诬害几个无辜的犹太医生,而为采取更大的行动制造舆论。斯大林曾将里海沿岸的卡尔梅克人和克里木的鞑靼人从他们祖居地驱赶到西伯利亚和远东,现在轮到犹太人了。苏联所有犹太名人都在公开信上签了名,唯独爱伦堡一人抗命,他冒死上书斯大林,申述自己不签名的理由,并婉言劝阻斯大林不要把犹太人驱赶到西伯利亚或远东去。信发出后他便在家中等待逮捕,但没有反应,因为几天后斯大林便死了。
 
人物评价
爱伦堡
爱伦堡
  自评:“我不分析时代,不思考巨大的历史画面,只描写日常生活以及我自己和朋友们(主要是作家和艺术家)的心态。”
  周恩来:“爱伦堡写得最好,要向他学习”。
  作家余杰:“他通过描述苏联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们的悲惨命运,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解释了斯大林体制的罪恶与残暴——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自己的命运。爱伦堡说出了许多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斯大林时代的真相,却不敢否定整个专制体制,而采取了一种妥协的态度。”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