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与刘少奇的矛盾 刘少奇为何反对陈毅当元帅
山南慕北 2016-12-02

陈毅刘少奇朱德等人
陈毅与刘少奇的矛盾 为何反对陈毅当元帅
“皖南事变”后,刘少奇担任了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成为华中战略区的一把手,1师师长粟裕正式成为他麾下的战将。刘少奇在新四军的时间并不长,一年后的1942年3月就奉毛泽东之命返回延安,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三位书记之一(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进入了中央核心领导层。但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就敏锐地看出了粟裕的出色才干。
离开新四军前的1月20日,他在华中局扩大会议总结工作时,给予了粟裕和他的1师非同一般的评价。他称赞说:“1师几年来工作是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全军中以第1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建国后,刘少奇虽然短时间兼任过军委副主席,但主要工作在地方,不分管军队的具体事务,不久又相继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因此与从未脱下军装的粟裕交往不多,但他并未忘记这位老部下,在得知粟裕旧病复发时,特地偕夫人一起看望他。
1955年全军授衔,在粟裕早已提出辞帅并获毛泽东批准后的9月9日,负责决定元帅人选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有关元帅军衔授予问题成为议题之一。两天后的晚上,中央书记处又召开会议,再次专门讨论元帅军衔授予问题。
会上,刘少奇提出对陈毅授衔元帅的异议。
此前的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为常务副总理,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并“准备做外交工作”。1955年5月,国务院再次分工,确定陈毅分管第一、第二办公室、民族事务和科学、卫生工作。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因工作重心在地方而不授衔的标准,陈毅显然也可以不授衔。
其实,刘少奇对陈毅授衔提出异议,并非与他有什么大的矛盾,而是如果陈毅不授衔,那么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以及华东野战军(三野)必然要有一位其他代表授衔元帅,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将再次成为当然人选。显然,刘少奇在给粟裕争取授衔元帅的最后机会。
但这两次元帅人选最后确定的会议,周恩来均因正在北戴河疗养而未参加,当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央办公厅主任征求他的意见时,周恩来主张给陈毅授元帅衔。因为周恩来的坚持,刘少奇的异议未被书记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