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幕运动为什么要还政天皇 倒幕运动后谁掌权
非我族类 2017-03-02

倒幕运动
倒幕运动为什么要还政天皇
日本倒幕运动之所以打着“尊王”的旗帜,首先是皇权观念在日本人民心目中根深蒂固。日本的天皇制始于推古女工,至律令时代成为较完整的制度,天皇遂成为中央集权国家的最高权威。
一方面,幕府将军只是在名义上臣服于天皇,实际上却完全剥夺了天皇的权力,在幕府时期,天皇对政事一律无权过问,并颁布法令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贵族的权力和行动。
另一方面,幕府统治时期,幕府只能限制和剥夺天皇的权力,但无法消除天皇的神威在本人民中的影响。幕府将军越要限制天皇的权力,日本人民越要更拥立“天照大神”的子孙天皇。因此,在倒幕运动中倒幕派必然打出“尊王”的旗帜,用以作为联系人民的纽带,“尊王”旗便成为倒幕的有力武器。
倒幕派打着“尊王‘旗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到十九世纪中叶,德川幕府对内实行专制,对外却是卖国求荣,与欧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本丧峡许多国家主权,日本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陷人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日本人民仇视外国侵略者,也就痛恨引狼人室的幕府,反对幕府的斗争不断高涨,就在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反对幕府的各种政治势力迅速增长,尤其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大权旁落的天皇和宫廷贵族更加活跃,欲跻进统治核心的行列反幕府的诸侯们抬出天皇作为反幕力量的后盾,各种倒幕的政治势力日益向天皇靠拢,形成以天皇为首的与幕府相对抗的政治中心。因此,倒幕派在倒幕斗争中必然打着“尊王”的旗帜。以利用天皇之名号召和调动反幕势力,又可以挟天皇以令各藩大名。在整个讨幕战争中,“尊王”旗帜发挥了巨大作用,剥夺幕府权力的政变,讨幕战争,追击德川庆喜,平定旧幕臣叛乱等都是在天皇名义下进行的,以至于后来明治新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法令和改革措施,也都是以天皇名义颁布的,可见天皇成了倒幕运动和维新变革的一面旗帜。
再者,自世纪中期起,日本确立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幕藩体制”,幕府为中央集权,各藩木名独立行使各自的权力。在政治上,将军集权至强,将军是日本最高统治者,由德川家族世袭担任,将军的政厅一幕府是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幕府主要官员晕辅佐将军掌管全国政务的“大老”和“老中”,协助老中处理政务的“若年寄”,负责监视“大名”和直属将军的武士一“旗本”和“御家人”的“大目付”,“目付”分别管理寺社、幕府财政以及江户市政的“寺社奉行”、“堪定奉行”和“江户畴奉行”等。此外,幕府不但统治它的直辖领地和隶属于它的重要城市,还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方政权。
但是,在将军集权的同时,大名又分权,这是日本中央集权不完整的表现。江户时代,在将军下分封家大名,这些大名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幕府的地方机构,必须服从幕府,效忠将军另一方面,这些大名是各藩的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行政、司法、军事和财政大权,形成日本人民只知有藩,不知有国的局面,各藩像个独立王国。
这种集权与分权的局面只有在幕府力量强大时才能稳定,然而在江户幕府末期,幕府势力衰弱,西南诸藩崛起,开始实行大割据政策,萨长联合成倒幕力量。这时集权与分权无形中形成了政权更替的机制,在这种政体更替之时,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共同的新权威,这个新权威就是天皇。倒幕派打着“尊王”的旗帜,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他们既可以利用天皇之名号召和调动反幕势力,又可以挟天皇以令各藩大名。在整个讨幕战争中,“尊王”旗帜发挥了巨大作用,剥夺幕府权力的政变,讨幕战争,追击德川庆喜,平定旧幕臣叛乱等都是在天皇名义下进行的,以至于后来明治新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法令和改革措施,也都是以天皇名义颁布的,可见天皇成了倒幕运动和维新变革的一面旗帜。
倒幕运动后谁掌权
1868年-1877年,开始逐步拥有形式上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各种政府命令多以天皇的敕令形式发出,有别于幕府时代的府令。天皇开始更多的参与“会议议事”——这里的会议,是由新政府的公卿、藩主和藩士组成的会议——对天皇很仰仗,因为维新三杰已经死绝了。这个阶段的日本政治形态,是寡头统治。
1877年-1889年,天皇的权威、权力膨胀最快的阶段。各种涉及民生变革、生产关系改变和政治形态调整的法律都陆续出台,当然,也都是以天皇敕令的形式发出——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这个时候日本还没有所谓的议会,依旧采用“政府议政+天皇批准”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