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幕运动的背景 倒幕运动过程
非我族类 2017-03-02

倒幕运动
日本近代历史风云诡谲,从倒幕运动开始便十分复杂曲折。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有识之士经历了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方才有了倒幕运动的成功。那么,倒幕运动的背景和过程究竟是怎样的?
倒幕运动的背景
幕府闭关锁国: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资本主义的发展: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佣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黑船事件”: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日本开国通商,史称“黑船事件(日文:黒船来航)”。1854年1月,日本与美国于神奈川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尊王攘夷”的失败: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单纯“攘夷”是不行的,不根本推翻腐朽的幕藩体制,摆脱封建束缚,决不能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
在此以前,尊攘派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号。
到了此时,根本战略应由攘夷转为倒幕,并为倒幕而要求“开国”,于是放弃了攘夷论。就这样,尊攘派变成了倒幕派,这是幕末政治斗争形势的重要转变。
倒幕运动过程
从1865年开始,整体的倒幕运动已经拉开了序幕,随着“尊王攘夷”运动的开战,越来越多的武装藩部开始准备对幕府进行武力打击。次年,在日本长州和萨摩两个藩部的倒幕派武士们联合了起来,结成了同盟,并在之后成为明治天皇的忠实手下,在倒幕运动中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1867年,年龄尚小的明治天皇继位了,但是他在即位后不久就给倒幕派下了密诏,宣布了自己的政治偏向,并且颁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责令当时的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辞官回家,明治天皇终于做出了废除幕府的决定,这也是官方的一份正式宣明。身为幕府将军的德川庆喜自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集合了部队在京都附近和天皇军进行了激烈的对战。当时的天皇军正式由长州、萨摩两藩的军队组成的,尽管人数较少,但是由于英国方面对倒幕活动的支持,倒幕军的兵力还是十分强大的,幕府军大败,德川庆喜逃走江户城,准备伺机反扑。
在鸟羽伏见之战中,幕府军又一次完败,导致德川庆喜的势力基本上被肃清,在1869年6月的时候,随着戊辰战争的完胜,倒幕运动也完成了,这便是倒幕运动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