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清朝历史 > 广州十三行只有13家吗 广州十三行如何得名

广州十三行只有13家吗 广州十三行如何得名

非我族类 2017-07-25
\

广州十三行
  由于清政府设置的对外贸易牙行被称为广州十三行,所以,很多人误以为这类牙行只有13家,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广州十三行的数量是不固定的。既然十三行并非指的是牙商的数量,那么,为什么会被取名广州十三行呢?历史上虽然存在不少说法,但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依然没有结论。
  广州十三行只有13家吗
  十三行商(也称洋行),在清代的对外贸易活动中举足轻重。行商由政府指定,属半官半商性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做外商的代理人,同时还负有约束和监视外商的责任,有时也代表政府向外商传达有关官方的文件和政策。十三行商是外国资本主义商人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中介人,既带有封建性,又带有买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行商可算是近代中国买办阶级的前身。
  广州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广州十三行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家,行商家数变动不定,少则4家,多时26家,只有嘉庆十八年(1813)、道光十七年(1837)洋行之数恰好13家。
  广州十三行如何得名
  《广州竹枝词》,是清代广东著名诗人屈大均的意境创作:“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一作洋钱)堆满十三行。”屈诗中的“十三行”,指的是什么?十三行的真正得名源于何处?可以找到端倪,《广东新语》十五“黩货”条说:“东粤之货,出于九郡者曰广货;出于琼州者曰琼货,亦曰十三行货……”明代广东共十府(郡),九郡指除琼州以外各郡。琼州府共领十三个州县,各州县均设推销琼货的行栈于此。所以琼货亦称十三行货,此地也就被称为十三行。根据上述考证,十三行的得名,是来源于琼州府的十三个州县在广州设立的十三个琼货栈,它的原始意义也许在于此。
  但是,关于十三行的说法还有一些论证,“十三”在广州话里与“食生”谐音。《广州十三行考》的著名学者、台湾的梁嘉彬老先生,对于十三行的解释,他在书中理解是“清代梁廷枬《粤海关志》中也有‘国朝设关之初,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的记载。”。
  究竟十三行的寓意如何?至今还没有落实的答案。有人说是明朝的说法延伸,有人说是三十六行的分解;但笔者见到了清朝时期十三行前的历史:公行的成立!最让人疑虑的是,他们制定了行规“十三条”。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最初由宜官方指定一人为为外贸经手人。此人纳银4万两入官,包揽了对外贸易大权。后来,各行商从自身利益出发,共同联合组织起来,成立一个行会团体,即所谓的"公行"。据史记载,于1720年11月26日,公行众商啜血盟誓,并订下行规十三条。
  “十三条”是不是十三行的清朝起源呢?没有办法判断。
关键词: 广州十三行

日期选择